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偽軍將領為何大都是西北軍出身?

芳緋文學

有網友問,為什麼偽軍將領大部分都是西北軍出身?西北軍部隊其實並不多,但是投敵將領佔到了整個戰爭投敵將領的一半。抗戰投敵將領99人,西北軍46人,東北軍11人,就佔了57人。這還不算1931-1936年投降的東北軍將領。

首先西北軍這個部隊從創建初期,就非常善於鑽營,比如,在清末,在保定倒戈,參加反清。又投靠袁世凱,隨後又投靠段祺瑞,打護法軍。然後又背叛段祺瑞,投靠直係軍閥。

隨後又在直奉戰爭的關鍵時刻,背叛直係軍閥,投靠奉系軍閥。北伐戰爭開始以後,又果斷背叛奉系軍閥,投靠北伐軍。隨後,又蔣馮戰爭,中原大戰等等。後來又全軍信奉了天主教。

到了最後就變成西北軍內部內鬥,互相倒戈,分裂,背叛。直到被全部收編。另外一點就是,西北軍大部分將領都是長期在窮苦的北方邊地和西北地區駐防,對金錢等物質吸引抵抗力很小,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原大戰前後,對手可以通過幾百萬大洋,就分裂西北軍的原因。

除了這2點以外,在抗戰的時候,西北軍很多部隊都屬於遊擊部隊,困守在最前線的一些孤島陣地。

但是這還不是主要原因,抗戰時期與西北軍類似的晉綏軍生活條件更差,也都是被日軍合圍在貧困地帶,但是晉綏軍投降的將領微乎其微。主要原因還是看高級將領的,其實西北軍大部分也一直在堅持抗戰。

真正投敵多的主要是,孫良誠,孫殿英部隊,其中,孫良誠部隊投敵,就包括了18名將軍和3萬部隊。孫良誠從1912年就參加了西北軍的前身,經歷和主導了西北軍所有反覆事件,所以他本人在42年投敵一點也不奇怪,到了淮海戰役,孫良誠還會再繳械投誠一次呢!


深度軍事

孫良誠、石友三、龐炳勳、吳化文等偽軍確係出自馮玉祥系統,整個抗日戰爭期間西北軍有46名將領投敵,幾乎佔國軍投敵將領的一半左右,“降將如毛,降兵如麻”,也是個奇觀。

當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整個西北軍,抗日名將張自忠也是西北軍出身,關鍵還是在是否具備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西北軍投敵較多也有歷史原因。

(大漢奸汪精衛)

一,群龍無首,各奔東西。

中原大戰蔣介石勝利後,馮玉祥的部隊要麼被張學良收編,比如張自忠所屬的宋哲元部;要麼投靠蔣介石,比如獲封山東的韓復榘部,馮玉祥下野,再也沒能翻身。從此,幾十萬軍隊分成若干大小股,再無領袖統帥。

他們首先考慮的是生存問題,而無論蔣還是張,都不會真正信任他們,屬於“後孃養的”。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為消滅異己,將所有西北軍系統的軍隊全部安排在華北地區和黃河流域,基本不許進入江南和西南腹地,面對優勢的日軍,部分西北軍將領面臨要麼死、要麼降的境地,曾經在臺兒莊死戰日軍的龐炳勳如此,孫殿英和吳化文也如此。

(汪精衛校閱偽軍)

二,只有派系,沒有國家。

西北軍作為一個整體雖然失敗了,但40萬軍隊的大部分仍然保留下來,雖然暫時接受了改編,但在這些西北軍將領心目中,蔣介石和中央軍仍然是他們的宿敵,充滿不服與怨恨,而國家觀念比較淡泊。

所以侵華日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采取“以華制華”的政策時,抗日意志堅決的黃埔系中央軍是策反不來的,那首選就是對蔣有怨氣的雜牌軍西北軍,相比較其它地方實力派,由於缺乏政治領袖,西北軍已是一盤散沙,汪偽參謀總長劉鬱芬,汪偽第二方面軍司令孫良誠,都是西北軍大將。




