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微影合併最新估值137億,在線宣發巨頭爭霸四大趨勢

9月21日,貓眼、微影合併塵埃落定。新貓眼的誕生意味著在線宣發正式進入兩大巨頭爭霸時代,以光線、騰訊、新美大等為直接股東的新貓眼將直接與阿里旗下的阿里影業展開搏殺。

微影時代的交易分為兩次,首次增資為整體作價中的一部分37.71億元,對應占貓眼股比27.59%;林芝利新則一次性完成,作價8.97億元佔比6.56%。據此測算,新貓眼估值達137億元,而半個月前,原貓眼的估值90億。相對應的,9月21日收盤時,阿里影業的市值為322億港元(摺合人民幣270億)。單從估值來看,新貓眼僅為阿里影業一半。

但從主營業務和現有資源來看,兩家平臺高度重合,均圍繞在線宣發形成上下游聯動,儘管阿里影業高喊致力於適應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貓眼即使不使用相同的概念,其發展方向勢必與其異曲同工。和其它領域一樣,BAT助推的互聯網+領域勢必展開一輪新競爭,但不同的是,基於影視行業的特性和兩家平臺的現狀,其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競爭將呈現與以往不同的特徵。

連橫合縱

其實,從2015年,微影收購格瓦拉開始,在線票務乃至宣發,資源就開始集中,連橫合縱啟動。

今年3月份,大麥網宣佈被阿里巴巴收購,整合進阿里大文娛板塊,在淘票票基礎上補足演藝票務業務。隨後俞永福重新定義阿里影業的戰略目標——影視基礎設施,可以說在經歷了上一任CEO側重上游投資製作影視的失敗探索後,終於搞清楚了方向,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戰狼2》的宣發成功,則更堅定了這一方向。

作為友商,同樣致力於互聯網+影視娛樂,其實可發揮的空間有限,由票務而至宣發,再到後電影市場(比如衍生品),與阿里影業無異。

相同的是雙方背後都站著巨頭,不同的是基因還是有所差異。阿里影業儘管是由影視製作公司文化中國而來,但目前無論從團隊還是戰略,均打上了深深的阿里烙印,互聯網基因強於傳統影視製作。而貓眼儘管最早出自美團,現在又由騰訊加持,但其控股股東依然是光線這家傳統影視製作發行公司。

當然,猶如現在無法評判電商自營還是平臺模式哪個更好,阿里影業與貓眼微影目前同樣是兩種資源匹配和路徑。

不得不說,阿里的電商基因對於阿里影業的宣發業務有著強大的支撐。從話語權而言,阿里影業可以撬動包括天貓、淘寶、支付寶、優酷等在內的阿里資源;而貓眼儘管背後站著騰訊、新美大,但兩者畢竟只是股東,在業務層面能提供多少資源,不得而知。貓眼CEO鄭志昊擁有騰訊(曾負責QQ會員和QQ空間)和新美大(騰訊入股大眾點評後,進入大眾點評)的經歷,或許這也是光線、美團和騰訊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但是一個新平臺的發展,靠個人顯然是力不從心的,更多的是取決於各股東的戰略資源傾斜程度。

阿里影業缺少的是上游製作,儘管此前多參與投資製作電影,但目前這一業務成為宣發輔助,由此導致其必須通過競爭獲得更多的發行標的。目前來看,其主要還是採用聯合出品、聯合發行的形式搶佔市場。

這一點上,貓眼暫時優勢明顯,其控股股東光線系,本身屬於國內前五名的影視製作發行公司。根據公開數據,2016年其片單達到34部,甚至出現積壓,需要三五年消化。單純從發行權方面來看,貓眼佔據優勢。

從屬於某一影視係獲取優勢的同時,其也將封閉於此,五洲、華誼、萬達、博納和光線都是競爭對手,其出品的片子和發行的片子是否與貓眼分享,勢必存在多重考量因素,而阿里影業則相對超脫,這也是此前傳統影視公司質疑阿里影業的一個焦點,也多多少少影響了俞永福所說的不與影視公司競爭,而是提供基礎設施,從直接競爭升級為賦能。

貓眼微影合併最新估值137億,在線宣發巨頭爭霸四大趨勢

四大趨勢

互聯網宣發領域,大局初定,未來雙方的競爭不可避免。但是將不同於電商、共享單車、O2O等領域的拼殺,該領域將呈現新的特徵。

首先,不再會出現的大規模的價格戰。無論是當年的“千團大戰”還是出行領域的滴滴快的,背靠巨頭形成巨頭二元格局後,都會掀起“燒錢”大戰。但是貓眼微影和阿里影業預計將低調的多。單從資本市場而言,阿里影業是港股上市公司,貓眼的一大股東是A股上市公司光線傳媒,財務報表將直接影響其補貼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光線傳媒對貓眼的態度。9月初,光線傳媒以90億元的估值從光線控股平行購買11.11%的股權,持股比例由19%升至30.11%。而這也是為此次交易做準備,合併微影后,光線傳媒股權被稀釋,但是依然佔比19.83%。可見,保證上市公司光線傳媒在貓眼的股權是王長田非常重視的。儘管依然沒達到財報披露的20%紅線,但貓眼的盈虧依然對於光線傳媒只管重要。誰有說的準,哪天貓眼獨立上市受阻或者其他原因,被併入上市公司光線傳媒。

另一個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價格戰的原因基於行業判斷,去年經歷了大面積票補後,今年兩大平臺都大幅壓縮了這塊兒支出。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風險相對較高,每部影片之間的差異很大。阿里影業有《戰狼2》的戰績,也有成龍《絕地逃亡》的敗績。因此,票補並不能帶來用戶的高粘性。

第二個趨勢是小平臺將更加步履維艱。影視宣發領域,在線依然會延續二八甚至一九定律,及10%的影片貢獻90%的票房。據數據顯示,2015年,4%的影片貢獻了57%的票房。而阿里影業和貓眼微影攜龐大的營銷和售票網絡,將進一步放大頭部效應。這對於其它在線宣發平臺而言,並不是好消息。

因此,對於微影的創始團隊而言,進入貓眼體系無疑是最佳選擇,其搭上了在線宣發的末班車,完成了理想與事業的交匯。

第三大趨勢,未來宣發和票務將影響院線排片。傳統的影視產業鏈條中(製作、發行、放映),其實以影院放映為主導,院線排片直接影響票房收入,與院線經理搞好關係是之前發行方的重點工作之一。即使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有名導加持,馮小剛還是因排片問題炮轟萬達。

但是隨著宣發和票務向兩大互聯網平臺集中,未來將直接影響院線排片。在線宣發具備精準、集中的特性,並且可基於地理位置實時預判和定位某一區域銷售情況,由此院線根據數據安排電影場次。2014年的《心花路放》更是一次嘗試,以預售方式提前鎖定票房,並且可合理安排排片。

第四大趨勢,宣發和票務合二為一。傳統宣發多以媒體廣告、線下宣傳為主,購票則通過另外的渠道。而目前互聯網平臺合二為一,看到廣告即可找到購票入口。阿里影業和貓眼微影均在票務和票務系統方面佈局。這大大縮短了用戶的消費決策路徑。

經過多年市場培育,在線宣發萬事俱備,找到了方向,也確定了路徑,市場格局基本確定。剩下的就要看誰的賦能能力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