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查三步走,揪出“大腸癌”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習慣的變化,人們的飲食逐步變為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模式,導致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大腸癌發病率逐步上升。據國家癌症中心2017年統計,我國大腸癌發病人數較10年前增長了1倍多,中國惡性腫瘤中,大腸癌發病率上升至第3位。

篩查三步走,揪出“大腸癌”

大腸癌的預防要因人而異

一般人群:指不是大腸癌發病的高危人群,這類人群推薦45歲以後可以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3-5年進行一次檢查,檢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隱血和腸鏡。

高危人群:建議儘早前往專科就診,通過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做一些必要的檢查,尤其是有家族史人群,應儘早篩查,包括基因檢測,若有遺傳傾向,應密切隨訪。

篩查三步走,揪出“大腸癌”

大腸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篩查。臨床中,早期診斷患者只有10%,篩查工作對於大腸癌診治非常重要。

年齡。年齡越大,發生大腸癌的可能性就越高。根據數據顯示和臨床經驗,50歲以上的人群是患上大腸癌的高風險人群。

腫瘤家族史。腫瘤患者的親屬患上大腸癌的概率約為其他人群的2~3倍。如果該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腫瘤,其親屬患上腫瘤的風險還要更高。

腸道腫瘤史。腸癌的病變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需要從腺瘤一步步演變為癌症。如果患者之前長過腺瘤,手術切除之後,沒有複查,腺瘤會復發甚至演變為癌症。

腸道炎症。腸道菌群的紊亂導致腸道炎症,而炎症的病變又會引起內環境的失調,增加大腸癌的發病風險,如潰瘍性結腸炎等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未來都有患上大腸癌的可能性。

其他相關症狀。如長期便秘和腹瀉交替、有便血史的人群,也屬於高危人群,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其他人高。

篩查三步走,揪出“大腸癌”

1、大便隱血檢查。大便隱血是消化道異常的早期預警,對疑有消化道慢性出血的患者,應進行大便隱血檢查。只要有任何一次大便隱血檢查是陽性的,就需進入下一步——腸鏡檢查。

2、腸鏡檢查。在腸鏡下,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腸道內的病變及出血情況,探測是否有異常組織,如有必要則需取出組織進行病理活檢。

篩查三步走,揪出“大腸癌”

3、病理活檢。是息肉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早期大腸癌患者離不開這一金標準診斷。

特別注意遺傳性大腸癌

遺傳性大腸癌患者的家族成員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很高,自12歲起應每年行腸鏡檢查,腸鏡檢查的頻度根據發現的腺瘤數目、大小而定,一般為3―12個月。若24歲後仍未發生息肉,腸鏡檢查可改為每二年一次,直到34歲,然後每3年一次直到44歲。當然,對於遺傳性大腸癌也無需過分恐懼,做好自我保健,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抵抗能力;保持良好心態,正確看待是關鍵。

篩查三步走,揪出“大腸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