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自古幷州——太原公子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古太原城,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尤其是出了兩位有雄才大略的太原公子,即隋末太原留守李淵的公子李世民和唐末晉王李克用的公子李存勖。二位公子均生逢亂世,聰明勇決,識量過人,傾身下士,散財結客,輔佐父輩坐擁天下,而後承啟天運,成為頗有作為的一代君王。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並盛,既空前又絕後。李世民儘管有過不少封號,如趙王、秦王,以致後來諡號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最關鍵的時刻和最初的發跡之地是在太原。在這裡,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顯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負、卓越的軍事才幹、獨特的用人思想和出類拔萃的文學天賦。

我們多少次去晉祠,在眾多的古蹟中,特別鍾情於唐太宗李世民所書的《晉祠之銘並序》,其文做於唐貞觀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廕,晉陽城民之厚擁,晉水福澤之惠布,故而一氣呵成這一千二百零三字的佳文,字字珠璣,盛讚晉陽風範。時隔一千年,讀著這篇美文,似乎還聽得見看得見李世民的面貌聲音,李世民與劉文靜、裴寂等人的密談、疏財、聚賢、舉義的情景以及討檄聲、號令聲、馬蹄聲,歷歷如繪——貞觀寶翰,不簡簡單單是一件書法傑作,更是盛世晉陽元氣淋漓的氣韻所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曾經參觀了貞觀寶翰碑,慨然賦詩:太原公子自無雙,戎馬生涯未肯降。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晉祠銘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寫過一首五言詩盛讚黃河:“河源發崑崙,連乾復浸坤。波渾經雁塞,聲震自龍門”(李世民《黃河》)。黃河的流勢,一如歷史上那個極盛的李唐王朝。源自黃河上游的隴西,後來卻從三晉大地掀起了萬丈波瀾。公元600年,李世民出生在陝西武功。公元615年隨父舉家前往太原。李世民生於多事之秋,長於戎馬之間,很早就顯示出了不同凡響的軍事才幹。據《舊唐書》記載:隋大業十一年秋天,隋煬帝北巡,被十萬突厥軍隊困於雁門,急得眼睛都哭腫了,急詔全國募兵,前來救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率領童子軍北上勤王,他仔細觀察敵我雙方的形勢後,對大將軍雲定興說:“敵人敢圍天子,必定認為我軍倉促難以救援。破敵之計在於:白天布旌旗十里,晚上徵鼓雷鳴不斷。敵人就會以為我方救兵已到,自然會望風而逃。否則,敵眾我寡,難以取勝。”雲定興依世民之計,果然嚇退了十萬突厥軍隊。死裡逃生的隋煬帝,在淚眼朦朧中,第一次認識了這位不同凡響的太原公子。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臨汾水而濯心,仰靈壇而肅志。雖地盡三分,而餘風未泯。世移千祀,而遺烈猶存。”(見李世民《晉祠之銘並序》)當年的太原公子李世民,面對葦澤關外狼煙四起,群雄爭霸;而汾河兩岸仙樓聳峙、氣象萬千的景緻,心中勃發起了萬丈豪情。他仔細分析了群雄並起的局面以後,三次規勸太原留守李淵起義。據《資治通鑑》記載:他第一次他勸父親:“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轉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太原留守李淵一聽,嚇破了膽:“汝安得此言,吾今執汝以告縣官。”李淵聽說起義的主張後嚇得擺出一副大義滅親的樣子來。不久,李世民第二次規勸李淵起義:“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大人設能盡賊,則功高不賞,身亦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避禍,此萬全之策也,願大人勿疑。”此時,李淵已探得二郎陰養士馬,欲舉大事,無可奈何地說:“今日破家亡軀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後來李淵討寇不力,隋煬帝要興師問罪,李世民第三次規勸李淵:“今主昏臣亂,盡忠無益—— 晉陽士馬精強,宮監蓄積鉅萬,以滋舉事,何患無成!”此時的李淵只好對李世民言聽計從,終於下了起義的決心。設若沒有太原公子李世民,沒有這晉陽三諫,李氏王朝何來三百年風光基業?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太原公子不僅智謀過人,而且知人善任,審時度勢。至今,晉源城裡還流傳著李世民與獄中的劉文靜坐論天下大事、李世民在晉陽宮裡賄結權臣裴寂、李世民在晉祠門外計除敵手高君雅、王威的傳奇故事。此時,運籌帷幄的李世民還不到二十歲。

太原起義,奠定了李氏王朝三百年的基業。太原公子李世民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李淵,歷史學家范文瀾評價:“唐高祖愛好酒色,只是憑藉周、隋大貴族的身份,於公元616年得為太原留守,他起兵關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謀略和武功,他本人並無創業才幹,連做箇中等守成的君主也是不成的。”這個評價一點都不過分。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今天的人們,似乎都是從玄武門之變中,感覺到唐太宗有一種處變不驚、先發制人的本事。其實,在太原起義之前,就發生過一場驚心動魄的先發制人的故事。隋煬帝年輕的時候,曾經以晉王身份署理太原,自然知道太原對於國家的影響和分量。他對從小在一起玩大的李淵,出任太原留守也不放心。於是給他安插了兩個釘子,一個是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另一位是虎郎牙將高君雅。兩人一看,少年公子李世民散財結交天下英豪,太原留守李淵一改往日糊里糊塗的樣子,外地的糧草人馬頻頻往太原集中,預感到李氏父子要舉事。兩人密謀借五月晉祠祈雨之際,除掉李氏父子。可是這個絕密的消息,就被太原公子李世民打聽到了。他告訴了父親,李淵嚇得一時不知所措。

