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司馬遷記載霍去病把酒肉放臭,都不給將士們吃,這是真的嗎?

鳳皇神


要說到西漢的將士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去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他來說擊退匈奴,匡扶漢室比什麼都重要。他的出生是比較悽慘的,他的父親以前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是他很大膽的勾引了公主身邊的一個侍女,於是就有了夫妻之實,但他父親始亂終棄。在他母親懷孕了之後,他不要這個孩子,去找了另一個女子,留下了他們母子兩人。但是霍去病非常的爭氣,英勇善戰,給皇帝打了很多勝仗,身份也提高了不少,他出名了之後,大家都開始關注他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當年跟匈奴進行河西戰爭的時候,漢武帝為了獎賞戰士們,就賞賜了十幾車的酒和肉,霍去病去戰場的時候就帶著這些軍糧,等戰爭結束了之後,戰士們都已經餓暈了,但是霍去病無動於衷。身邊的人勸他把這些給士兵們分了,他也不聽,結果霍去病把這些酒肉全部都給扔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他扔掉這些食物,是因為這些食物從出發去打仗就已經帶著了,一直到當時打完仗,古代沒有冰箱,所以已經變質了,也許會有人認為戰場上有點能吃的東西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憑藉當時的醫療水平,如果將士們都吃了變質的食物,得了病,根本就不用打仗了,戰士們自己就被消滅了,所以霍去病當時也是為大局考慮。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霍去病是想鼓勵戰士們,打仗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起初還比較亢奮,但是戰爭慢慢深入,戰士就會感到疲憊。霍去病在他們很飢餓的時候,但是還沒到臨界點,就當著大家的面,把酒肉扔掉了,是想告訴他們,如果想吃肉,就要打勝仗,打了勝仗想吃多少都有。戰士們只要聽到這句話,就會變得非常亢奮。

為了吃食也會跟敵人死拼到底,這是提高戰鬥力很有效的辦法,所以他每次一扔掉肉,戰士們就知道會有新鮮的大量的食物在等著他們,每個人就都會變得亢奮起來,這也是霍去病每次帶兵都能打勝仗的一個原因。在漢軍中,口頭獎賞是非常清晰的,一個戰士如果立了戰功,不光有酒肉可以享受,還能在軍旅生涯裡百尺竿頭。霍去病之所以把酒肉扔掉,也是為了戰士們能夠活著回去,吃到更加新鮮的酒肉,告訴所有人只要打了勝仗當上將軍,就再也不用為吃飯發愁了。

霍去病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將領了,所以部隊中有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將士就不服氣,他必須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就和士兵們保持距離。霍去病帶兵交鋒,下面的戰士從來沒有出現過背叛的情況,從這一點也能夠看出霍去病帶兵非常好,他明白士兵們打仗需要激情,明白鞭策他們奮勇殺敵也不是一頓酒肉就能夠解決的,而是加官進爵。嚴格的要求才能激勵士兵,打勝仗,這就是他這樣做的原因。


春秋亂舞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因為這個事情不僅涉及到了霍去病,還跟司馬遷有關。且聽我細細道來。

霍去病少年英雄,功績顯著。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歷來被人們稱讚,而英年早逝也令人扼腕嘆息。關於他虐待將士事情,雖然史書有記載,但是卻常常被他耀眼的功績遮掩,所以鮮有人提及。這麼這個事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來看史書原文。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這裡說霍去病不僅不給將士吃飯,而且還去蹴鞠踢球。這件事應該是真的,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天子賜食。既然食物是天子所賜,那麼只能夠霍去病一個人吃,就算是吃不完壞掉了,也不能分給別人或者丟掉。因為這是皇恩浩蕩,天子賜,不敢辭。在古代皇上的恩賜乃是無上榮耀,要是分給別人,那就是冒犯了皇威,犯了大忌。

二、身份尊貴,少年英雄。霍去病身份有多尊貴?他的姨母是皇后,也就是說漢武帝是他小姨夫。這種身份比皇子也弱不了多少,看不上或者說看不起某些普通士兵在當時的社會也沒毛病。霍去病死的時候才二十四歲,那麼他出徵的時候還是十多歲的少年。現在的人,二三十歲愛玩遊戲的大有人在,人家十幾歲的小孩踢個球是不是也沒毛病?更何況人家還是少年成名,立下赫赫戰功的。


我們再說一下士兵捱餓的事。當時漢朝的皇帝是誰?是千古一帝漢武帝!那時候的漢朝有多強大大家可想而知,而霍去病是他媳婦的侄子,他出徵,漢武帝會虧待他嗎?必然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保證他出徵順利。所以士兵捱餓應該只是霍去病在處罰犯了錯的士兵而已。而且針對捱餓這件事我們像兩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士兵譁變呢?為什麼霍去病這樣對待士兵還是能夠破匈奴、徵大宛、降西域,封狼居胥呢??


