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滿分作文須知:“材料”巧引述,遠離六大“坑”!

在語文作文寫作中,引用材料是必要的,但在引用材料的時候,考生則存在很多誤區。那麼,怎麼樣引用材料才能避免失誤呢?接下來,

我們結合一個作文材料探討一下。

>> ··作文題目··

對於中國人而言,很多人認為,傳統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為背景、學歷、資源、機遇、經驗,而當下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為知識、創新、實幹、個性、理想。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你如何看待上述變化?請從傳統與當下奮鬥關鍵詞中選擇兩三個,談談你的理解與看法。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語文滿分作文須知:“材料”巧引述,遠離六大“坑”!

>> ··常見引用失誤··

一、不加思考,照抄材料

沒有重點,照抄照搬材料是大家經常犯的錯誤。出現這種錯誤,原因是一些考生沒有從審題立意的角度對材料進行取捨,同時又不知道怎麼對材料進行概括;還有一些考生為了湊夠字數而將材料全部抄下來。這樣就造成引述材料太多,分析論述太少。

【例1】

對於中國人而言,很多人認為,傳統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為背景、學歷、資源、機遇、經驗,而當下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為知識、創新、實幹、個性、理想。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想要奮鬥的話,需要知識加實幹。(《奮鬥是什麼》)

【例2】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號角,新時代的我們都在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鬥。過去的奮鬥人們有些偏重背景,這無可厚非,而現今處於新時代的我們的奮鬥更傾向於創新與實幹,這是實現偉大目標的必備條件。

(《背景誠可貴,創新實幹價更高》)

從引述材料的角度看,很明顯,例1只是照抄材料,毫無新意。而例2則做得很好,引述非常簡潔,並且對材料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加工。兩相對照,高下立見。

二、引述過簡,不知所云

與照抄材料相對的是,引述材料時,敘述太過簡略,令讀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導致難以入手去分析材料。

如一個考生這樣寫作:

看完了材料,我並不感到驚訝——不管是傳統奮鬥還是現代奮鬥,都需要我們個人的努力。(《奮鬥在於努力》)

這樣寫,對原材料的引用太簡略,讓讀者無法瞭解所給材料的基本內容。

三、理解失誤,隨意引申

材料的立意是豐富多彩的,但也不能“信馬由韁”,隨意引申。

如有個考生這樣寫:

對於中國人而言,很多人認為,傳統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為背景、學歷、資源、機遇、經驗,而當下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為知識、創新、實幹、個性、理想。這些話不正說明了“變化才是硬道理”嗎?(《變化才是硬道理》)

這樣的引述重點關注了原材料的“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你如何看待上述變化?”這句話,由此而提出了“變化才是硬道理”的觀點,脫離了材料的關鍵詞“奮鬥”,立意出現偏差。

四、引而不析,缺乏邏輯

例如:

對於中國人而言,很多人認為,傳統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為背景、學歷、資源、機遇、經驗,而當下奮鬥的五大關鍵詞為知識、創新、實幹、個性、理想。因此,我們需要努力奮鬥。(《奮鬥》)

文章對所提供的材料全文照抄且不作任何分析就得出結論,中間缺乏過渡,邏輯上不夠嚴密。

五、擴寫改編,內涵不深

有的考生在運用材料時,或以原材料為基礎進行擴寫,或提取原材料關鍵語另編故事。這種為編故事而編故事的做法,看似想象豐富,且雖不偏題,但是欠深刻,只能得到及格分。

例如:

“奮鬥”是一隻小黑貓,每天都踱來踱去,時刻做好抓捕獵物的準備。(《一隻奮鬥的貓》)

六、穿靴戴帽,套題寫作

有的考生雖然在文章頭尾處引用了材料,但文章主體部分與材料毫無關聯;甚至有的考生寫的文章只有題目與材料有關,全文內容與所給材料毫無關聯。例如一篇考生作文《成功需要奮鬥》開頭引用了材料,然後得出“成功需要奮鬥”的結論,接著大談特談奮鬥的價值和意義,最後在結尾處又引用材料以欺騙改卷老師的眼睛。這樣的作文屬於“穿靴戴帽式”套題作文,得分是很低的。

以上就是引用材料的六大“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要跳出這些的“坑”。那麼,在寫作文的時候怎麼引述材料才能恰如其分呢?

1.開頭概述加分析,保留材料重點

對所供的材料進行分析、挖掘、提煉,概括出主旨,成為自己所寫文章的中心。然後,聯繫生活實際,圍繞主旨,對原材料中心進一步闡發和論述。

例如:

傳統奮鬥,人們認為離不開背景,俗話說“要贏在起跑線上”,有背景的人擁有別人無法享受的資源,有背景的人可以依靠父母輕鬆地獲得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崗位。不可否認,他們當中很多人也是通過自己的奮鬥才取得成功的,況且,並非所有人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活在當下,唯有以知識充實自己,以實幹拼搏前進,方為奮鬥之道。(《腹有詩書,腳踏實地》)

2.主體活用原材料,增強文章實力

例如:

當下成功,不是靠背景,而是靠知識與實幹。馬雲沒有高學歷的背景,依舊可以靠自學和無數晝夜的汗水拼搏成就人生。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出身平凡,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國參加“天眼”的建設,在艱苦的條件下,憑藉自己的知識寶庫與實際行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於當代中國人而言,背景已不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知識與實幹才是助力青年走向成功的關鍵。(《腹有詩書,腳踏實地》)

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先表明觀點,接著列舉了馬雲和南仁東的例子,最後得出結論。全段緊扣材料,論證思路清晰,段落層次分明,結論水到渠成,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結尾回扣原材料,增添文章魅力

古人寫文章有“鳳頭”“豹尾”之說,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或卒章顯志、或言盡意未窮等作用。然而由於時間倉促,一些考生的考場作文往往草草收尾,或重複觀點,或空喊口號。如果在結尾回扣原材料,照應題目或開頭,則能增添文章的魅力。

例如:

誠然,無論是傳統奮鬥關鍵詞還是當下奮鬥關鍵詞,都符合時代的價值觀,也為人們指引了奮鬥的方向。新時代出現的變化,無疑是一種進步和昇華,而傳統奮鬥的方向也有其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應正確看待,積極總結出融會貫通的奮鬥正道。

何為奮鬥之正道?結合經驗,輔以知識,最後加以創新,便為奮鬥之正道。(《何為奮鬥之正道》)

這個結尾巧妙地運用原材料來收束全文,照應了題目,乾脆利落,擲地有聲。

總之,想要跳出引用材料的“坑”,切不可盲目跟風,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只有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恰當地運用材料,才能使立意正確,行文通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