李世民給他獻策:將計就計,先發制人。五月祈雨那天,儀式結束後,按照慣例,太原城的大小官員都要坐下來閒聊一會兒。沒等王威、高君雅開口,突然,李淵親信開陽府司馬劉政會舉報王、高二人勾結匈奴,密奪太原。平日裡柔弱的太原留守當即吩咐拿下二人,聽到號令,隱藏在幕後的李世民立刻衝到前面,將王威、高君雅及其下屬全部捆綁起來,一舉除掉了這幫險惡的對手。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數年之後,李氏父子打進了長安,兄弟之間發生了內訌,李世民又一次仿效當年晉祠之變的辦法,將計就計,先發制人,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最終勝利。

太原,是太原公子最鍾情的城市,是他的發跡祖地。李氏父子打到長安後,馬邑梟雄劉武周乘虛而入,佔領了太原。河東唐軍屢戰屢敗,以至於唐高祖都灰心喪氣了,準備下令:全力固守關中,宜棄大河以東。太原公子李世民聞之,堅定地說:“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失太原必失天下!”決意引兵奪回了發祥之地。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太原,正因為出了這麼一位雄才大略的太原公子,所以,後世許多文化名人對太原城刮目相看。在李世民過世幾十年後,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來到了太原,自然而然想起了當年的風雲人物,感慨萬千,寫下了這樣不朽的名句:“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其民久遠,蓋陶唐氏之人歟。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鎮,非賢莫居。”

李存勖

另一位太原公子,後唐李存勖,聲名雖不如唐太宗顯赫。卻也是一代梟雄。

李存勖是後唐的建立者,雖然姓李,但是跟李唐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李存勖是沙陀人,精確一點就是西突厥人,本性朱邪,世代為沙陀部酋長,後來李存勖的爺爺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勳兵變有功,被唐朝皇帝賜為李姓,編入宗室譜籍。名義上是李唐的宗室,實際上跟李唐一點血緣關係沒有,但是在那個時候,編入宗室族譜就是皇族了,是非常有優勢的。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李存勖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檢校司空,遙領晉州刺史,後襲父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他驍勇善戰,長於謀略,在王位十五年,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使得晉國逐漸強盛,中興唐朝霸業。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並於同年十二月滅亡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於洛陽。

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唐朝還存在的時候,後梁和後唐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那個時候後唐的的名稱是晉,當然不是石敬瑭那個晉,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被唐朝皇帝任命為河東節度使,被封為晉王,為了區別後晉,所以被稱為前晉,而朱溫則被封為梁王,梁和晉之間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爭霸過程。

起初當然是朱溫佔盡優勢,不然朱溫怎麼會率先建國稱帝呢,主要還是李克用這邊地盤小,加上李克用的軍事才能一般,所以被朱溫壓著打,而且李克用還被朱溫兩次圍困太原,無力抗衡,這個時候是李存勖出來勸李克用要臥薪嚐膽,這才保住了晉的土地,李克用在世的時候,始終沒能突破朱溫的圍困。

李克用病逝以後,李存勖繼任晉王,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毀了李克寧、李存顥等人的叛亂,爾後親自帶兵去解救潞州之圍,趁大霧攻打梁軍,大破梁軍,徹底解除了潞州之圍,晉軍聲勢大振,百姓歸心,隨後,李存勖聯合成德鎮、義武鎮兩鎮再次大破梁軍,還把成德鎮、義武鎮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下。

朱溫稱帝以後,李存勖依然使用大唐的年號,表示繼承大唐的意志,所以他又以平叛的名義滅掉桀燕,使河北之地全部歸晉所有,利用梁末帝的失誤,將河朔三鎮收入囊中,從此晉和梁的形式發生了變化,晉要比梁強的多。

接下來就很自然了,李存勖先是稱帝,建立唐,史稱後唐,這個時候契丹的耶律阿保機來犯,後唐的軍隊數量是少於契丹的,但是李存勖毫不畏懼,率軍擊敗了來犯的契丹軍,穩定了大後方,就是集中力量對付後梁了,沒過多久,李存勖就攻入汴州,滅了後梁。從此李存勖就像開掛一樣,到處東征西討,進行領土擴張。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李存勖在位期間,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930年後唐的領土達到極盛。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北帶長城,南至嶺南。約有今河南、陝西、山西、寧夏、北京、天津、山東、湖南、湖北等省市,河北省張家口以南地區,四川省岷江、大渡河以東地區,甘肅省東部,貴州北部,江蘇省徐州地區,安徽省西北部、廣東省北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南部。可以說除了宋以外,是五代十國最大的疆域了。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