我個人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霍去病有失偏頗。刻意強化了霍去病的某些"壞事"或者說"不良品質"。司馬遷對霍去病和衛青應該是心懷不滿的。何故?因為司馬遷被漢武帝施了宮刑,再展不了男人的雄風,心中肯定是有恨意的。但是司馬遷不敢貶低漢武帝。所以他就將不滿發洩在了漢武帝寵臣衛青、霍去病的身上。在史書中貶低一番,小小的報復一下。

南宋有個人叫黃震,挺有文化的,他說: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這意思就是司馬遷貶低衛青霍去病,誇大李廣,厚此薄彼。所以我覺得霍去病對手下刻薄是假,司馬遷報復皇家才是真。

我們現在看歷史上的這些事,真覺得挺有意思的,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也忍不了變成太監的痛苦,總要寫點什麼搞一下皇家的心態。哈哈!


文史漫談


【司馬遷是史家敗類,史記是誹謗之書】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司馬遷和《史記》被魯迅先生吹捧上天,“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司馬遷私自寫作《太史公書》,洋洋灑灑五十餘萬言,上下三千年歷史,有多少歷史記載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歷史記載是虛假的。由於,司馬遷帶著個人情緒寫作,不免把個人的好惡帶進《史記》,烽火戲諸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等等,全都是編造的,別的就不說了,秦漢史被司馬遷寫成一本糊塗賬。冷清先生對司馬遷及《史記》的評價:司馬遷是史家敗類、史記是誹謗之書,這個話從何說起呢?

公元前99年,李陵兵敗突圍時,副將韓延年被射死了,李陵貪生怕死信仰崩潰,投降匈奴併為匈奴練兵。第二年,漢軍斥候偵察到李陵的確切位置,漢武帝派出兩路漢軍前往營救,兩路漢軍皆遭到匈奴伏擊無功而返。公孫敖和數千將士聯名上書,李陵叛變漢朝率領匈奴伏擊漢軍。經過對匈奴戰俘的審問,匈奴戰俘供詞也證實李陵確實為匈奴練兵且指揮匈奴騎兵作戰,漢武帝決定廷議李陵之罪。

滿朝文武皆曰:“李陵之罪夷滅其族”。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非議2000年前的漢朝法律是否合乎人道;2000年後,未來的人類會不會指責我們,我們的法律很不合乎人道呢?當時,司馬遷是太史令,他的職責是忠實記錄歷史,歷史事件的對錯自有後人評說,李陵叛變漢朝罪證確鑿。司馬遷為什麼要為李陵脫罪呢?第一,司馬遷想出風頭,標新立異和大家不一樣;第二,司馬遷家族和李陵家族是世交,司馬遷是非不分徇私枉法。

司馬遷為叛徒李陵脫罪,被漢武帝下獄了,司馬遷之罪非死罪,花50萬銅錢(合500兩銀)可以贖罪,司馬遷太史令的年俸是600石,大約摺合600兩銀,完全有能力花錢贖罪,司馬遷的家人為啥沒有救贖他呢?因為,司馬遷的兩個兒子誤以為司馬遷和李陵同罪,可能會被朝廷滅家族的。司馬遷的兩個兒子放棄營救他,全都跑回陝西韓城老家,把司馬改為“同”“馮”二姓,司馬遷無奈只能選擇“宮刑”。

司馬遷被宮是國家法度,並非漢武帝徇私枉法,漢武帝的愛妃鉤弋夫人的父親犯法,漢武帝也沒有利用職權網開一面,鉤弋夫人的父親同樣被“宮刑”。司馬遷出獄後,漢武帝沒有拋棄司馬遷,任命司馬遷為中書令,不再擔任太史令。司馬遷的個人品質和職業道德三觀不正,個人的感情左右記載歷史,的確不適合擔任太史令。司馬遷入獄前寫好半部《史記》,出獄後繼續寫作《太史公書》,因為司馬遷內心仇視漢武帝,在寫後半部《太史公書》時,偽篡歷史編造謊言,大肆的抹黑和漢武帝有關係的漢高祖、漢景帝、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人,而刻意的拔高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人。