三,貪圖享樂,見錢眼開。

西北軍出自苦寒之地,糧餉向來不豐,馮玉祥又故意以所謂樸素作風要求部下,所以部下什麼“五虎將”、“十三太保”都沒有什麼家財,與蔣介石的大手筆相比較,確實相形見絀。在中原大戰中,蔣介石擊敗馮玉祥除了用子彈和炮彈外,還有“銀彈”和“肉彈”。

抗日戰爭爆發後,富庶地區大片淪陷,生活條件更為艱苦,中央軍都發的半餉,雜牌軍更是糧秣可憐,部分西北軍將領在日本人的高官厚祿引誘下,紛紛叛變。



四,上行下效,內部鬆散。

還有部分投敵者,其實是在蔣介石默許下“曲線救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後,搖身一變又成了國民革命軍正規部隊。


度度狼gg

抗日戰爭期間,的確如題主所說,西北軍出身的偽軍將領,的確佔據了國民黨出身的漢奸偽軍將領的一半。當然,雖然西北軍出身的漢奸較多,但大多數的西北軍將領依然是愛國的,也始終在抗日前線與日寇浴血奮戰,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為什麼偽軍將領中西北軍出身的較多呢?


第一,軍閥出身的西北軍,部分軍閥的民族意識淡薄。原西北軍首領馮玉祥,素有“倒戈將軍”之稱。雖然馮玉祥從未做過背叛民族之事,但他多次到倒戈的行徑也給他的部下帶了極壞的頭。事實上,中原大戰馮玉祥一敗塗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麾下的將領紛紛背叛了他。在這些漢奸軍閥將領看來,“有奶便是娘”,在他們眼中,也許蔣介石和日本也沒有什麼區別。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對雜牌軍的極端歧視的行為和消除異己的行徑。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包括各個軍閥在內的勢力,團結一致,共御外辱。包括西北軍在內的各個地方勢力紛紛進入抗日前線,與日寇展開了浴血奮戰。

但是令人遺憾和痛恨的是,在民族危亡之際,蔣介石依然沒有放棄他消除異己、打壓雜牌軍的心思。蔣介石以民族大義之名,靠著中央政府正統的權威,對包括西北軍在內的雜牌軍進行了各種打壓,雜牌軍與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相比,無論是武器裝備,後勤補給,兵員供給,將領待遇,乃至於犯錯後的懲戒,都有天壤之別。


例如西北軍孫良誠部:

“近聞孫部給養困難萬分 ,傷病者無藥醫治 ,死亡者無棺殮埋 ,官兵相見大哭” (唐縱著: 《在蔣介石身邊八年》 ,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頁)

這些在前線與日寇浴血奮戰,為國家民族立功的功臣們下了戰場,面對的卻是蔣介石的肆意打壓。在抗日戰場上受重傷的傷員們,活著的沒有醫藥可用,只能等死,犧牲的將士連棺材都沒有。蔣介石的行徑令雜牌軍上下無不心寒。


雜牌軍將領們與日寇作戰後,往往傷亡慘重部隊急需新兵補充。蔣介石不但沒有獎勵這些抗戰功臣,反而趁機將雜牌軍縮編。例如曾參加徐州會戰的龐炳勳部屢立戰功。但蔣介石不但未給予補充,反而令其裁撤部隊。雜牌軍的部隊越打越少。

抗戰爆發時,雜牌軍的數量多於國民黨的中央軍,但到了抗日戰爭勝利時,雜牌軍已不足國民黨軍隊的1/4了。大部分雜牌軍都被蔣介石通過分化、拉攏、裁撤、甚至於借日寇之手消滅,逐漸消亡。蔣介石不顧民族大義,在抗日戰爭期間對雜牌軍打壓異己、毫無公平可言的行徑,令無數國民黨非嫡系將領寒心。


