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深居山林的人們,漸漸有智慧,有計算得失的方法。人們開始覺得,把生活拴在良田和美木上,是乏味是平庸。鄉里人開始羨慕城市生活、羨慕高科技和大場面。在生活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所有人都以為,能縮短現實與夢想距離的,是人民幣和高科技。

人們忘記了。中國人的夢是用腳來實現的。中國人的故事是由一株水稻、一片土地、一頭耕牛構成。中國人,最能說服別人的,是深沉的華夏文明。出生在農村,卻拼命躋身城市,你不過會成為一個打工仔、跟風者。你永遠都在幫別人的故事加工加料,而不能成為自己故事的主權人。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過往的鄉村,流行盤古開天闢地、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神話寄身在蓑衣、蒲扇、谷羅、木炭裡,為小村莊的春夏秋冬注入力量。它們把他們挽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但由傳統轉向現代,唯美唯情的傳說悄然流逝。農村生活的戲劇性,只在留守婦人身上、兄弟分財產的搏鬥上。

在我熟悉的一個叫賦春的鎮上,有個嚴田村。老百姓稱之為進士村。碧水青山間的小村莊,出了二十八名進士。據當地縣誌記載:在嚴田,村人登進士第者28人。小村莊,以此成就佳話。然而我要說的,是嚴田村的牛的心性,而非人。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我聽人說起這村裡曾經有過一頭牛,是村莊裡很有情懷的、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宋淳熙七年,李家李叔豹兄弟雙雙中舉。正準備第二年京城會考時,母親張氏懇求哥哥李叔豹放棄科舉。聽完家底和苦衷,為撐持家裡,李叔豹只能放棄考試。弟弟李行成中了進士,這個消息讓李叔豹高興又痛苦。過幾年母親張氏癱瘓在床,為維持生活,田地不能荒廢。然而這時李家有一頭四歲的水牛,示意李叔豹幫它套上犁,每天在田裡默默耕作。後來,下田耕地已成為它下意識的行為。母親逝世後,李叔豹痛不欲生。那頭水牛則苦苦支撐他,領路帶他去私塾,鼓勵他不要忘記讀書。為母親守孝期滿,弟弟在贛州得重病的消息傳來,李叔豹急忙趕去照顧。臨行,李家的牛雙膝跪下,用角兒蹭蹭裝滿書的包袱,示意他要堅持。李叔豹到65歲,考取進士。他總對子孫回憶說,那時我是真的看見它眼中有淚光,看了令人振作。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一頭牛這樣溫暖一個人,一個人不羈又羞澀地轉述這頭牛的故事,當我聽到時,被震驚了。走在嚴田村田間,一頭牛憨看著我。那“憨”的背後,藏的是什麼,它對這片土地的愛?它的懂得和堅持?它要和這村莊裡的人一起地老天荒?它傳遞的,讓人縈懷。一頭牛,它對土地有使命,它對生態有責任,它要成為故鄉最富有的人。它這樣想,它對你說過嗎?

身邊走過一個嚴田村人,輕手拍拍我:“水牯眼裡有故事哩。”他站在我身邊看了一會兒,吹著口哨走了。

我目送著這個保持傳統的鄉村人,光是他陪我一起相信牛的故事,我就對他的背影投去了尊敬。就像1956年除夕之夜,捷克的茲德涅克·米勒在樹林散步,被一隻圓頭圓腦的小鼴鼠打洞扒出的土堆絆倒,創作出了世界著名的動畫片《鼴鼠的故事》。臺灣作家林清玄在文章中寫到母親小時候對他講的故事,一個是要了夢、追了夢的阿呆,一個是賣了夢的阿土,這是個神話,但作為一個鄉村婦女,這位母親鼓勵孩子要有夢想,才為我們社會培養出了一位叫“林清玄”的作家。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婺源嚴田進士村,八百多年前的一頭牛

投入感情在民間生活和自然生態,才會得到更多的中國故事。

在小村莊,一頭牛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的重任。那人呢,會不會都像那個吹著口哨離去的嚴田人一樣領略到:原來一頭牛的心靈狀態,才是鄉村生活最重要的元素。

一個村莊,缺失了青壯年的人,卻還沒有缺失青壯年的牛。我們常說,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卻沒有說過留守牛。它們有沒完沒了的農活要做,它們生怕自己的村莊廢棄。

站在田埂上看著這頭牛。我們認識的第一天,在它保有的情和愛的心懷裡,我看著像那個懂它的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