人格分裂的司馬遷出獄後,他不再是太史令,《太史公書》是私自撰寫的。嚴格來講,《史記》是一部野史禁書,漢朝對它的定義是“誹謗之書”。班固在給漢明帝的上書中為司馬遷翻案,漢明帝反問班固司馬遷到底錯在哪裡?漢明帝的批文如下:“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什麼意思?司馬遷私自寫成《太史公書》,這是一家之言,因此而揚名後世。司馬遷為叛徒李陵脫罪觸犯國法,由於受到宮刑的懲罰的緣故,反過來用文字罵人,而且汙衊誹謗國家,不是一個好的知識分子。

《後漢書•蔡邕傳》:“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董卓為亂,王允誅殺董卓時,蔡邕在旁邊哭泣,王允就說了這段話。王允說:當初,漢武帝沒有殺司馬遷,司馬遷私自寫成誹謗之書《太史公書》,流傳於後世。當今,國家衰弱,神器不穩固,不能讓奸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不利於皇帝的恩德推行,讓我們這些人遭受非議。

一個正直的史學家,他的職業操守就要“不持立場”,忠實記錄前人歷史和當朝事件,不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發表評價,更不能把自己的“好惡”帶進歷史記載。司馬遷因為犯罪受刑的原因,痛恨漢武帝而抹黑和漢武有關的歷史人物,比如漢高祖、漢景帝、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等,拔高歷史人物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等。司馬遷抹黑和漢武帝相關的人物,這是容易理解的“仇恨”;司馬遷為什麼要拔高項羽、韓信、李廣呢?因為項羽、韓信、李廣是人生的失敗者,司馬遷也是人生的失敗者。司馬遷拔高吹捧李陵,就是要為自己翻案,只有把李陵塑造成英雄,才能證明司馬遷是被冤枉的。

由於司馬遷的三觀不正,因此造成《史記》中的很多記載是不真實的,《史記》中的相關內容是不客觀的,史記中英雄觀念是顛倒黑白的,按照司馬遷自己的喜愛好惡,把真正的英雄人物貶低為流氓無賴,把獨夫民賊、叛徒漢奸拔高吹捧成英雄。因為,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又是衛青的小舅子,所以,司馬遷把他們都放進了《佞臣傳》,抹黑和漢武帝有關的歷史人物,是司馬遷人生的一大快事。司馬遷在《驃騎將軍列傳》中記載一段話:“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或塌鞠。”

翻譯成現代白話:“霍去病出徵的時候,天子派遣軍需官供給幾十車物資(梁肉),回來的時候,好多車粱肉都臭了只好拋棄。但是,將士們都忍飢挨餓,士兵缺乏糧食,有的士兵都走不動路,但是,霍去病卻穿著絲綢,有時候還踢球。”司馬遷抹黑霍去病,就是把粱肉放臭了,都不給士兵吃。司馬遷的記載說辭是否客觀公正呢?因為司馬遷不懂軍事,為了抹黑霍去病而編造的這段話,缺乏基本的軍事常識,前後矛盾不符合客觀事實。

在古代軍隊中,高級將領確實擁有一定的特權,但是,在戰爭中高級將領和將士同甘共苦,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只有高級將領和將士同甘共苦,將士們才會和高級將領同心殺敵。在歷史上,由於高級將領不能和將士同甘共苦,而導致的兵敗戰例不勝枚舉。春秋時期,宋國貴族將軍華元,在攻打鄭國的時候,頭一天晚上犒賞三軍,盛羊湯的時候,華元忘記給自己的馭手羊斟盛羊湯。第二天兩軍對壘,羊斟駕駛著戰車直接馳往敵軍陣營,華元兵敗被浮。

