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由于文章出现了诸多疑点,腾讯公关总监张军连夜回应,早上起来以后今日头条继续跟着回应,战火突然就这么烧起来了。“新华网批腾讯”已经成为一条微博热搜关键字。

航通社(ID: lifeissohappy)在群里和朋友圈里,观察了这篇文章露头和刷屏的几乎全过程,发现了一些明显存疑,甚至可能违规的地方。

一、缺少电头,作者不明

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网是新华社主办的门户网站,官方介绍称“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文网站”。

一夜之间,新华网上一篇文章被炒到了几乎可以影响腾讯股价的程度,说新华网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看来名不虚传。但这篇文章本身却和新华社、新华网的国家级高规格并不相符。

“电头”是近代新闻史流传下来的概念,其中的“电”一开始指的是“电报”,后来也泛指通过网络等电子渠道传播。而在“电”之前是“讯”,也就是利用寄信,飞鸽传书或者随便什么方式传递的讯息。

甚至,就算是新华社发出的漫画都会老老实实以真名而不是笔名标注作者。例如“徐骏”就是一位专门为新华社创作新闻漫画的人士。

2011年10月14日,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指出:

在30日这篇引发争议的批评网游的文章中,至今没有提及任何作者信息,尽管经过一次修改还是没有补上作者。这一点令人起疑——因为一旦文章出了问题(例如现在这样),你都不知道应该找谁。

二、出现低级错误,体裁令人困惑

张军指出的第二个问题更严重:文章当中居然还弄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每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取英文字母大写为ARPU,这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术语。但文章作者却把这个ARPU写成了读音相似的“UP值”。

鬼知道这位作者是怎么听说这个单词的,可能在他眼里,“UP值”跟“UP主”还分不清楚呢。

这样的低级错误,对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旗下的中央新闻网站新华网而言,可以说匪夷所思。

新华社和新华网的正常水平是怎样的?

更能证明多人把关的重要性的,是这篇本来可以证明“国社”严谨的作品,还弄错了一个字——“废黜”写成了“废除”。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指出:

审核是为了发现文章的原则性问题、结构性问题、事实来源核查问题;校对是为了发现文章的错别字、遗漏、顺序混乱等小处问题。报纸不管多细小的校对失误,一般都会在发现后登报更正并致歉。至于审核不严出现的问题,那就更是大到没边,处罚狠起来可以“一撸到底”。

更大的问题出在行文风格上。如今日头条概括的,文章称“网游严重戕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腾讯等大游戏厂商对此似乎无动于衷,还需要多少道文件,腾讯们才肯稍加收手?”

但是,文章题目写的是整体的网游,却仅仅举了腾讯一个例子,而且论述极浅,跟新华网、新华社报道中惯常需要遍访整个行业,多次查证,引经据典的风格差异很大。

而且,文章说报道不像报道,说评论不像评论。如果是报道,连个正经的采访和引语都没有,而且还有“我们惊讶地看到”“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说法——“我们”是谁?

当然,在新华网补充说明文章原作者之前,没人能解答“我们”是谁的问题。

三、未出现在频道首页,疑似被隐藏

这篇文章已经引发了全行业范围的讨论,按理说,作为始发地的新华网,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这篇文章作为证明自己传播能力的有力证据,并且大为报道各方的回应,跟进采访。至少,如果是一个商业媒体的话,理应如此操作。

但是现在的新华网科技频道,既不能看到这篇文章的链接,也看不到今日头条和腾讯方面对此事的回应,可以说是低调的过了头。

至于有人说这篇文章不是后来被撤下,而是自始至终就没有上过版面,这个很难直接查证,因为新华网不提供分时段的网页快照功能。

“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这种用来引导用户的小链接叫做“面包屑”,是“古典互联网”的一个经典概念。它可以告诉用户,这篇文章是来自该网站哪个频道的哪个子栏目。

一篇文章要发在网站上,但是却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到,这到底是想干什么呢?

几年前,各大门户网站,甚至中央新闻网站都很流行这么做。有时,你会搜索到风格明显与网站定位不符的文章。因为没有明显的外部链接,这些文章一般不可能让读者看到,但是却可以让公司的老板看到。

公关公司会采集这些可能被隐藏的链接,作为对某个会议、或某个产品宣传的媒体报道成果提交。这样就可以说明,这个宣传稿一共上了多少家媒体和网站。而通常,这种服务不可能是无偿的。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指出:

规定还指出:

针对可能有偿的发隐藏新闻稿的行为,国家当然已经在进行治理。经过几年的重点打击,现在敢明目张胆这么做的已经很罕见了。

如果这篇文章也有背后人工操作的痕迹,这将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新华网方面应该及时站出来,说明这篇文章的真正责任人,以正视听。

今日头条说“从内容上看,并没有改变原意”,实际上难以因此为自己辩护,因为有没有改变原意,以及原意是什么,最终解释权永远在原作者——在本次事件中,应该指的是新华网。

根据《环球时报》引述,网易的“经典案例”有:解放军报原题“中国梦的自信在哪里”,网易改成“军报: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解放军报原题“理解不曲解”,网易改成“领会首长意图是做好干部首要问题”,等等。

《环球时报》这篇评论员文章说,“有些网站从传统媒体文章中抽出一句话做标题,改变了原文的重心,使改后文章的整体意思与原文发生部分偏离。这种情况很多,让原文作者不太舒服,但也说不出什么。”

事实上,如果中央新闻媒体真想批判个什么热点,完全没有必要在文章中指名点姓。像《人民日报》之前说“洗稿”的事情,它提到“差评”二字了吗?但是就是这篇仅仅具有一点点方向性的文章,引发了差评最终主动跟腾讯说撤资。

这样做不好吗?难道说,《人民日报》之前五评“王者荣耀”对腾讯所带来的杀伤力,还没有现在这么一篇文章大?就连当初那样的事情,最终也以马化腾做客人民网为标志,而得到了和平解决。

所以你说,腾讯方面有什么理由,不用佛系的心态来看待整件事情?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指出:

五、结论

在“新华网批腾讯”这一波热点的发散过程中,航通社(ID: lifeissohappy)发现的问题有:

文章缺少电头,即使后来补上,也没有指明作者;

文章出现低级错误,体裁混乱,不知是消息还是评论;

文章没有出现在新华网和新华科技频道首页和滚动等任何位置,疑似被隐藏;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里面,恰好对上面提到的所有现象都有涉及,也指出了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应该怎么做。但是整件事情看过来,几乎所有环节都出了问题,可以说是责任意识“样样皆无”,若干规定“条条违反”。

多的不说,严格的内部管理,是治理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乱象,维护新闻行业纯洁和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不仅是新华社或者新华网一家需要遵守的规则,更是对全国新闻工作者共同的规范。

至于事情中其他可能的疑点和没有理清的混乱,恐怕只有等各方信息进一步丰富以后,才能得到回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