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1

上篇道經一

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1

上篇道經二

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1

下篇德經一

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1

下篇德經二

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1

第一章:知道識易

本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釋義:

道:指一切規律,具體指三方面的規律,其一、天道,指自然規律;其二、地脈,指人與外界的交互規律,其三、人道,指人性規律。

可道:指規律能夠被人認知。

非常道:指規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名:用來區別萬物的名詞、表面現象及所包括的內容。

可名:命名加以區分。

非恆名:指命名所指的事物內在不是一成不變的。

無名:指萬物最初的本相。

有名:給事物命名之後。

無慾:指對事物處於沒有知見欲的本真狀態

妙:指生育萬物的自然之妙

徼:指認知範圍、邊界。

同:指表象與規律的重合,一體。

玄:指變化。

通述:

世間的一切規律,都是能夠被掌握的,但這些規律,卻是不斷的發生變化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表面現象,來認知這些規律,我們為了方便識別事物,會給他們命名,來加以區分,但這些名詞所包括的內容,也並非一成不變的。

世間事物,本來是不需要通過命名來加以區分的,當我們給一些事物命名,是我們開始認識世間萬物的起始。如果我們心無所欲,就可以發現生育萬物的自然之妙,如果我們帶著知見欲去認識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就只限於你的認知範圍(邊界)。

因此,世間的規律和表象,都本是一體的,只是人們在認知識別時,出現了偏差。同的本意,是指表象能與規律相重合,也就是道與名相合,如出一轍。但這二者卻又都是不斷變化的,但就在這不斷變化中,才不斷的生育著世間萬物,對世間萬物起著作作。

 

本章為道德經的第一章,也是《道經》的前言部分。

道,道:指一切規律,作者先說一切規律都是可以被認知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道”,但世人認知規律的方式,卻都是通過一切表面現象來加以分辨、概括、總結而來的。但不論規律本身,還是表面現象,都是會不斷髮生變化,我們要想真正的認知這些規律,便是要識別變化,也就是“識易”唯有這樣,才能動態地掌握規律。這也為後面講天然道德與社會道德的打下了基礎。

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千年不曾看懂的《道德經》1

作例:

所說的一切規律,都是會發生變化的,主要指三方面,一是自然規律,二是地脈(人與外界),三是人性。

自然規律,周朝後,中國的農曆中,習慣用“九九”來計算時令以,因此有了“冬九九”和“夏九九”的說法。

冬九的計算,是從冬天的冬至日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次類推。等到了第九個九天,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後,冬天便會結束,春天來到。

當時是的情況是這樣的“一九溫和二九暖,三九四九凍破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這是當時渭水流域的自然規律,十分準,但放在中國南方,卻不盡然正確。因此,這些自然規律,往往受特定空間的限制。同樣,這些諺語,放在周之前,也不準,放在如今,也不盡然準確。這時它受斗轉星移時間上的位移而產生的變化。

因此,自然規律本身,也是會發生變化的,只是要看變化的大小。

社會發展規律本身,也是在發生變化的。

世間的很多事,包括社會思潮,都會受時間地域的改變而發生轉變。如果在這些事的生命發展週期內,你相應的去做事,就會獲益。過了這一週期,往往是徒勞無功。

上次去成都時,聽了一件事,朋友的朋友,開火鍋店,連鎖火鍋店,在當地很有名很受歡迎。但他開火鍋店,每天五年左右,便換一個牌子,換一個定位,換一種理念。在普通客戶看來,原來的火鍋店倒了,走人了,然後又有一家新的接手了。

但新來的這一家,發展勢頭極猛,一下子在當地遍地開花,極受歡迎。那麼,這個朋友,所抓住的,是人性的變化。

人們對飲食嘲流的興趣變化,往往只有三五年時間,同樣是火鍋店,有可能前幾年時興真菌火鍋,這樣兩時興海鮮火鍋,再過兩年,時興排骨火鍋。總之,追新厭舊,是大多數人的心理。他開火鍋店,不能開了五年後,食客對真菌火鍋已不再新情時,你悲壯地說,雖然真菌火鍋不如以前那些火熱,但還是有一些老顧客喜歡的,我愛真菌火鍋,我將堅守真菌火鍋,因為它代表的不只是火鍋,還有來大自然的味道。