司馬遷不懂軍事,軍隊的給養以糧草為主,人吃糧食馬吃草,當然還會有牛羊和肉食。司馬遷所說的粱肉,“粱”是指小米、黃米,“肉”是指鮮肉。漢朝的時候,中國北方普遍種植黍和麥,黍是小米、麥可以磨面,軍隊行軍打仗時,糧食以黍米為主,因為煮食比較方便;麥面在野外煮食不便,一般都是炒成炒麵和炒麥,便於野外食用和長時間保存。軍隊行軍打仗一般不會大量攜帶鮮肉,因為鮮肉保質期很短,必須儘快的吃掉,軍隊配給的肉食,大多是乾肉、臘肉、鹹肉,保質期都在半年以上不容易腐爛變質。

霍去病五次出塞北征匈奴,時間最短一個月,最長不超過半年時間,漢軍是不會大量攜帶新鮮肉類的,因為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保存。漢軍出塞作戰,以騎兵突襲為主,步兵趕著馬車拉著給養跟進。一輛馬車可以裝載1噸左右的貨物,幾十輛馬車可以裝載幾十噸糧食和乾肉,這些物資僅僅是幾千人的給養。霍去病第一次出塞作戰時,他率領的騎兵800,相應的就會有2000步兵運送給養,3000人的部隊一天就得吃掉兩大車的糧食,五六十輛大車的給養僅能維持一個月左右,怎麼還會有剩下的呢?

霍去病從第二次出征匈奴起,每次都是幾萬人行動,隨軍的給養都在幾千大車,出征的時間從一個月到幾個月不等,行軍打仗的變數太多,再充足的給養都是不夠用的。衛青、霍去病向來注重“以戰養戰”,兵法所云:“就食於敵”,就食於敵無非是奪取敵人的給養。匈奴的軍隊是如何補給的呢?匈奴的軍隊除自身攜帶少量給養外,匈奴人的部落馬車拉著糧食、趕著大量的牛羊跟隨軍隊行動,奪取敵人的牛羊糧食補充自己,打擊敵人的後勤補給,這就是以戰養戰。

漠北之戰時,衛青、霍去病各帶5萬騎兵、10萬步兵出征,兩路大軍的給養需要幾萬輛大車。霍去病深入大漠兩千多公里,時間跨度長達幾個月時間,這些給養是根本不夠的,如果又得不到敵人的牛羊糧食,軍隊吃飯怎麼辦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殺馬充飢。漠北之戰,隨軍出行的私馬就有13萬匹之多,最後回到關內的僅剩3萬匹,那10萬匹私馬哪去了?道理很簡單,被殺了吃了,軍隊總不能餓死吧?

軍隊不會大量攜帶新鮮肉類,這是一個簡單的軍事常識,在正常情況下,乾肉和糧食是不會在半年之內變質發臭。軍隊行軍打仗,氣候是一個重要因素,馬車運送的給養,遭受長時間風吹雨打,如果保管不好被水浸泡,那就可能很快的發黴變質。遭受雨淋水浸的糧食給養,如果不盡快的吃掉,最後發黴變質只好扔掉了,霍去病總不能讓將士吃黴變食物,然後大家得病死掉嗎?因為司馬遷不懂軍事,他編造的謊言根本經不起推敲,司馬遷說謊都編不圓,說謊也是需要專業知識的。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衛霍家族乾的缺德事估計一百個司馬遷也寫不完,仗著一個心機表和皇帝睡覺走到哪都牛13紅紅的,李廣家族玩命打仗牠們衛霍家族舔著邀功,贏了就是牠們的,輸了就是李廣家族的,眼看李廣家族得了些皇恩牠們就恨得牙癢癢眼紅了然後把李廣族人殺得七零八落,還好老天長了眼報應來了,牠們家族最後也死了個乾淨,活該!


跪著生存


對此真的想誇題主一句:少俠好眼力。在大多數人都聚焦於衛青、霍去病的戰功、軍事成就之時,題主卻發現了《衛將軍驃騎列傳》裡面的不同,在這篇列傳裡面衛青、霍去病同列大司馬之後,司馬遷在接下來的記載裡有這麼一段話,其言: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翻譯之後這段話說了兩點,其一漢武帝喜愛霍去病賜予他很多米和肉,在征戰回來時,霍去病吃不完,為了減輕輜重就給扔了,但此時在霍去病的隊伍中卻有士兵捱餓的;其二在塞外打仗時,因為缺糧,士兵士氣不振,霍去病卻在玩踢球遊戲

