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保險業加速開放,外資險企“生逢其時”

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保險業加速開放,外資險企“生逢其時”

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節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發表了擲地有聲的講話,宣佈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其中包括加大開放力度,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

隨後,中國銀保監會於4月27日下發規定,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3年後將不再設限;同時,放開了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與中資機構一致,並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兩年代表處要求。此外,被稱為外資保險公司“基本法”的《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近期也將啟動修訂工作。

對外開放措施逐步落地,這將給外資險企帶來哪些變化?國內保險公司與外資險企的競爭與合作,將對中國保險業下一步的發展產生哪些具體影響?《中國經濟週刊》就此專訪了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

讓全球保險行業幫助中國政府、社會和市場主體分散風險

瑞士再保險(下稱“瑞再”)於1863年在瑞士蘇黎世創立,是一家有155年曆史的老牌再保險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瑞再是首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再保險公司之一,先後於1995年和1996年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代表處,並於2003年正式成立北京分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再保險業務。

“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個消息在國際保險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瑞再總部對這個積極的變化非常重視。”在陳東輝看來,中國金融服務業整體進一步擴大開放對保險業尤其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保險行業的特性就是要分散風險,風險分散的範圍越大,效果就越好。”

通過對外開放,增強中國保險業的活力,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這是推動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

陳東輝談道,中國很多保險領域的風險,比如自然災害的風險、人口長壽的風險、重大疾病的風險等,目前相關業務處在快速增長階段。預期保險市場培育成熟之後,這些大類的風險都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分散。“如果說僅僅是中國國內的保險行業和社會資本來承擔這些風險的話,實際上對社會資本的佔用太大,效率不夠。隨著進一步開放,全球保險行業的資本都可以幫助中國政府、社會和市場主體分散這些風險,分散到全球範圍。這是特別高效率、特別合理的安排。”

進一步擴大開放,不僅順應了保險行業自身發展的特性和需要,而且將給外資保險公司帶來很好的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保險行業非常振奮,都希望抓住這個機會,參與到中國保險市場的快速成長過程中。”陳東輝說。

具體到對瑞再的影響,陳東輝有兩個期待:第一,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包括瑞再在內的外資再保險公司會獲得進一步的國民待遇,在與國內直保公司幾十年合作的基礎上,迎來更好的機遇,進一步發揮在風險分散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個期待是,希望把國外一些比較成熟的產品和風險管理技術引進到國內。預期隨著進一步對外開放,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行業層面,都會有更加積極的態度來做這件事情,外資險企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事實上,瑞再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嘗試。陳東輝舉例介紹:2016年,瑞再作為技術顧問和唯一再保險公司,協助黑龍江省財政廳研究並設計了中國首個農業財政巨災指數保險。該方案基於指數保險的原理,結合衛星遙感技術和氣象監測技術,為黑龍江省28個國家級貧困縣提供基於流域洪水、降雨過多、乾旱及積溫不足等農業災因,約23.24億元的巨災保險保障。

例如,某縣農業經常會遇到冰凍災害,只要溫度低過一定幅度,就啟動保險賠償,把資金賠給當地政府,由當地政府用保險賠款來解決救助問題、災後重建問題,防止因災致貧、因災返貧。

“農業巨災保險在國外有比較成熟的經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把風險管理技術、財政創新手段交給政府,解決無災年份財政預算用不出去、有災年份預算又遠遠不夠用的痛點。”陳東輝說。

把國外先進的保險經驗、保險技術引進到國內,在這方面合作空間非常巨大。但陳東輝也談道,現在國內創新動力非常強勁,步伐也很快,將國內保險業好的東西推廣到國際市場,預期未來也會有很多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做。

“在中國工作,我感覺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天有很多新的東西源源不斷、層出不窮。必須時刻保持對創新的敏感度,以及對新生事物的學習熱情,才能不斷地在這些創新當中發揮外資險企的作用。”陳東輝說。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的壽險業務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已成長為全球最重要的保險市場之一,保費收入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並且仍在高速發展進程中。以壽險行業為例,預計明後兩年,受益於居民收入增長和保險保障意識增強,中國壽險保費實際增長率在15%左右。

“瑞再董事長最近在會見投資者時說‘亞洲是瑞再全球的希望之光’。我覺得‘希望之光’主要指中國。在整個亞洲市場,中國也是增長最強勁、貢獻最大的市場。”陳東輝笑言,“所以我坐在(中國總裁)這個位置上,既感覺很興奮、機會很多,同時感覺壓力很大。”

在瑞再全球的商業版圖中,中國市場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介紹,目前,中國市場位列瑞再全球第四位。而按壽險再保新業務計,中國市場已成為瑞再全球第二大市場,僅次於美國。“隨著中國壽險業強勁增長,中國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新的壽險業務市場只是時間問題。”陳東輝說。

他談道,瑞再目前在中國的重點佈局有兩大領域:一是緊密與政府合作,跟著政策走。比如,政府當前非常關注三農領域,給農險帶來巨大機遇;再比如,政府對於民生問題也非常重視,加大對醫療健康方面的投入;還有責任險,利用保險的方式解決社會糾紛,解決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是瑞再在中國佈局的戰略重點。

二是關於科技創新。中國對創新的鼓勵舉世矚目,互聯網企業走在了全球前列,保險行業的創新動力也非常強勁。“我們必須跟上這個潮流,幫助直保公司分散風險。我們跟很多直保公司在車聯網、物聯網,以及數據挖掘方面進行合作,這是我們佈局的重點。”陳東輝說。

“保險行業最大的風險產生於短期思維”

過去40年,金融對外開放全面提升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和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保險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顯著增強。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過程中,國外保險業有哪些先進經驗值得中國險企借鑑?中資險企與外資險企如何合作共贏?

