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薄荷糖

沒人知道究竟是從哪一天開始,薄荷席捲了各色飯館,但它確實讓人在吃完油膩重口的飯菜後,口氣清新了不少。也從沒有人告訴過我,為什麼它上面有非要個洞,說那是放舌頭的地方。

為什麼席捲飯館的是薄荷糖不是別的?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因為,薄荷清新口氣,不用刷牙。

薄荷最早是藥,在薄荷工廠工作的人聲稱他們從不感冒。

在飯館前臺放薄荷糖也許不是中國人的專利,早年間,美國人習慣將裝有薄荷糖的糖籃放在餐廳或酒店的前臺,供客人自取。

《說服力》的作者羅伯特·B·西奧迪尼就曾在書中通過實驗,建議餐館取消這一設置,換作由服務員將薄荷糖與賬單一同交給顧客,因為這樣能獲得更多的小費。

可是去飯店吃飯的人,好像也不只喜歡薄荷糖。人們喜歡的是免費的東西,只要是免費的就高興。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為什麼薄荷糖上面要有個洞?

最早有洞的薄荷糖並不是在飯館門口的寶路Polo薄荷糖。

1939年,寶路薄荷糖誕生,他們當時的宣傳口號是“The mint with the hole”,意思是“有個圈的薄荷糖”。

第一個這麼做的薄荷糖廠並不是它們,是一個叫做Life Savers(救生員)的薄荷糖品牌。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1912年,由於當時的巧克力類糖果在夏季容易融化,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克拉倫斯·克蘭,想到可以將硬糖與薄荷結合,這樣不僅耐熱,而且能為人們在夏季帶來清涼的口感,他為這種新型糖果起名“Life Savers(救生員)”。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1917年Life Savers的產品廣告

它叫“救生員”,不是救生圈,所以最早的救生員薄荷糖中間沒有洞。

中間沒有洞的薄荷糖常常卡住小孩的喉嚨眼,因此發生了很多“薄荷糖慘案”。有不少孩子吃了這種薄荷糖後,因為咀嚼不當窒息而死。進取心極強的“救生員”糖廠立即改進,在薄荷糖中間掏了個洞。

如果糖果上有洞,即使它存在於喉嚨裡,一個人仍然可以呼吸。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但是,薄荷糖上的洞,真的是“救生員”創造的嗎?更何況掏個洞真的能避免窒息嗎?當然沒人願意用兒童的性命去做實驗。

於是,核能物理學家羅恩·戴維斯站了出來,試圖用數學解釋這個問題。“吃糖果時人們感受到的甜度與糖果溶解的速率成正比。”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這個理論解釋起來有些複雜,我們試著把它翻譯成文字:

人們吃糖之所以能感到甜味,是因為糖果的甜味分子在不斷的溶解。溶解的速度與表面積成正比。對於圓形的實心糖果來說,糖果半徑基本以恆定的速率下降,這意味著吃到一半時的甜度會降到剛開始的1/4(圓形的面積與半徑的平方成正比)。

而如果是環形,內部半徑增加外部半徑減小,所以內表面面積增加,外表面面積減少,使得糖果表面積變化的速度遠遠低於圓形實心。

簡單點說就是,有洞的薄荷糖溶解起來更快,吃起來比實心薄荷糖更甜。

戴維斯的計算很繁瑣,即便如此也沒能令所有人信服:薄荷糖體積那麼小,我們真的能感覺到實心與空心的區別嗎?

在人們爭論不休時,一段寶路薄荷糖廣告似乎為人解答了疑惑。

這段廣告是1988年的寶路廣告,畫面裡,鑽頭在薄荷糖上鑽出了洞,隨即,綠色的薄荷粉被噴在了圓洞上。

有一陣,人們尋找更涼的薄荷糖,哪家的糖果更激爽就買哪家。在空心的空洞中額外噴塗薄荷粉,正是增加薄荷糖的有效辦法之一。所以,寶路薄荷糖之所以中間有個洞,就是因為製造商要在薄荷糖製作過程中,在孔洞裡再塗一次薄荷。

但這真的能解釋得通為什麼要給薄荷糖打洞嗎?這些原因,一個比一個不可信。到了最後,誰也沒說服誰。

但生產薄荷糖的廠商卻高興極了,人們越是疑惑,他們的收益越大。一番又一番關於薄荷糖為什麼有洞的討論,讓“有個圈的薄荷糖”成了那年的薄荷糖爆款。

人們記住了有洞的薄荷糖,並且只想要有洞的薄荷糖,商人們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產品差異性”。接下來的事,就是看誰撐得更久了。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1914年“Life Savers(救生員)”薄荷糖廣告

英國本土糖果公司“救生員”在1923年實現了有洞薄荷糖的批量生產,銷售額在1931年達到頂峰——228萬包。然而二戰的爆發與糖果配給給了英國商人當頭一棒。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1934年“Life Savers(救生員)”薄荷糖廣告

戰後的“救生員”一蹶不振,直到1947年,才重新獲得生產許可,在此之前,救生員薄荷糖的銷量基本歸零。

寶路抓住了戰後的機會,努力鑽研營銷策略,大力推廣自家糖果,將“有個圈的薄荷糖”深入世界人民的口中。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1965年Polo薄荷糖廣告

寶路終於成為了英國最受歡迎的薄荷糖,在2002年的市場份額達到了5700萬英鎊。根據公司的數據,每天有3800萬顆Polo薄荷糖被生產出來。每秒鐘就有160多顆寶路被吞入口中。

十幾年過去了,今天,每一秒被吞入口中的薄荷糖數以萬計。

寶路那句“The mint with the hole”也成為營銷專家眼中,塑造產品差異化的經典案例。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薄荷糖的新玩法

來自美國的小喬治將薄荷糖放入大桶可樂中,企圖用化學反應產生的後座力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結果還沒擰緊瓶蓋就被母親發現,被勒令自己洗一週的衣服,科技的巨輪最終卡在洗衣服面前。

墨西哥民眾為了薄荷糖選擇鋌而走險,他們召集了薄荷糖與可樂的愛好者,一起去了大廣場。組織者為每個人準備了大桶可樂與薄荷糖。

隨著“Tres、Dos、Uno(三、二、一)”的倒數,千人一起用薄荷糖噴可樂的場面,讓人歎為觀止,它最終刷新了世界紀錄。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2010年8月21號,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2433人利用可樂噴泉的原理(曼妥思薄荷糖放入可樂後會產生化學反應使可樂噴出形成噴泉),使現場出現了2433個兩米多高的可樂噴泉。擊敗中國先前的記錄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可樂噴泉

現在,幾乎每家飯店前臺都有薄荷糖,它似乎再也帶不來差異化福利。有的人甚至因為它出現的頻次太高了,抱怨飯店怎麼只知道給薄荷糖。即便這些薄荷糖是有洞的——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看得到沒洞的薄荷糖了。

為了製造差異性,商家使盡解數,比如薄荷糖被做成了避孕套包裝。還有火鍋店發明了這種吃法:進門就餐時就抓一把薄荷糖,在開鍋後將它們灑進火鍋底料,這樣的味道別有一番風味。

為什麼薄荷糖中間都有個洞?是偷工加料還是救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