第三,蔣介石“曲線救國”賣國政策的驅使。尤其到抗日相持階段後,蔣介石對共產黨的忌憚甚至高於了日寇。蔣介石要求國民黨雜牌軍消極抗戰,保存實力,甚至投偽圖存。蔣介石曾讓陳布雷轉告西北軍龐炳勳部:“寧肯失地於日寇,不可失地於共黨。”這種不顧民族大義的政策,使很多當了漢奸的雜牌軍將領有了理論依據和藉口。

第四,日寇及汪精衛,偽政府對雜牌軍的拉攏引誘。投敵的雜牌軍大多位於敵後。也就是說,這些雜牌軍既沒有地盤兒,也沒有政府支持,本身又缺乏自給能力,所處條件十分艱苦,也因此對於蔣介石抱有敵意。

而日寇及汪偽趁機打出了“只打共產黨,不打國民黨”、“只打中央軍,不打雜牌軍”等口號,分化拉攏這些對蔣介石抱有敵意的雜牌軍。再加上承諾給予地盤、部隊、軍餉、武器裝備等方面的誘惑,本就十分困難的雜牌軍將領們很多都開始動搖,最終當了漢奸。


鳶飛九天2018

西北軍是馮玉祥一手創辦並發展起來的。
1914年,袁世凱任命自己的親信陸建章為左路統領兼北京總統府警衛軍參謀官後,陸建章便將自己的部隊擴編為第七師,並任命自己的內侄女婿馮玉祥為第一營營長。
第一營後來擴編為第14、第16混成旅,馮玉祥先任第14旅旅長,後任第16旅旅長。這第16混成旅便是西北軍起家的班底。
1921年,第16旅擴編為師。1924年時,馮玉祥聯合駐守北京的孫嶽、胡景翼發動北京政變後,組建國民軍,馮玉祥任總司令。此時的軍力約十五萬人。在後來的十餘年裡,全國軍閥混戰此消彼長,今天你打敗我,明天我吞併你,大小軍閥不斷改換門庭,全不顧親戚名分,也不想朋友交情,更沒有原則信仰,只要對己有好處,有奶便是娘。西北軍就是在這樣的紛爭劇變中,在1927年達到鼎盛時期,人員達四十萬。其麾下的著名將領有:宋哲元、韓復榘、石友三、孫連仲、孫良誠、劉汝明、張自忠、楊虎城、吳化文、張嵐峰、龐炳勳、吉鴻昌等。
西北軍後在軍閥混戰中失敗,馮玉祥下野。西北軍被縮編、改編、分解,並接受國民黨的領導,成為國民革命軍。
日寇侵略中國,特別是汪精衛偽政府成立後,一些被誘惑、被俘、被勸降的將領聚集在汪偽政府下,其偽軍人數約達百萬之眾。而這些主要的漢奸將領中,來自西北軍的佔有多數。汪偽政府下共有六個方面軍,其中第二方面軍司令孫良誠、第三方面軍司令吳化文、第四方面軍司令張嵐峰、第五方面軍司令龐炳勳均來自西北軍。
作為漢奸的偽軍將領為何大都是西北軍出身呢?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1. 西北軍大都是擴編、收編其它軍閥的武裝,他們都是為了保存實力,或利益所使聚集到一起的,沒有政治信仰。
2. 西北軍被蔣介石收編後,不是嫡系,而是雜牌軍。不論裝備給養、還是人格名譽上,都極受歧視。特別是蔣介石試圖利用他人之手消滅異己,因此他們對蔣介石很是不滿。在日、汪的利誘下,便去當了漢奸。
這些漢奸將領到汪偽政府後,基本上都得到了比原先更高的職位和權力。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英雄人物們光芒四射,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然而尷尬的是,二戰中,中國偽軍200多萬,世界第一,日本侵略者都沒有偽軍多。


中國的偽軍又以東北軍和西北軍居多,其中馮玉祥西北軍有五虎上將,有十三太保,這些將領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吃苦耐勞,英勇善戰。

抗戰時期西北軍卻是亂象紛呈,漢奸輩出。據統計,國民政府1939—1945年有99位高級將領投敵,西北軍將領就有46位,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第二的東北軍也不少,11位。

