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一隻漂亮的花狸

我認識身邊討好型人格,他們之所以喜歡討好別人,是基於這幾種心理的:


1、總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看不到自己價值

討好型人格骨子裡是自卑的,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所以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他們希望通過討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理由,也希望通過討好他人和他人建立一種連接,因為他們不能忍受孤獨與寂寞,內心裡面其實是非常空虛的,所以沒有辦法建立起內在的自信。

2,害怕出錯,非常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中

討好型人格第二個邏輯是害怕犯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犯錯就會遭到他人的譴責與批評,所以他們反相對保守,而且也相對較為被動。所謂不敢越雷池一步強調就是這個意思。他們骨子裡缺乏安全感,所以希望通過少犯錯來建立自我安全空間。但是殊不知,人生本就是犯錯,世上本無絕對的真理,越是害怕出錯,越不敢嘗試,就越封閉,從而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中。

3、討好型人格總是希望得到別人認可

討好型人格最本質的邏輯是自己不認可自己,所以極力希望從別人認可中去認可自己。他們之所以會去討好他人,因為這是他們認為認可自己的方式。

看到別人高興,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價值原來在這裡。他們是非常容易受他人佐佑的,所以失去了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在討好中蹉跎年華,最終失去自我,痛苦不已。

我是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行專家與教練,專攻自我成長與精進,婚戀心理疏導,已累計諮詢超過200小時,目前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願和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唐若心學

每天三分鐘,讓你獲得一個心理知識,這裡是壹心理的3分鐘心理學。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先人後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似乎這樣的行為,才能貼合一個主流並正常的人際行為標準。

然而,長期處於這樣的要求下,人們很容易出現兩種傾向:

一種是變得虛偽,所謂心口不一;

另一種人發展到極端,則形成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他們把別人的評價看得特別重,不敢做自己,平時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他們是大家眼裡的“好人”,內心卻非常痛苦……

為什麼他們明明活得很壓抑,卻還是處處討好別人?這是因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著以下4個錯誤的心理邏輯

1.過度敏感與自責

討好型的人通常對別人的情緒極其敏感,別人有一絲不悅,他們都能快速捕捉到。

遺憾的是,他們之所以這樣,通常是因為內心有一個不好的假設,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的情緒變化跟自己息息相關,別人不高興就是他們表現不好造成的,所以他們有義務讓別人高興。

同時,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為此,他們必須時刻提高警惕,時刻關注別人,為的是趕在別人指責自己前,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對自己滿意。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討好型的人對別人的負面反饋,往往吸收很快;他們習慣使用“別人都很強、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來解釋一切事情。

所以他們很難相信自己的判斷或決定,而必須依賴他人的評價。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本質上是一種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潛意識裡的聲音是:“我都這麼弱、這麼貶低自己了,我不會攻擊你,只會捧著你。你也就不好再來攻擊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特徵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因為他們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當他們獲得幫助時,往往會表現得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別人的幫助和恩惠。

與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他們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即便意識到別人的需求不合理,他們也不敢拒絕,害怕拒絕會讓別人不滿。

即便他們做出了拒絕的行動,也會反覆給別人道歉,試圖消除別人的不悅。

4.缺乏界限和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這就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原則和界限。

一方面他們會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則,任憑別人入侵自己的邊界;

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對他人有過度期待,但往往因為別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而受傷。

以上就是討好型的人常有的4種錯誤邏輯,儘管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些荒謬的邏輯,卻按照這些邏輯指導著自己的行動——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這樣長大的,當我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整個外部世界的模式。

但我們必須時刻察覺這些模式的不合理,才有可能在行動上改變,不然我們就會一直討好下去,甚至把這些模式傳遞給後代。

那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這裡是壹心理3分鐘心理學。更多有趣有用心理知識,請關注公眾號【心理公開課】,還可以領取60節心理學入門精選課哦~

壹心理

一般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有“好人癮”。個性基本是沒什麼底線跟原則,常常寧願委屈求全,拼盡全力演個“好人”有些人;甚至有些人,不惜把委屈,傷害強加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只為在外人眼裡營造一個完美好人的形象。

討好型人格的人,不願意跟任何人有衝突,特別能剋制壓抑自己。看起來沒什麼主見,只要別人有要求,他們就會呈妥協隨從狀態。在面對選擇上,只要有對立的觀點想法存在,他們就不會顧及自己的真實想法跟感受去成全對方。

看起來是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但壓抑下來的這些情緒,很容易導致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網上之前不是流行一句話嗎:千萬不要把老好人惹急了,不然真不一定會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

他們,往往看起來很會做人,但相處久了,會讓人不舒服。因為人是相互感應,同化,情緒傳染的。

一旦你跟討好人型人格的人成為了朋友,難免會考慮到他們的感受,想法。但是他們從不輕易透露真實的自己,往往讓你察覺到他們的心口不一。

最可怕的是,你們成為了朋友。就要跟著他一起扮演“老好人”

