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前,孫中山提出了建都的最佳位置,暴露其野心,不是南京

武昌起義前,孫中山提出了建都的最佳位置,暴露其野心,不是南京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所在地,更是一個國家的象徵。

縱觀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對首都之地的選擇,主要特點有四個: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勢險要、交通便捷。當然,並不是說這四個特點是必備的,比如地勢險要對於如今來說就不是必要條件。

1887年,還在為推翻滿清艱苦奮鬥的孫中山,就對中國首都有著自己的考慮。孫中山曾主張“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漢,四京即重慶、南京、北京、廣州。之所以將都城選擇武漢,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武昌起義前,孫中山提出了建都的最佳位置,暴露其野心,不是南京

在《孫中山全集》中,孫中山就定都武漢做出瞭解釋,“揚靈於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侯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但是,孫中山在與章太炎暢談革命成功建都問題時,他又給出了不同的看法,“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孫中山認為,如果中國革命成功後僅僅保證平安,就建都武昌;如果想一統中國,就建都西安;如果想征服整個亞洲,就定都在亞洲大陸中國新疆伊犁。

武昌起義前,孫中山提出了建都的最佳位置,暴露其野心,不是南京

從建都位置來看,孫中山的革命野心徹底暴露在世人面前。1910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成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已經迫在眉睫。鑑於武昌位於中國腹地,又是辛亥革命多次起義中,第一個在省會城市取得勝利的起義。

當各省代表雲集武昌後,大家一致確定由湖北軍政府暫時代行中央政府的所有職能。都到了這個程度,眼看武昌成為首都已經板上釘釘,意外出現了。滿清是不會甘心退出舞臺的,清軍重兵進駐江北,武昌壓力山大。

武昌起義前,孫中山提出了建都的最佳位置,暴露其野心,不是南京

怎麼辦?天無絕人之路,江浙聯軍攻克南京的消息傳到武昌後,各省代表立即決定將臨時政府設立在南京。當孫中山年底回國時,南京成為首都已經成為定局。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後,孫中山辭職,袁世凱企圖將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巢北京。

當年3月6日,臨時參議院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並同意民國首都遷都北京等。就這樣,民國初年國家首都之爭,以袁世凱的勝利而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