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石榴、無花果、芒果——絲綢之路把這些水果帶到了中國


葡萄的人工栽培史大約開始於六千至八千年前的亞洲西部和埃及地區,葡萄酒的釀製歷史大約也是在這個時期,而葡萄和葡萄酒傳入中國則在漢代,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傳入中國則更要晚到唐太宗時期。此圖出自德國植物學家奧托·威廉·湯姆於1885年出版的《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植物圖志》。

此圖由德國畫家尤·斯·馮·卡洛爾斯菲爾德繪製於1819年,布面油畫,作品名《迦拿的婚宴》,現存德國漢堡藝術館。這幅畫描繪了基督教和葡萄酒的奇妙關係——畫面暗示耶穌把水變成了葡萄酒,詳見《新約·約翰福音》第2章。

石榴原產于波斯及其鄰近國家,漢代傳入中國。石榴又稱“安石榴”,其實應為“安息榴”,安息國即名為帕提亞的西亞古國,位於今天的伊朗高原。此圖出自1887年出版的德國植物寶典《《科勒藥用植物》。

唐代畫家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這幅圖描繪的是幾位衣著豔麗的貴族婦女在春夏之交遊園賞花的情景。左邊的貴婦裡面穿的就是長可曳地的石榴裙,手拈紅花。唐代女人對石榴裙十分喜愛。

無花果樹是一種桑科榕屬的常綠或落葉小喬木,原產於中東和西亞地區,唐代時從印度傳入中國,也有說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天監元年傳入嶺南。花果樹並不是不開花,它的花隱藏在果實的內壁。有人說無花果樹就是菩提樹。此圖出自《德國、奧地利及瑞士植物圖志》。

此圖名為《菩提樹下的一個小寺廟》,約繪於1810年。此圖所描繪的地點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的菩提伽耶,又稱佛陀伽耶,是佛陀悟道之處,位於印度巴特那城南150公里處,由摩訶菩提寺和金剛寶座塔組成,塔的西側就是佛陀悟道成佛的“聖菩提樹”。

芒果是漆樹科芒果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梵語名“庵羅”或“庵沒羅果”,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芒果樹則於南宋傳入中國,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種植地區是衡山,共有兩棵。閩南語把芒果叫作“檨”,據說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時候引進的品種。這幅圖由畫家沃爾特·胡德·費奇於1850年繪製。

這幅圖描繪的是印度神話中的愛神伽摩的形象。伽摩的意思是“欲”,或喜悅與情慾的愛。伽摩所持的弓的弓背由甘蔗製成,箭簇則由芒果花製成。希臘神話中的愛神厄洛斯和羅馬神話中的愛神丘比特的形象都是一個手持弓箭的調皮的小男孩,顯然,伽摩的形象要比他倆繁複得多。


桃是薔薇科梅屬的落葉小喬木,原產於中國。美國東方學家勞費爾在《中國伊朗編》一書中描述了桃由中國傳至歐洲的路線:“或許是綢緞商人帶去的,首先帶到伊朗,從那裡再到亞美尼亞、希臘和羅馬。”此圖出自《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植物圖志》。

這兩幅木版年畫描繪的是中國傳統的兩位門神神荼和鬱壘,左邊是神荼,右邊是鬱壘,神荼的相貌顯然比鬱壘兇惡得多,但根據記載,兩位門神的相貌其實都很兇惡。在道教的神仙譜系中,則將兩神合併為一神,《枕中書》中寫道:“蔡鬱壘為東方鬼帝,治桃丘山。”

杏是薔薇科李屬的落葉喬木,原產於中國北部的山東、山西、河北山區以及東北南部,公元前2—1世紀,杏經過天山傳向西方,種植於亞美尼亞地區,再傳入歐洲後,被歐洲人誤以為杏的原產地是亞美尼亞。此圖出自德國植物學家恩斯特·漢斯·路德維希·克勞斯於1904年出版的《大自然中的德國植物》。


這尊雕像描述的是被地母神西布莉逼瘋因而自閹之後的阿提斯。每年的春天,羅馬人都會為這對悲劇情侶舉行祭祀活動。而自閹的阿提斯的睪丸則化為苦杏仁,象徵著痛苦、悲傷和悔恨,同時也象徵著純潔。《符號與象徵》一書中說:“杏仁象徵純潔,這一說法源自古希臘神話中重生之神阿提斯出生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