關於司馬遷為什麼會寫這些,有的人認為司馬遷在黑霍去病,誰讓他在漢武帝那裡受到不公正對待,在寫史書時難免會夾帶私貨,還有人認為司馬遷是在嫉妒,嫉妒霍去病的功勳和皇家的關係,如此種種,在歷史君看來這些都有失偏頗,理解這段話,需要把這段話放在整篇文章中,在寫這段話之前,司馬遷是在誇霍去病的,之後才寫這段話來說霍去病的缺點,這就不難理解,人無完人,司馬遷的目的是想塑造一位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不是隻有優點沒有缺點的完人。

再回到這兩句話本身,霍去病做的也沒有錯,只是有人認為是霍去病的缺點,首先天子賜食,有人認為是天子所賜,所以只能霍去病一人吃,別人不能吃,不然就是犯了大忌,因此霍去病就是扔掉也不能讓士兵吃,但在漢武帝賜予霍去病美酒時,霍去病為了讓士兵也能喝到,轉眼倒入河中與士兵共飲,這就不怕犯了大忌?因此雙標要不得。

霍去病如此做有兩點原因一霍去病被手下迷惑了,作為軍事統帥,他主要關心點額是對敵作戰問題,至於士兵的糧食問題,自有專門的人去負責,他不可能事無鉅細的去關注,也就是說是底下的官員將問題隱瞞了導致霍去病認為士兵不存在糧食的問題。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霍去病是閃電戰的鼻祖,閃電戰的主要特點在於機動性和迅速性,關於給養問題,霍去病採取的策略是從敵人那裡獲取,以戰養戰,也即霍去病知道士兵的糧食不夠,但就是不給他們,目的是培養他們的狼性,讓他們知道單單依靠漢軍的補給是不行的,要學會從匈奴人那裡獲取。

有些人喜歡斷章取義,所以造成了對霍去病的誤解,也順便貶低了司馬遷。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的《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記載了衛青和霍去病的生平,備述了他們的功績。但是,在這個列傳裡,也指出了他們的缺點。比如在總結霍去病的缺點時,是這樣記載的:

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我們看這個記載,就會先入為主的對霍去病有了不體恤部下的看法。但是,如果真的來分析一下,就感覺這個說法似乎有些偏頗。在這段評述中,都談到了霍去病的部下缺乏糧食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一是霍去病有糧食吃不完,也要拉回來丟掉。一是霍去病不理睬部下的飢困,自己只顧玩樂。

一、霍去病為什麼會委棄粱肉。

就我自己的看法,第一個情況是霍去病故意造成的。如果說霍去病自私自利,只顧自己吃喝,不管部下的死活。我們可以對照一下酒泉的名字由來,就可以看出,這種說法的不恰當之處。

當年霍去病進軍河西,在大獲全勝的情況下,來到了酒泉這個地方。這個時候漢武帝的使者來到軍中,不但帶來了漢武帝的嘉獎,還賞賜了霍去病一罈美酒。霍去病當即下令,聚會全軍,將美酒倒入泉水中,大家共飲。於是,此地被稱為酒泉,一直流傳至今。

那麼,霍去病連一罈美酒都能夠和全軍共享,他會把成車的糧食和肉放壞了丟掉也不給部下吃嗎?我看是不可能的。

那麼,真實的情況只有一個。漢武帝從小就喜愛霍去病這個孩子,派他出兵打仗的時候,怕他吃不好就派人送來數十車的食物。這本是一個長輩對小輩的疼愛,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我們看看霍去病的戰例,我們就會知道,霍去病是不可能帶這些裝滿食物的車輛的。霍去病作戰的戰術就是奇襲。他的部下大多是收編的匈奴騎兵,自己又擅長騎射,所以他敢於大膽深入奔襲匈奴。

在霍去病的所有戰例中,他都是速戰速決。在霍去病的閃電作戰中,他怎麼可能帶那些拖累他行軍速度的輜重車輛。所以,漢武帝的這些好意,他也只能留在後方,根本不可能帶在身邊。

由於是快速奔襲,又沒有輜重糧草,遇到缺糧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司馬遷所寫的實情。但是,在戰役結束後,霍去病班師回朝的時候,這個糧食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霍去病把這些裝著糧食和肉的車輛依舊帶了回來。一是感謝漢武帝的美意,另外的一個意思是隱含的意思,那就如同當年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樣,讓漢武帝看看,你送給我的糧食還沒有吃完,我就掃滅匈奴了。在這個時候,漢武帝能不高興嗎?這說到底也就是少年英雄的一種心態罷了。