西北軍抗日名將很多,有楊虎城、吉鴻昌、宋哲元、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孫連仲等。國家的大英雄不少。反之西北軍偽軍也是名將眾多,劉鬱芬、孫良誠、孫殿英、龐炳勳、石友三都是赫赫有名的虎將。仔細比較西北軍,英雄的光芒還是超過漢奸的。


漢奸不外乎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屈服於侵略者淫威,對國家前途喪失信心。於是希望通過當漢奸減少國家損失,同時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代表人物汪精衛。這種漢奸讓人痛恨,雖然無法原諒,其目的還是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第二種就是不想當漢奸,但誰給好處我就跟誰走,代表人物西北軍吳化文。投降日寇,投降國民政府,投降解放軍,反正那裡都是做官發財。這種漢奸西北軍裡面最多。

第三種迫於無奈,要保全自己和手下性命。代表人物龐炳勳,屢次對日作戰立下大功,然而在中條山戰役被日軍包圍,不得已做了漢奸。進則為民族英雄,退則為民族罪人。那種死心塌地跟著日本人的還是很少。


西北軍和東北軍有一個共同特點:群龍無首,沒有固定地盤。沒有頭和地盤,就沒有錢,三軍等著吃飯,武器裝備要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錢的重要,足以使西北軍、東北軍這些窮鬼信念動搖。

作為國家元首的蔣介石,對待地方派系的軍隊,慣用瓦解分化,借刀殺人的政策。非嫡系部隊給養缺斤少兩,更顧不上武器裝備了。像東北軍甚至出現過共產黨發補給的情況。這些西北軍、東北軍將士,送死先上,好處在後,極易心理失衡,投敵就成為一個簡單的選擇。

西北軍的傳統文化就有倒戈相向。馮玉祥一生8次背叛盟友,手下將領目睹耳染,視倒戈為平常,有樣學樣。


除非堅定的愛國者如張自忠者,遇到這些前途選擇和實際困難,心生異念實在太平常不過了。而其他中央系、桂系、滇系等軍隊,漢奸幾乎很少,原因就是他們有堅定抗日的首領和穩定的經濟來源。西北軍和東北軍將領就出現極端,愛國的拼死一搏,愛自己的就朝秦暮楚。大英雄多,漢奸也多。


滄海歷史春秋

抗戰時期,出偽軍多的除了,西北軍,還有東北軍!

史論縱橫認為,首先不要涉及地域黑,說自己家鄉好,可以,但是不能詆譭別人的家鄉。

西北軍將領缺乏個人信仰,跟馮玉祥的領導有關

都知道西北軍馮玉祥手下有十三太保,其實從這十三太保中,也可以窺知一二,這十三太保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韓多峰。

這十三太保中,有四個後來投日,成了大漢奸,比如,孫良誠,石友三,張維璽,程希賢這四個就是典型的大漢奸。

而韓復榘身為山東軍閥,在日本侵略時,竟然選擇了和張學良一樣不抵抗,拱手放棄黃河天下,最終被蔣介石派遣軍統槍決。

我認為西北軍將領大規模的淪陷,首先跟馮玉祥的個人有一定關係,馮玉祥善於做表現文章,人前一套,背地裡其實專搞他那些山大王的事,比如韓復榘都成為軍長的時候,馮玉祥還讓其給自己站崗,對屬於動輒打罵,完全沒有培養,部下也缺乏個人信仰。

在軍閥混戰期間,也學習馮玉祥倒戈的特性,屬於上樑不正下樑歪,中原大戰中石友三和韓復榘受蔣介石收買倒戈馮玉祥,就是致使馮玉祥失敗的重要因素。

今天他能倒你馮玉祥,明天他就能倒蔣介石,後天他就能倒國家!