一旦你與其它人發生衝突,他們不會站在任何人的一邊,即便對錯是非很明顯,他們仍會選擇和稀泥。比如,做一些拱火的行為,勸大家,算了吧,都不容易,忍一忍就好了,犯不上相互計較....總之,他們會把雙方的怒火,升級成一種無法說出口的內傷。

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容易遷就別人,有時還會扮演有求必應的角色。即便他們偶爾也會感覺到心很累,壓抑委屈,難過,但面對外界的要求,他們學不會拒絕。

他們的內心,實際上很寂寞孤獨,但是他們很害怕找人傾訴,怕不被需要,所以面對內心衝突的時候回選擇一忍再忍,甚至,別人會認為他們沒有忍無可忍的時候。

他們所有的感受都藏在別人之後,而想法過於依附他人,所有出發點都是以取悅別人為主。

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很細膩,還很敏感,善於觀察周圍人的情緒起伏。會跟著別人的起伏而干擾自己的情緒變化。他們常常會給自己不好的暗示,造成自己的危機感。覺得,如果自己不怎麼怎麼樣,就會怎麼樣怎麼樣。甚至,他們覺得,討好別人是自己與生俱來的義務—通常這樣的人,在原生家庭裡都會擁有一位,過度嚴厲,專制,控制慾特別強的直系親屬。或者是,直系親人很暴躁,他們不被直系親屬關注,愛護。

討好型人格,還缺乏對界限感的認知,他們認為,很多人都可以幫自己拿主意,控制左右自己。同樣,他們的另一面,也會發揮強勢專制,控制慾強烈的一面,尤其是在擁有親密關係之後,顯露的特別明顯,完全複製他們的體驗施加給親密的人。

參考人物《我的前半生》裡面的老金,就是討好型人格其中的一種。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下,會歇斯底里,不惜口不擇言詆譭謾罵。跟這樣的人在一起,經常會有被老好人踹一腳的感覺。你沒有辦法說,因為大家都認為他是好人。這個形象根深蒂固。所以,一旦你們之間發生了任何,錯的一定是你,背鍋的也必須是你。

討好型人格也是分很多種類的,但我們日常所見的,普遍都是以取悅別人而營造自己美好形象的人。

總之,無論是哪一種,討好型人格都是二元對立式的,他有多討好,就有多壓抑;他的壓抑就會轉化成沉重的負面情緒。

總結幾點關鍵錯誤的邏輯:

1.別人一旦不高興,或無法取悅對方時,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沒用。

2.依靠外界認可,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只要能證明自己是需要的就不會拒絕。

3.以別人的喜好為自己的喜好,以別人的需要當做自己的需要,完全不顧及自己的感受,甚至故意忽略自己。

4.無法接受自己真實的一面,如果脫掉老好人的喬裝,就會崩潰。

5.對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認知模糊,甚至無知。常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其實,這也是強權,控制慾的一種表現。

6.認為別人的不回應就是瞧不起,常在別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尊嚴。

如果你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一定很不快樂吧。希望有一天,你能面對真實的自己,去用敞開的心感受自己真實的一面,學會減少自我壓抑。

個人觀點:犯不上討好任何一個人,尤其是不喜歡自己的。有時候,人類相互討厭是沒有理由的,很多人討厭你,很可能就是因為你長的就讓他討厭~


臭花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非常相信下面的幾個邏輯

一、只要我順從他人,他人就會喜歡我。

二、如果我不順從他人,他人就會討厭我,不理我。

三、他人的喜歡是暫時的,討厭卻是永久的。

四、我的付出再大,也有可能不夠。我的錯誤再小,也有可能致命。

這四條心理邏輯,就像一條井字型繩索那樣,將討好型人格的人牢牢地固定在原地。

他們每天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地覷著他人的臉色,說著別人可能喜歡聽的話,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情緒,生怕一個不小心前功盡棄,毀掉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好印象。

但雷區實在太多,有時難免顧此失彼,於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常常在事後捫心自責,覺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不對,以至於自己現在依然做不到期待中的八面玲瓏從容自信。

是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別人對自己的喜歡怎麼都不夠


上述的那四條邏輯,如果是局外人,一眼就能看出其雙重標準、以偏蓋全等邏輯謬誤,但身處其中的人們卻往往執迷不悟,因為他們過往的經驗讓其太過相信自己的邏輯,將自己感受到的一切都以這種方式解讀,結果就陷入自證邏輯的怪圈中越來越深。


因此,他們永遠想不到,如果周圍的人真的不那麼喜歡他們,其原因可能不在於他們順從得不夠,而恰恰是因為太過順從而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界限與個性