二、霍去病為什麼會在軍中游戲。

而第二個情況,則是領兵的將領,提振士氣的一種手段。在軍隊處境困難的時候,士卒都委頓乏力,士氣低下的時候,提振士氣是將領的第一要務,它關係到軍隊的生死存亡。

因此,霍去病組織蹋鞠,就是明白的讓部下看到,情況並非是那麼嚴重。跟隨自己,一切都可以克服。正是霍去病這種蔑視困難的英雄氣概,才振發了部下的士氣,產生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在後世,東晉的將領周訪討伐杜曾的時候,杜曾的士氣旺盛,本人也是勇冠三軍。周訪的部下都心神不安。而周訪為了安定軍心,便故意在打仗的時候,在軍陣的後方射雉鳥來故示悠閒。周訪的部下看到主帥如此,也都放下心來,和敵軍殊死拼搏。就這樣,周訪最終打敗了杜曾,取得了勝利。周訪的所作所為,和霍去病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從上面的可以看到,這兩件事都是事出有因,不能因此就判斷霍去病不體恤下屬。司馬遷這麼寫,可能是有偏頗的地方。

三、司馬遷這麼寫的可能的原因。

如果說體恤下屬,那麼衛青應該是體恤下屬的了。他的部下犯了法,別人勸他殺之以立威,他都不肯。非要把犯人押送給漢武帝處理,從而救了那人一命。可是,司馬遷對他的評介卻是,“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這樣一看,就有點讓人啼笑皆非了。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有點雞蛋裡挑骨頭的意味。這可能與司馬遷的親身遭遇有關。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說話,遭到了漢武帝的處以宮刑的處罰。這是對他的巨大的侮辱,但是,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承受了下來。

在寫到衛青、霍去病和李氏家族的恩怨時,司馬遷的筆觸自然就有所偏差,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司馬遷的《史記》寫的還是比較公正的。他只是微言大義了霍去病和衛青幾句,對他們的功績還是公正的記錄了下來。

今天,我們對霍去病和衛青的瞭解,還是主要來自《史記》。在這一點上來說,雖然司馬遷有偏頗的地方,只要大家能夠正確對待也就是了,沒必要大驚小怪。

結語: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雖然對霍去病的缺點有所記錄。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的除去歷史的風塵,還是能夠還原歷史真實的一幕的。

霍去病和衛青,為了漢室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留下了好漢這個名稱。他們去世的時候,為了表彰他們的功績,他們的墳墓一座修得如同祁連山,一座如同廬山,他們的功績將永遠彰顯史冊。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是老泰迪,我來回答!

這件事確實是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之中,且這件事確實是真的,但酒肉並不是霍去病故意放臭的。之所以不給將士們吃有兩個原因,且往下看。

避免疾病

大家都知道,古代行軍也沒個冰箱啥的,肉啊酒啊的很容易放臭,同時古代的醫療也並不是非常的發達,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在現代看起來小小的疾病都有可能使整個軍隊軍心潰散,最終不戰自敗。

霍去病率軍遠征前,漢武帝曾賞賜了他酒肉十幾馬車激勵士兵們,而霍去病能夠少年得志其情商肯定不會有問題,這也就

意味著霍去病手下的酒肉很大幾率是已經腐臭了,霍去病實際是為了不吃壞士兵們的肚子,為了不讓疾病蔓延才將酒肉丟棄的。

望梅止渴

霍去病的這一舉動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異曲同工之妙,酒肉全丟棄了,意味著什麼?我們已經沒啥好吃的了,想要好吃的?去敵人那裡拿啊!敵人那裡酒肉多多,只要你有能力,你能上戰場殺敵,你能殲滅敵軍俘虜敵軍,酒肉想吃多少就有多少!

而這一信號也恰恰激起了將士們的士氣!

結語:

霍去病絕不是故意將酒肉丟棄,因為自古以來行軍路上將士們的酒肉都是來之不易的,霍去病不可能傻到丟棄酒肉拉仇恨,而霍去病的這一行為激勵了士氣,也恰恰證實了他精湛的用兵之道!