陳東輝表示,除了共享技術與產品,對於國內險企,通過進一步對外開放,可以很好地觀察在國外成熟保險市場長期經營的保險公司的價值觀念。無論是對待市場、客戶,還是業務,都保持著非常長期的觀察問題的視角,做的很多決定著眼於長遠,而不是在短期的利潤驅動下來看待問題。

“我的觀點是,保險行業最大的風險產生於短期思維。什麼時候想抄近道,想在短期內實現一些短期的目標,就會帶來巨大的風險。”陳東輝說,前一階段國內保險行業暴露出的一些風險隱患,正是追求短期目標所致,比如想獲得很高的投資回報、超常規的高速業務增長,想做一些並不熟悉的業務等等。

觀察中國保險行業,陳東輝認為,擴大開放的一個現實意義在於縮小保障缺口,中國目前的風險保障缺口是非常巨大的。

舉例來說,每次自然災害發生時,保險提供的補償在整個經濟損失中佔比非常低。10年前發生的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452億元,而保險行業所承擔的賠償微不足道,只有20多億元,佔比只有0.2%。在國內經常發生的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中,保險行業平均承擔的賠償佔實際經濟損失的比例也不超過10%。

“從全球範圍看,自然災害發生後,保險行業承擔的賠償一般要佔到經濟損失的30%左右。雖然中國保險行業在過去20多年取得了高速發展,但保險在國民經濟當中所扮演的重要程度還遠遠不夠。”陳東輝說。

在壽險方面,同樣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陳東輝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壽險業務比較發達的日本,2016年人均保費大約在2800美元。而在中國,人均保費只有190美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財富的積累,人們會越來越關注保障水平的提高。

重大疾病保險、醫療保險等健康類保險是壽險市場的主流產品。過去6年(2012—2017年),中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複合增長率為30%;過去5年,中國重大疾病保險的保單數量和件均保額都成倍增長。

“生逢其時。”陳東輝用這4個字來形容外資險企當前在中國面臨的重要發展機遇。瑞再將用3個關鍵詞來抓住機遇:一是“承諾”,對中國市場有長期承諾,不是說看機會好就來,機會不好就撤;二是“投入”,要捨得投入,中國是瑞再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投入要與這個判斷匹配;三是“本地化”,無論是提供的解決方案,還是與客戶、夥伴合作的模式都要充分本地化。

保險業對外開放歷程

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至加入WTO前

保險業開放主要在特定地域和部分業務領域以試點的方式進行。1992年上海成為對外開放保險業務的首個試點城市,美國友邦保險公司作為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此後試點城市逐步擴大至廣州、深圳等。

2001年加入WTO後

中國在承諾期內切實履行對保險業的全面開放承諾,在業務領域和地域範圍方面逐步擴大。取消了外資保險經紀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合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東持股比例,並逐步允許外資非壽險公司經營除法定保險業務以外的全部非壽險業務等。

截至2017年末

外資保險業機構在華蓬勃發展,截至2017年末,中國市場共有外資保險業營業性機構71家,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3%;2017年全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140.06億元,同比增長35.7%。

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保險業加速開放,外資險企“生逢其時”


對話陳東輝:

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保險業加速開放,外資險企“生逢其時”

《中國經濟週刊》: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公司,世界500強中的外國保險公司均已進入中國市場。但2017年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份額和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6.71%和5.85%,均維持在較低水平,這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陳東輝:實際上,這不僅是保險行業的問題,在其他金融板塊也存在。造成這個情況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可能還是在外資金融主體本身。

第一,如果對這個市場不夠重視,沒有進行長期投入,想獲得很好的回報、取得很好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第二,不少國外金融機構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沒有深入瞭解、主動適應、融入行業發展中去。

第三,我觀察到一些外資金融機構還存在某些認識上的誤區,還停留在感覺國外比國內先進很多,比國內同行有更新更好的東西。事實上,現在國內的很多創新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外同行的創新程度,目前中國市場的合作交流完全是雙向的。

所以,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要反思自己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和策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比如過去很多外資金融機構經常提到的,有時候還不能很順利地擴展經營地域,每個省的分支機構還需要單獨審批,審批過程有時候偏長。隨著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的監管環境和市場環境會給外資創造更好的條件來參與國內市場競爭。

《中國經濟週刊》:自設立代表處算起,瑞再進入中國已超過20年。感覺到中國的營商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於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有哪些建議?

陳東輝:瑞再在中國20多年,感覺中國的營商環境非常友好,監管政策清晰透明。在其他很多發展中國家,我們遇到的障礙會比中國大很多。在那些市場,除了政府效率較低、監管政策不透明以外,還存在缺乏國民待遇、平等對待的問題,我們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在中國,我們沒有遇到這些方面的問題,監管部門有好的監管環境能夠讓我們參與進來,與國內保險同行的合作也一直非常緊密。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