一個不設界限的人,會誘使他人利用他、無視他的感受,而一個沒有個性的人,則會讓人忽略他的存在,不知該如何與之相處,因為他實在沒表達出什麼內容,就像一個空空如也的存在,讓人做不了什麼。


世界可能與我們的設想大相徑庭,有沒有勇氣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討好型人格的人,會有幾種情況:

情況一:自我認知的偏差

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往往是“我不行,我沒有別人好”

由於自我認知偏差出現的錯誤的心理邏輯大致有:(前面已有答者提到)

1.失敗了都是我的錯,成功了都是他們的好

自我認知的偏差,尤其是當自我評價出現偏差的時候,他們往往出現錯誤的“自我歸因”。當與他人的合作失敗的時候,由於他們不能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無法認清自己在該過程中的角色及作用,在歸咎原因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將失敗歸於自己,成功歸於他人;

2.不敢拒絕別人,不敢向他人提出合理請求

人,是一種群體性動物。獲得群體性認同,是人的需求。這種對群體認同的需求,表現之一就是對自尊的維護。

當前面所說的自我認知中的自我評價出現了問題,即會習慣性地貶低自己的時候,他們會將接受別人的請求,幫助他人做事,作為一種獲得他人認同的手段,更有甚者,會主動幫助他人做事,以此來尋求認同。

此外,在他們自己本身有需求需要幫助的時候,由於他們自我評價為“我沒有別人好,我很差”,為了獲得認同,維護自尊,他們又不得不裝作“我可以的,我很行”。這時候,就會出現一種很矛盾的情況:明明他們很需要幫助,卻死活不肯向別人求助。

(此圖是反例)

這樣的錯誤的自我認知如果不能被糾正,他們錯誤的認知會在自己的行為及他人反饋,中一步步被強化,最後完全失去自信。

當然,這個糾正可以是自己來完成,也可以在他人幫助下來完成。

情況二:偽裝的“討好型”人格

當個體有某種特殊動機,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會偽裝出此類“人格”。但是,與其親密的人有時候會發現他們矛盾的一面。


螞蟻科學

討好型人格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老好人”,這種性格特徵的人常常取悅別人,甚至有的時候自己覺得很勉強,也會將他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那麼,“老好人”們有那些常犯的錯誤心理邏輯呢?

一、傾向於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

用心理學術語來說,這是一種歸因方式的傾向,當我們凡事都把原因歸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就容易覺得是自己的責任與過失,會感到更大的心理負擔。

所以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責任範圍誇大了,覺得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責任,比如自己有義務幫助朋友做一些事情,這是有義氣的體現。其實不然,不是所有來自朋友的請求都要鼎力相助的,不要忘了量力而行。

二、過度在意他人的感受、不善於拒絕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很在意他人的感受、情緒和想法。比如當別人想請自己幫忙時,雖然自己可能忙的抽不開身,但是會想“要是我不答應他,他會不會因此感到難過?這會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他沒有我的幫助,會不會一籌莫展?”
其實很多擔心都是沒必要的,別人往往不會有你想象中的那麼情緒敏感。並且,當這種人自己想請求別人幫助時,又會表現的不好意思提出請求,生怕自己會麻煩到別人。

這種對他人想法、感受的過度在意,很可能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對於自己和他人是否有良好關係的不自信,會讓其沒有足夠安全感,生怕做錯或者說錯什麼,而破壞了這種關係。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1.認為“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

這是一種對於人人平等的誤解,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崇尚平等,也都追求平等,但是這種付出就有回報的平等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每個人的身份、地位、處境、性格不同,會導致投入產出比有不同幅度的起伏。付出一分並不一定馬上能夠回報一分。

2.認為“自己給予的就是對方想要的”

討好型人格往往比較敏感,所以也能夠洞察的到對方的需求和周圍的環境變化,所以對於對方的需求作出判斷應該不是一件難事。但,你能夠給的真不一定是對方想要的,就算是對方需要的,也不一定是當下需要的;就算是當下需要的,對方也不一定希望是你來給予。時間不對,人物不對,一切白費。

3.認為“外界的回應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

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討好,是因為期待得到外界的認可,而且會隨著認可的增多而討好的意願就會越來越強烈,從中得到的成就感也會越來越多。這樣以來一旦失去了外界的回應和認識,討好型人格的人就會對自己失去了最客觀的認識,從而迷失了自己。別人口中的自己並不是真實的自己,活在別人的口中也不會長久穩定。

4.認為“自己是無私的,利他的”

很多討好型人格會給人一種無私奉獻的錯覺,這樣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但從深層次來看,這並不是真正的利他,而是一種控制。在中國文化下,如果一個人對你好,中國人往往想的是怎麼回報,這個“好人”在你心目中就有了“人格信用”,所以就會對他產生極大的包容。如果真的這麼想了,那麼你便被這個“好人”控制了。真正的利他是沒有目的的,有目的的付出都是自私的,這一點要承認。

