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三步走,揪出“大肠癌”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饮食逐步变为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模式,导致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大肠癌发病率逐步上升。据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统计,我国大肠癌发病人数较10年前增长了1倍多,中国恶性肿瘤中,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至第3位。

筛查三步走,揪出“大肠癌”

大肠癌的预防要因人而异

一般人群:指不是大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推荐45岁以后可以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平均每3-5年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隐血和肠镜。

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前往专科就诊,通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人群,应尽早筛查,包括基因检测,若有遗传倾向,应密切随访。

筛查三步走,揪出“大肠癌”

大肠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筛查。临床中,早期诊断患者只有10%,筛查工作对于大肠癌诊治非常重要。

年龄。年龄越大,发生大肠癌的可能性就越高。根据数据显示和临床经验,50岁以上的人群是患上大肠癌的高风险人群。

肿瘤家族史。肿瘤患者的亲属患上大肠癌的概率约为其他人群的2~3倍。如果该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肿瘤,其亲属患上肿瘤的风险还要更高。

肠道肿瘤史。肠癌的病变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从腺瘤一步步演变为癌症。如果患者之前长过腺瘤,手术切除之后,没有复查,腺瘤会复发甚至演变为癌症。

肠道炎症。肠道菌群的紊乱导致肠道炎症,而炎症的病变又会引起内环境的失调,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道疾病的患者,未来都有患上大肠癌的可能性。

其他相关症状。如长期便秘和腹泻交替、有便血史的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患上大肠癌的风险较其他人高。

筛查三步走,揪出“大肠癌”

1、大便隐血检查。大便隐血是消化道异常的早期预警,对疑有消化道慢性出血的患者,应进行大便隐血检查。只要有任何一次大便隐血检查是阳性的,就需进入下一步——肠镜检查。

2、肠镜检查。在肠镜下,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肠道内的病变及出血情况,探测是否有异常组织,如有必要则需取出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筛查三步走,揪出“大肠癌”

3、病理活检。是息肉还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早期大肠癌患者离不开这一金标准诊断。

特别注意遗传性大肠癌

遗传性大肠癌患者的家族成员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很高,自12岁起应每年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的频度根据发现的腺瘤数目、大小而定,一般为3―12个月。若24岁后仍未发生息肉,肠镜检查可改为每二年一次,直到34岁,然后每3年一次直到44岁。当然,对于遗传性大肠癌也无需过分恐惧,做好自我保健,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能力;保持良好心态,正确看待是关键。

筛查三步走,揪出“大肠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