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靰鞡鞋是怎么做的?

伊296308694

这种鞋子确实被称为靰鞡鞋,因为靰鞡鞋的保暖主要仰仗絮在鞋坑里的靰鞡草,靰鞡草是东北人的生命草,是东北人在漫天雪地里踏出温暖的图腾草。这种鞋子主要是东部地区的满族人使用的鞋子,所以现在很多满族人称靰鞡鞋为“消失的鞋子”。


上世纪初,靰鞡鞋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偏远的山村,还能够看到靰鞡鞋的影子。现在,靰鞡鞋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彻底绝迹,靰鞡鞋正成为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靰鞡”是生活在吉林省的满族先民一生都没离开过、清一色皮革缝制而成、冬天用来防寒暖脚的鞋子。当年这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靰鞡”就地取材用捕杀的野鹿、野狍子等兽皮来缝制,也有用马皮或猪皮缝制的,野兽皮不易得到,家畜皮档次低,最常见的是用牛皮缝制,结实耐磨,可穿用许多年。

一双好的牛皮“靰鞡”缝制起来十分挑剔。一张牛皮只能做出4一5双“靰鞡”,每双“靰鞡”又因为取皮的位置不同,而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取自牛尾巴根那儿的皮叫“糟门”皮,做出来的“靰鞡”叫头排;取自牛屁股和脊骨处的皮叫“十字花骨”皮,是最好的的皮, 做出来的“靰鞡”叫二排靰鞡,这二排“靰鞡”耐穿耐磨,价格也最贵,是头排和三排以后“靰鞡”价格的三四倍;三排取皮在牛腰骨处, 皮制打横,制作不出优质“靰鞡”。

 “靰鞡”不分左右脚,缝制过程完全靠的是手劲儿和腕劲儿,每只“靰鞡”都是用整块皮子来做的,前端头部捏成“包子褶”,这是“靰鞡”特有的的形状;再用一块近似三角形的皮子做“舌头”加垫,固定住那些“包子褶”。靰鞡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大褶靰鞡一般是8个褶,小褶靰鞡一般在10个褶左右。这“上脸儿别褶”是一道十分讲究的程序,因为经谷草熏后的皮革干温适度,抻拉拽抽、行针走线地缝制起来得心应手。有经验的“靰鞡匠”能从“靰鞡”前脸儿的褶上辨别处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款式。吉林大部分地区大都是17个褶,而且是先缝出中间—个褶,再缝两侧的8个褶。拿完褶、上完脸儿后,要装“皮耳儿”,就是穿带时用的皮环。这皮环用不到半寸宽的皮条做成,缝在“靰鞡”两侧,每只缝三到四对;再将筷子般粗细、三米多长的麻绳或皮绳穿进“皮耳儿”里;别忘了在“靰鞡”的后跟处钉两个扁钉,起到走起路来抓地稳,而且还能起到“皮耳儿”不累脚脖子、脚趾头的作用。穿“靰鞡”尺码上讲究“宁大勿小”。因为穿“靰鞡”不絮靰鞡草就不叫“靰鞡”了,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特点是茎叶细长柔软,叶片灰绿色,干燥后韧性强,极其保暖。人们把这靰鞡草用木棒砸成絮状,絮在靰鞡里,尺码大一点,里面可以多絮靰鞡草。当地的老百姓有歌谣这样描绘:“走山路,超近道,靰鞡不分大小号。”

  穿“靰鞡”必需要有两块正方形的包脚布和靰鞡靿,包脚布是用双层家织布或“白花旗布”里面絮上棉花缝制的,靰鞡靿是一尺多长护腿。包好包脚布,绑好靰鞡靿的双脚穿着“靰鞡”一天都不用脱,直到晚上睡觉前才脱下来。由于鞋里塞进了足够的靰鞡草,脚套在里边暖和、舒服又宽松,由于“靰鞡”的鞋底软乎,不劳累,还不生脚气。民间俗话说, 出门在外脚不冷,人这一生不得病。那时候别说这尚阳堡地区,就是在努儿哈赤老家的男人们,几乎人人都穿过。

(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