我們就開一火鍋店,不要把違揹人性潮流的事,說得那麼高大悲壯,彷彿一下子站在了道德的至高點上。就像某一戲劇種類,其興起,是因符合了當時的規律,現在不興起,是因它已不能適合現在的社會規律和人性規律,你要做的或者是改變和適應新的規律,要麼是等著消亡。但往往,我們把違背規律的存在,看成一種高大上的存在,悲壯的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彷彿世人都違背了道德,只有他在堅守一樣,其實,真正違背道德規律的,是它本身。

比如說京劇,京劇離社會太眾太遠,被冷落是必然,這時不必苛求大眾,說大眾的品味不高,忽視傳統文化,只有我們還在堅守。

第一,大眾口味不高,或許這是社會規律的規狀,第二,就算人們口味再高,能去品味京劇的,也必定是少數。他們往往去追求自己能接受的藝術形式去了。比如說看電影,肯定比看戲更過癮。

但是在我們當地的農村,電影本身,真還拼不了豫劇這一戲劇,能調起人氣的,只有戲曲。我們村莊不足2000人左右,卻修了一個與當地經濟條件不相應的戲臺,這個戲臺還是當地人自己籌資修的。每年必定要請劇團來演出,而且這個錢,也是村民每家每戶自己湊的。然後等開戲之時,四方八地的民眾,滿道而來。

但來了之後,近幾千人中,真正看戲的,卻只有二三百人甚至更少,其他人,都在圍著劇場轉。這時候,劇場邊多了好多東西。

有人挑著擔子趕來,開始做當地的一些小吃,涼粉、釀皮、油餅、醪糟、鍋盔、羊肉泡饃等,全都上場,相當於開了一個小版的小吃美食街。

以劇場為中心,周邊突然多了好多東西,有開槍打氣球的,扔環套禮物的,耍猴鬥樂的,氣功鎖喉表演的、打檯球玩街機的、租書租光盤的、看電影錄像的、看真人表演的、曬太陽聊天的、進廟燒香的。儼然整個生態系統。

因此,農村狂愛戲曲,更主要愛的是整個劇場帶來的生態系統,人們去看大戲,彷彿是在趕著過節一樣。因此,我們當地,親戚人家間的最高禮遇,就是在自己村唱大戲時,招呼大家來看戲。

他們都是在吃零食小吃時,順便一回眼,便看到了臺上的演出,或是在打檯球停杆時,站在那兒,順便看一下。戲曲的演出在高臺上,大家隨時一回眼,就能看到演出。

時間久了,好多人不但能記住很多戲曲劇名,甚至還都能或多或少唱一段。也有時,在吃飽玩夠後,站在那兒,靜靜地會看一出。

如果有一天,地方戲曲不受人們歡迎了,肯定是因為,外界規律發生了變化,而從業者卻沒有發現或適應這種變化。

因此,很多行業,都是死在忽略了一個事實上,即“一切都在悄悄起著變化。”

前面說的,是規律在發生變化,同樣,一些表象或內容,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傳統文化這個詞。

同樣是“傳統文化”這個名詞和這個殼,如果你只專注於表面上的這個殼,往往會影響你對內在的認知。

如果你對中國歷史的關注力只停留在300年內,那麼,《弟子規》和女人裹小腳,就是傳統文化。如果你對中國的歷史停留在1000年內,那麼,程朱理學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你對中國的歷史停留在2000年以內,那麼,漢儒思想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你對中國的歷史能看到2000年之外,那麼周易五行,天人合一、陰陽八卦、黃帝內經、《道德經》、《莊子》、《墨子》,才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四個字,其中,文化是指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及價值觀。傳統,是指一脈相承而來的文化傳承,不包括外來突然泊來的東西。但我們發現,很多價值觀,是與此前中國大地上的絕大多數行為方式及價值觀相隔裂的,它是文化,但它不是神州大地上的傳統文化。

因此,我們只有識別出表象下面的內在變化,才有可能瞭解到事物的本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