【我是 ,請您關注我!】


老泰迪講歷史


是真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意思就是霍去病出兵打仗時,天子曾派遣太官贈送他幾十車食物,而等他回來時,他丟棄許多剩餘的糧食和肉,可此時在他的軍隊中,卻還有忍飢挨餓的兵士。



這件事是被司馬遷明文記載在《史記》中的,以司馬遷的嚴謹,此事應該不假。

那霍去病為何要這麼做呢?明知軍中還有在忍飢挨餓的兵士,他卻偏偏還要去丟棄那些剩餘的糧食和肉呢?難道就不能把糧食和肉分給那些飢餓的兵士呢?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事實,霍去病丟棄多餘的糧食和肉不假,但這只是個例,並非是經常性的。而霍去病會做這件看似離譜的事情,也並非是不能理解的。



想想看,這些糧食和肉是武帝在霍去病出兵匈奴時賜予的,而古代的戰爭,尤其是這種長途跋涉的戰爭,沒有兩三個月是不會結束的,試想以古代的保鮮技術,即使肉是風乾的,經過兩三個月的風吹日曬,這絕對是會有點不新鮮的,試想把這些不乾淨的肉和糧食分給士兵吃,萬一士兵吃壞肚子,這該當如何呢?

再者,霍去病統帥的徵匈大軍可不是隻有百人,而是數萬人。試想,即使是多餘的肉和糧食不壞,這也不夠萬人分啊!雖說這些可以優先分給飢餓的兵士,但一旦開了分配的頭,將士們總得人人有份吧,不然軍心勢必會有些不穩的。畢竟,如果要分配,總有人沒有,總有人分少了,而一旦出現這些問題,兵士肯定會有想法的,勢必會覺得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


因此,對於霍去病而言,這些多餘的糧食和肉,是絕對不能分的,當時已經是凱旋而歸的日子,即使是軍中出現飢餓的將士,他們也不會餓死,回朝之日就可飽餐一頓。因此,與其將它們分出去,讓軍中的軍心出現動盪,倒不如將它們直接扔掉,誰也不給,這樣誰都不會覺得自己被虧待。

只能說,有些事情做不如不做的好,做了反而會引起一些壞事的發生,而不做,雖然不能解決什麼,但卻不會讓情況進一步惡化。

再者,“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只要是人他就會犯錯,連孔子這位聖人都有缺點,比如他鄙視農民,維護封建制度等等。想想看,連聖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普通人呢?霍去病也是人,他總有做的不對,考慮不周的事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絕對會發生的事情。



無論如何,霍去病這人始終是功大於過的,他對中國的貢獻絕對是功勞卓著的。如班固所言:“驃騎冠軍,飈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19歲時,霍去病就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直取祁連山,使得漢朝得以佔據河西之地,而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佔領河西之地,自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華夏文明得以廣播四海。


澳古說歷史


魯迅先生曾經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誠然司馬遷先生為了《史記》的誕生付出了極大地心血,而《史記》也成為了我們的文化瑰寶,但是現在越來愈多的事實證明,《史記》中包含了司馬遷太多的主觀臆斷,可能有些事情已經與真實的歷史有所偏離。

題主說的故事記錄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從這裡確實可以看出漢武帝對霍去病寵愛有加,每次出征都要給其準備十幾車的酒肉,而這些東西霍去病一般都吃不完,最後都白白腐爛。但是很多的漢軍因為吃不抱整個人都病懨懨的,而霍去病卻精神十足的在旁別踢球。

看了這段話,可能很多人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囂張跋扈的公子哥形象,那麼歷史上的霍去病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嗎?我覺得這裡的記載實際上有點誇張,漢朝對匈奴發動的戰爭動用了舉國之力,雖然當時的物資運送極不方便,但是總不可能前線的將士連飯都吃不飽吧,吃不飽飯霍去病是怎麼取得後面的大捷的呢?再說,司馬遷又沒有跟隨霍去病出徵,這些消息只是道聽途說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所以可信度不高。

其實司馬遷本就不喜歡霍去病,因為霍去病太過張揚,20歲就當上大將軍怎麼能不張揚?再加上霍去病“外戚”的身份,出身書香世家的司馬遷自然對其不齒。與其說司馬遷討厭霍去病,不如說他嫉妒霍去病,誰不想在年少的時候就天下聞名呢?可惜司馬遷到死都沒有做到。

但是話說回來,司馬遷依舊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史學家,《史記》也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司馬遷這個名字也會流芳千古。


七七談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世上大凡有兩種人,一種窮困出身,摸爬滾打,在奮鬥的過程中結識了一群患難兄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是張愛玲說的。