最後,每一個討好型人格都是有產生原因的,我們應該找出原因,

將這種討好變成修煉自身的動力,而不是辛苦恣睢的生活在一副勞碌的軀殼之中。


飛常講理

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會具有如下典型特徵:

(1)都是我的錯。

對別人的感受過度敏感,覺得別人不高興都是自己表現不好導致的,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他們會時刻關注著別人,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滿意。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所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裡都會認為:“我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須依賴別人的判斷和對我的評價才行”。

(3)不敢發出請求,同時也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不敢開口尋求幫助,因為怕被拒絕。同時,如果有別人想他尋求幫助的時候,即使是比較不合理的需求,討好型人格也會選擇接受。

(4)沒有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情主要是以取悅別人為目的,特別害怕別人的不滿和抱怨,這樣就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原則,任憑別人對自己無限制的違矩但是卻不敢做出反抗。

以下是網友們歸納出的8條中國人常見委屈,看看你中了幾條?

  • 都不容易
  • 你喜歡就好,隨便吧
  • 別管我了
  • 忍一忍就過去了
  • 別傷和氣
  • 那好吧
  • 可以,沒問題,再晚我也會做完
  • 習慣就好


小棉幫幫幫

其實,很多性格的人都有討好行為。在九型人格里面就有一種叫討好型性格的。

討好型人的核心動機是以愛換愛。用付出來來獲取別人的關愛。可是這樣往往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當跪下來向別人付出的時候只能看到的是自己的需要對方的回饋,而不是對方真正的需要。最經典的一個段子,老奶奶不需要過馬路把老奶奶扶過馬路了,還想等老奶奶的感謝表揚。。。容易產生別人口渴卻給了別人饅頭的行為。

討好型的人原罪是驕傲。他們覺得自己付出那麼多就是聖人,別人都需要他的照顧。離開了他就像離開了陽光。

討好型的人關注焦點的別人的需求,往往會忽略自己的需求。以為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就會感激他。事實上,升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就算你滿足了別人,沒有了底線,別人只是覺得你傻,並不會尊重你。如果是一些多疑的人還會覺得你是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討好型的人覺得自己付出別人就應該接受,不接受就是不給自己面子。

討好型的人覺得自己親近的人就不需要付出,反過來還要對方付出。在外面活雷鋒,回家當皇上。你我一個朋友跟我說,我跟你現在那麼熟了,有些話就直接說了。我才發現原來之前她說的話都是為了討好我,根本就不是認同。我跟你熟了就可以光明正大欺負我了。

討好型的人喜歡說別人自私,覺得不像他那樣去討好別人就是自私的人。

討好型的人喜歡干涉別人的生活,以為那就是愛。就像你不需要找對象他也會比你更焦急。

討好型的人以為別人不說求助是不好意思開口,沒有會拒絕幫助的。可是,有些人自尊心強的,要是去幫助了反而會是拉仇恨的行為,你去幫他是認為他無能。可是討好型不會想這樣的問題,可能碰釘多了會思考一下。


透心靈

在人格心理學中,並沒有“討好型人格”這一說法,正確的表述,應該是“迎合型人格障礙”。

有著迎合型人格障礙的人,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別人的要求和自己內在的需求起衝突,長期的自我糾結,最終導致了自己陷入抑鬱。

首先,他們害怕交心。

“迎合型人格障礙”者往往在內心深處認定了自己的弱勢地位,他們覺得,一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就會被他人孤立。他們擔心自己不被接納,更害怕受到攻擊,所以,即使他們再有想法,也都是默默藏在心底,從不大膽表露。

其次,他們喜歡道歉。

“迎合型人格障礙”者極其害怕產生衝突,在他們的認知中存在著一種錯誤的歸因模式,即“所有的錯都是我犯的”,因而他們對待人際關係衝突的做法,就是主動道歉,將過錯全部歸到自己身上,希望能夠快點結束衝突,這也是他們處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同時,他們不會拒絕。

“迎合型人格障礙”者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反饋,並且將這種評價和反饋放在了一個異常高的位置。他們之所以不拒絕,就是因為擔心一旦拒絕他人,他人就會對他們產生厭惡之情,進而降低對他們的評價。在他們看來,不拒絕他人能夠假裝維持住良好的關係,進而減少自己內心的內疚感和負罪情緒。

最後,他們沒有原則。

在人際交往裡,“迎合型人格障礙”者是沒有“自己”這個概念的。他們希望和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因而在交往中從無任何底線、原則可言,只要對方提出要求,他們都會努力去滿足,一味進行討好,這也是“討好型人格”這一說法的來由,然而這樣的相處模式,反而更難贏得他人的尊重。

簡單來說,“迎合型人格障礙”者的主要特點,就是掩蓋情緒、害怕衝突、壓抑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