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考試上,教育就沒意思了"

這是李鎮西老師引用北菲茵學院院長摩根的一句話。與我們當下的教育,與我們的做法有點相似,所以就拿出來和大家交流交流。這句話是摩根院長在有人參觀完學校,在別人追問如何考核學生時談到的,問問題的人可能心中有個疑慮,始終不明白不考試怎麼評價學生,或者有什麼法寶。針對“如何考核學生”這個問題,他說:“民眾學校是沒有考試的。學生來,我們會問他,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根據他的興趣去教育。一旦有考試,所有的焦點都在考試點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考試上,教育就沒意思了,就失去意義了。”想想明白這個問題,就得問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考試,而且除了考試好像再沒有什麼可做的。

我們為什麼很熱衷考試。我們考試的目的很簡單,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排個名,激勵後進。也可以拿來考核教師,教施教的結果怎麼樣,唯一能體現的就是學生的成績,這兩件事看起來順理成章。學生學習,就要看結果,但我們似乎忘記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標,掌握知識是必須的,除了知識就沒有其他的什麼了嗎?我們對教育理解的偏差,也造成我們這種不正確的做法,考試考的是知識,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部分,拿一部分來考核全部,就是以偏概全。違背教育的本義。為什麼我們還要津津樂道呢?因為學校需要、教師需要、管理部門需要,試想想,如果不考試,教師的考核怎麼辦,學校的考核怎麼辦,用什麼來分出優劣呢?這種以考試來評價的做法,顯然,會出現針對考試的投機,技巧訓練,重複強化訓練。壓制學生的好動天性,把學生束縛在考試之中,一次又反過來激勵學生,這些看似完美的做法實質在消弱學生的積極性,很可能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

“那如何評估老師的教學效果呢?”提問者追問。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問題”,但摩根院長還是耐心回答:“在民眾學校學習結果的好壞,在課上的考試是看不出來的,而是在一年以後兩年後或更多年以後才顯現出來的。考試也好,激勵也好,考試這個過程就已經把人分開了——把學生分為優秀和差生。‘優生’在考試上贏了這一次,他可能卻失去了很多,在某種意義上看,他在人生路上已經失敗了。大腦裡裝了很多知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愛。我們要培養的是人,而不是學者,或知識掌握者。”聽完這段話,我想我們一定明白了,我們所謂的考試只是不住的把學生分出層次,與教育的終極目標無關,與教育的本質無關。這就好像我們玩起另一個規則,看誰考試成績高,與人的發展關係已經不大。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一個遊戲規則,大家就比考試,比排名,由此學校的一切工作就圍繞考試運轉起來,上課為的是考試,與考試無關的不教,作業為的是考試,平時活動為的是考試,與考試無關的不搞。所以才有擠佔體音美科的現象,才有教師大量佈置作業的現象,才有一個字寫幾遍的現象,因為,教師清楚大量的訓練可以強制性的記住部分東西,而考試本來就考的是這些死板的東西。能力很難在考試中被考出來,所以一切與能力有關的培養活動就被簡略。教育部門關心名次,教師、學校、家長關心名次,所以,每次考完試,沒有人去問考試發現的問題是什麼,只要知道名次即可,在前面,就是學得好,後面就學的不好,僅此而已。


所以,我們高喊減負,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把大家從考試中解放出來,從排名中解脫出來,讓教育有意義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