感受過了底層的苦,所以才對下屬慈悲,有難同當,有難同享,說的就是水滸梁山這群人。

還有一種出身門第世家,呱呱落地的時候物質需求就應景一應俱全,不必煩神,無需操心,出身優越,因此不知民間疾苦,好比晉惠帝這種人。

否則一個正常人不會問沒飯吃,為何不吃肉這種問題。

司馬遷在《史記》中確實記載了霍去病不愛惜下屬的事情,漢武帝寵愛霍去病,他出徵打仗的時候都要給他配備私人廚師和食材。

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行不與士兵同伍,坐不與士兵同桌,吃不與士兵同食,中國文化歷來就是這樣,領導和下屬之間有一層無法突破的階級隔膜。

霍去病是因為衛氏外戚集團的榮光才得以被漢武帝賞識,當然他自己本身也爭氣,漢武帝有龍陽之好,一度導致謠傳他和霍去病之間有些是是非非。

總之,他和漢武帝關係要好,漢武帝器重他,不然也不會另外給他開小灶,準備精美的食物。

司馬遷看不慣霍去病這種作風,這是一種人本主義,覺得作為領導就該和下屬同甘共苦。雖然初衷是好的,替底層士兵發聲,但無疑是一種道德綁架。

說到底,像霍去病這種天才人物,這些士兵能夠跟隨在他底下打仗反而是種幸事,常打勝仗無疑保證軍隊避免出現過高的死亡率。

兵敗如山倒,士兵們把腦袋甩在褲腰帶上跟著將軍出生入死,說什麼報效朝廷那都是好聽的屁話,能活命,能吃上幾口軍糧,領幾塊軍餉,這就是多數士兵的追求。

霍去病和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多打勝仗對於底層士兵來說可能能夠升個官,但沒有人家起點高,自然也沒有別人爬的快。

霍去病壓根沒有必要去維護自己和士兵們的關係,而且他也沒有意識到要維護這種關係。他是出身優越的人,很多想法和士兵們想不到一塊去。

他只要保證自己能夠打勝仗,討漢武帝歡心就行,至於士兵怎麼死對他來說一點不重要。這是一種階級隔閡,主要源自於霍去病出身優越。

無法理解,也不知道底層的艱難,也不會去刻意維護士兵和軍官之間的關係。對他來說,將軍就是將軍,士兵就是士兵,他分的很清。

我們屬於上下級的隸屬關係,你要想吃這口軍糧,那就只能忍下去。所以,霍去病這種優越的出身不會讓他想到說將軍和士兵也是共存共亡的關係。

他寧願把腐爛的肉扔掉,也不願給那些餓肚子的士兵們吃,就是因為他不懂得照顧人。

但不能據此說他就是壞人,霍去病之所以會做出這種舉動恐怕僅僅只是覺得,士兵們有供應的軍糧,而這些肉都是皇帝賞賜給我的,我沒有理由拿自己的食物去救濟你們。

雖然這樣做確實能夠博得大家的好感,但霍去病沒有想到這一層,出身優越的人往往很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這是因為從來都是別人抬頭仰望他們的臉色,他們從來沒有抬頭仰望別人的臉色。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現實問題。

肉是皇帝賞賜給霍去病的,假如霍去病把這些肉賞賜給士兵,那麼無疑有假公濟私的嫌疑。

士兵們該感謝皇帝,還是感謝霍去病呢?

這個問題要是理不清楚,對霍去病來說是場災難。說感情皇帝吧,肉卻是人家霍去病給的,人家本來可以不給,但感謝皇帝又算怎麼回事?

說感謝霍去病吧,這是皇帝的恩賜,這不是拿著雞毛當令箭,用皇帝的東西來給自己賺名聲嗎?

皇帝要是知道了,心裡怎麼也不會舒服吧?

再者就是肉總共就這麼多,士兵卻有幾千上萬人,有的士兵可能會分到一點肉,有的可能會分不到。

分到的人當然會感激,沒有分到的人又會怎麼想呢?

人心有時候就是這麼險惡,你做了好事,人家還覺得分派不均,本來是一件好事,結果最後鬧的大家都不開心,士兵要是生氣了,來一場譁變。

這恐怕也是霍去病難以承受之重。

所以,依我看,這肉還不如不分——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