西北軍群龍無首再加上蔣介石的排擠也有關係

西北軍和東北軍在抗戰時期,也抵抗日軍的第一戰場,而馮玉祥和張學良的前後倒臺,也都導致西北軍和東北軍群龍無首,不能形成統一陣營。軍閥一直強調私軍,沒有國家概念,東北軍是東北的軍隊,更是張家的軍隊。

在中原大戰後,蔣介石對馮玉祥的西北軍進行收編,對於一些蔣介石看不上的隊伍,進行排擠,蔣介石一向只重視自己的黃埔嫡系,其他地方軍閥一向是打壓,更別說是被打敗的不是嫡系的西北軍了。

非嫡系的西北軍也是地方割據的基礎,也不是沒有蔣介石借抗戰之名,削弱西北軍和東北軍之實,尤其是彈藥補給上,不公平的對待,也是這樣將來投敵的重要因素吧!

在這樣的打擊下,西北軍和東北軍很多缺少民族大義觀念的將領都選擇了投靠日本,這不單單是這些將領的問題,和蔣介石的用人也有關係。

西北軍中也有抗日名將,比如孫連仲,劉汝明,佟麟閣等在抗戰戰場上都有突出的表現,也說明了西北軍並不全是叛軍。


史論縱橫

這問題不是一個歷史問題,是一個民族問題,也不該由中國人去回答,因為我們民族的缺點很多在這裡表露無遺。首先要看到事實,事實就是我們是最大的偽軍產出國,你不能先把一個虛無縹緲的評論定義在自己頭上,什麼偉大什麼不可一世……。事實就是我們民族並不偉大也並不是什麼出類拔萃的民族。我們在歷史長河裡面確實有不少令世人為之震驚的東西但那也是有很多條件才產生的。我們的文化是嘴上文化,禮義廉恥道德經等等都是在嘴上說的,而幾千年封建統治造成這些東西全部都是統治階級治理社會的手段。例如一句“君臣父子”你就看到問題所在。而我們的人民也正因這樣幾千年過來我們充滿的都是小農意識,只要有飯吃,只要不用死就沒有意見就不會反抗就必躬屈膝了,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一面。口裡面每個人都大條道理滔滔不絕,那是拿來說別人的那是拿來統治別人的而不是拿來對照自己的。

外敵入侵一開始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毫無威脅的,也沒有什麼阻礙的,朝代更替時移世逆,相反大家還希望看到今早翻開新的一頁。那為什麼後期會越來越多人反抗?那先不是外來勢力對百姓造成影響有多大,(不要忘記八國聯軍打進來在市場上砍中國人人頭的時候我們也只是圍觀而看而已)外來勢力影響了我們的統治階級了,那是由我們一些軍閥抗爭開始了,慢慢地有一部分人自稱高覺悟的人士在自己利益也遭到侵犯他們開始慫恿百姓進行抗爭,百姓抗爭勢必造成侵略者的殺害,結果這阿米洛骨牌就這樣推出來了。看到死亡的來臨,看到沒飯吃了我們就只有奮起反擊。

那為什麼有這麼多偽軍啊?看完前面很容易就明白了嘛,一個充滿奴性和小農意識的民族,其實要統治他們只要給他們吃的,然後為前景畫上一個很好看的大餅那就自然有人跟你走了,根本就不會去想你究竟是國外還是國內,一直以來崇洋媚外也是我們的老調調了。


