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曾國藩的圈套!原來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是巨大失誤

文|王永魁

1860年3月,太平天國集中兵力,採用“圍魏救趙”的戰略,攻破杭州,調動清政府江南大營的軍隊馳援。然後趁江南大營空虛,於5月上旬

一舉擊潰江南大營,天京再次解圍(第一次解圍是1856年)

中了曾國藩的圈套!原來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是巨大失誤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形勢圖

不少學者對這次戰役的研究,大多是闡述其積極意義。從解除天京被圍困的局面這一點來看,該戰役的確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如果從當時清政府和太平天國兩方面的戰略全局來看,該戰役的積極意義並不明顯,甚至可以說是太平天國方面的一次戰略失誤。

首先,當時太平天國面對的最大威脅並不是江南大營的清軍。

自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江南大營就建立起來,雖然1856年江南大營被攻破,但天京內訌之後很快又重新建立。數年時間裡,江南大營並沒有對天京造成實質性影響。加上當時江南大營中“將驕兵惰,終日酣嬉”,只要保證天京的糧草供應不斷,太平天國中樞政權就是安全的。當時江北大營已被擊潰,九洑洲也控制在天平軍手中,天京的糧草供應是可以保證的。

其次,當時太平天國高層制定這次戰役的指導思想有偏差。

表面來看,這次戰役中太平軍攻城略地,調動清軍,繳獲大批軍需物資,取得了解圍的戰果。但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看出

這次戰役只圖解圍,不圖殲敵,致使耗時數月的戰役成了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後來,李秀成在自述中也說,這次戰役僅使江南大營的清軍“死者三五千人,散者多也”。

中了曾國藩的圈套!原來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是巨大失誤

《李秀成自述》手跡之一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當時太平天國最大的威脅是來自天京上游的湘軍。

雖然湘軍在1858年的三河之戰中遭到失敗,損失慘重,但從1859年開始,曾國藩和胡林翼就決定以主力進攻安慶。而安慶是天京上游的門戶,安慶的存亡決定著太平天國的命運。

在這個關鍵點上,曾國藩的戰略眼光要深邃得多。他明確說:“欲攻破金陵,必先駐重兵於滁、和,而後可以去金陵之外屏,斷蕪湖之糧路。欲駐兵滁、和,必先圍安慶,以破陳逆(指陳玉成)之老巢;兼搗廬州,以攻陳逆之所必救。誠能圍攻兩處,略取旁縣,該逆備多力分,不特不敢悉力北竄齊豫,並不敢一意東顧江浦六合。”

中了曾國藩的圈套!原來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是巨大失誤

曾國藩畫像

當太平天國高層謀劃“二破江南大營”的時候,湘軍已經完成了針對安慶的戰略部署,並於1860年6月20日攻陷樅陽,徹底合圍安慶。而此時,太平軍主力還在蘇州上海一帶活動,到1860年9月,洪秀全才召集陳玉成和李秀成商討解救安慶的措施。由於措施不當,安慶最終於1861年9月失守。

綜上所述,1860年上半年,太平天國高層沒有集中力量經營天京上游的安徽腹地,鞏固後方,反而集中兵力用於威脅並不太大的江南大營,導致後方相對空虛,客觀上給湘軍合圍安慶創造了機會。同時,太平天國集中用兵於長江三角洲,雖然開闢了財源,但也把易攻難守的地方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了兵力分散,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這個戰略決策是一個失誤,是安慶失守的原因之一,也是太平天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茅家琦 方之光 童光華:《太平天國興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沈渭濱:《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戰役研究》,載《歷史研究》1982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