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满分作文须知:“材料”巧引述,远离六大“坑”!

在语文作文写作中,引用材料是必要的,但在引用材料的时候,考生则存在很多误区。那么,怎么样引用材料才能避免失误呢?接下来,

我们结合一个作文材料探讨一下。

>> ··作文题目··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满分作文须知:“材料”巧引述,远离六大“坑”!

>> ··常见引用失误··

一、不加思考,照抄材料

没有重点,照抄照搬材料是大家经常犯的错误。出现这种错误,原因是一些考生没有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取舍,同时又不知道怎么对材料进行概括;还有一些考生为了凑够字数而将材料全部抄下来。这样就造成引述材料太多,分析论述太少。

【例1】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想要奋斗的话,需要知识加实干。(《奋斗是什么》)

【例2】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号角,新时代的我们都在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过去的奋斗人们有些偏重背景,这无可厚非,而现今处于新时代的我们的奋斗更倾向于创新与实干,这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必备条件。

(《背景诚可贵,创新实干价更高》)

从引述材料的角度看,很明显,例1只是照抄材料,毫无新意。而例2则做得很好,引述非常简洁,并且对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加工。两相对照,高下立见。

二、引述过简,不知所云

与照抄材料相对的是,引述材料时,叙述太过简略,令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导致难以入手去分析材料。

如一个考生这样写作:

看完了材料,我并不感到惊讶——不管是传统奋斗还是现代奋斗,都需要我们个人的努力。(《奋斗在于努力》)

这样写,对原材料的引用太简略,让读者无法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内容。

三、理解失误,随意引申

材料的立意是丰富多彩的,但也不能“信马由缰”,随意引申。

如有个考生这样写: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这些话不正说明了“变化才是硬道理”吗?(《变化才是硬道理》)

这样的引述重点关注了原材料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这句话,由此而提出了“变化才是硬道理”的观点,脱离了材料的关键词“奋斗”,立意出现偏差。

四、引而不析,缺乏逻辑

例如: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奋斗。(《奋斗》)

文章对所提供的材料全文照抄且不作任何分析就得出结论,中间缺乏过渡,逻辑上不够严密。

五、扩写改编,内涵不深

有的考生在运用材料时,或以原材料为基础进行扩写,或提取原材料关键语另编故事。这种为编故事而编故事的做法,看似想象丰富,且虽不偏题,但是欠深刻,只能得到及格分。

例如:

“奋斗”是一只小黑猫,每天都踱来踱去,时刻做好抓捕猎物的准备。(《一只奋斗的猫》)

六、穿靴戴帽,套题写作

有的考生虽然在文章头尾处引用了材料,但文章主体部分与材料毫无关联;甚至有的考生写的文章只有题目与材料有关,全文内容与所给材料毫无关联。例如一篇考生作文《成功需要奋斗》开头引用了材料,然后得出“成功需要奋斗”的结论,接着大谈特谈奋斗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在结尾处又引用材料以欺骗改卷老师的眼睛。这样的作文属于“穿靴戴帽式”套题作文,得分是很低的。

以上就是引用材料的六大“坑”,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要跳出这些的“坑”。那么,在写作文的时候怎么引述材料才能恰如其分呢?

1.开头概述加分析,保留材料重点

对所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挖掘、提炼,概括出主旨,成为自己所写文章的中心。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主旨,对原材料中心进一步阐发和论述。

例如:

传统奋斗,人们认为离不开背景,俗话说“要赢在起跑线上”,有背景的人拥有别人无法享受的资源,有背景的人可以依靠父母轻松地获得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岗位。不可否认,他们当中很多人也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才取得成功的,况且,并非所有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活在当下,唯有以知识充实自己,以实干拼搏前进,方为奋斗之道。(《腹有诗书,脚踏实地》)

2.主体活用原材料,增强文章实力

例如:

当下成功,不是靠背景,而是靠知识与实干。马云没有高学历的背景,依旧可以靠自学和无数昼夜的汗水拼搏成就人生。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出身平凡,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参加“天眼”的建设,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知识宝库与实际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背景已不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知识与实干才是助力青年走向成功的关键。(《腹有诗书,脚踏实地》)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先表明观点,接着列举了马云和南仁东的例子,最后得出结论。全段紧扣材料,论证思路清晰,段落层次分明,结论水到渠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结尾回扣原材料,增添文章魅力

古人写文章有“凤头”“豹尾”之说,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或卒章显志、或言尽意未穷等作用。然而由于时间仓促,一些考生的考场作文往往草草收尾,或重复观点,或空喊口号。如果在结尾回扣原材料,照应题目或开头,则能增添文章的魅力。

例如:

诚然,无论是传统奋斗关键词还是当下奋斗关键词,都符合时代的价值观,也为人们指引了奋斗的方向。新时代出现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进步和升华,而传统奋斗的方向也有其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积极总结出融会贯通的奋斗正道。

何为奋斗之正道?结合经验,辅以知识,最后加以创新,便为奋斗之正道。(《何为奋斗之正道》)

这个结尾巧妙地运用原材料来收束全文,照应了题目,干脆利落,掷地有声。

总之,想要跳出引用材料的“坑”,切不可盲目跟风,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恰当地运用材料,才能使立意正确,行文通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