林博導

當時的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打破了滿清封建制度,卻沒有建立起新的國家政權。國家的政治體制甚至還處於摸索動盪變換的狀態。甚至出現了袁世凱帝制復辟的倒退。那時國家政治體制,從真正意義上講,可以說還處於空窗期。其結果,由於沒有一個統一,權威,完整的國家政治體制,國家政權馬上就被擁兵自重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給攫取瓜分。乃至國家政權碎片化,區域化。這又帶來個個軍閥都為了一己之利,為了個人野心,彼此攻伐,相互征戰。中國大地上燃燒著軍閥混戰的炮火。由於這幫軍閥大都憑一己之力或攻擊或固守,出現了弱勢軍閥你背叛我,我投靠你的局面。軍閥之間的關係處於不斷變換的狀態。今天哪個軍閥勢力猛增,明天馬上瓦解。剛剛還是不大不小的小軍閥,不久就成了擁兵百萬的大軍閥。背叛,投靠,成了軍閥勢力彼此消長的途徑。而背叛與投靠是建立在為自保而有奶便是孃的基礎上。即表明這些軍閥根本沒有為國為民的基本素質,都只是些混世魔王般的一介武夫。利益與野心才是他們唯一的志向和境界。所以,在中國的大軍閥統領下的勢力,充斥著一幫毫無廉恥,喪失國家民族心的,伺機再背叛的軍閥。西北軍當然不例外。但說抗日戰爭中偽軍中西北軍佔多數,完全是這種因素也不盡然。當時哪個從舊軍閥走出來的國軍,不都有這樣的經歷和勢力成分?那個這樣的國軍不是嫡系,都是不受待見的雜牌軍呢?那也沒有都成了偽軍呀!所以這不是唯一的理由。其實,那時沒有成為偽軍的雜牌軍,就因上述因素,說很大一部分是偽軍的後備役,也一點不過。之所以沒有變身偽軍,就象沒雨不撐傘一樣,他們沒有變身偽軍的條件。所以偽軍中西北軍居多,還有一個客觀條件。那就是當時西北軍大都在北方,是面臨日軍第一線最多的部隊。自然有更多投靠投降日軍的時機,條件。而那些不與日軍接觸,躲在後方的國軍,哪裡會有機會,也沒理由去當偽軍呀。所以,舊軍閥的素質和與日軍直接接觸成了西北軍變身偽軍的內外因素。西北軍做漢奸,當偽軍的居多就順理成章了。說句題外話。偽軍中的吳文化部隊,後來竟然成為解放軍攻佔國民黨南京總統府的部隊。因為解放戰爭中他起義了。部隊改造整編加入瞭解放軍序列。


簡直簡直

這問題問的,真無聊,你怎麼不說說張自忠、吉鴻昌、宋哲元,楊虎城。一個張學良讓你們把東北黑出天際,你們根本就不知道馬占山黃顯聲吳克仁趙尚志李兆麟,你們也不知道東北義勇軍。就算是入關的東北軍也不是孬種,七七事變後,東北軍與全國軍隊一起迅速開往各抗日戰場,其中四十九軍、五十七軍和六十七軍在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犧牲慘重,五名將軍戰死前線;五十一軍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臺兒莊戰役),後與五十七軍一起挺進魯南;五十三軍轉戰冀、豫、鄂、湘,後入緬甸、越南對日作戰。在激戰中,吳克仁、朱鴻勳、吳桐崗、劉桂五、方叔洪、黃德興、劉啟文、扈先梅等將領及無數官兵陣亡,現在的某些人只會無腦跟風搞地域攻擊。


關東王五

孫良誠、石友三、龐炳勳、吳化文,張嵐峰這些人都是投靠“汪偽政權”的西北軍高級將領,其中孫良成和石友三還是馮玉祥所倚重的“十三太保”。

雖然西北軍投敵將領頗多,但是抗日英雄同樣不少,張自忠、吉鴻昌、宋哲元等都是出身西北軍的抗日英雄,其中還有拒不降日的張維璽等人。所以要全面的看問題。

西北軍將領投靠“汪偽”,我感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西北軍素來與國民政府不和,蔣馮戰爭和中原大戰都是矛盾的直接體現,投降後的西北軍也不受到重視,所以抗日戰爭期間受到“汪偽”的蠱惑,一些立場不堅定的人叛變投敵。

其次,西北軍內部本來就魚龍混雜,為了擴編,大肆收編隊伍,其中有很多人根本就是投機注意者,沒有堅定的信仰,朝三暮四。比如吳化文,就是明顯見風使舵之徒。

本是馮玉祥舊部的吳化文,先是投奔韓復渠,後來又歸屬蔣介石,抗日戰爭初期還曾有過重創日軍的優異表現,但最終還是投靠“汪偽政權”,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順蔣介石,隨後在濟南率部起義,加入解放軍。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吳化文的部隊率先攻下南京,佔領總統府。

最後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汪偽第四方面軍司令張嵐峰,由於有過兩次日本留學經歷,所以很輕易的就被日軍拉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