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在沒有相機的古代,畫作是反映社會生活的最直觀方法。在中國,繪畫又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而下面要介紹的這十幅畫作,更是珍品中的珍品,承載著古老東方的神秘記憶,反映了畫作中的背景,用色彩訴說著中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錦繡河山。(由於篇幅原因,畫作僅是部分截圖,讀者朋友們喜歡,可以到網上瀏覽)

NO.10 清 《百駿圖》 郎世寧(意大利)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明清時期,隨著西學東漸的進行,一大批西方傳教士,學者包括畫家來到了中國。他們或進入了宮廷為皇帝服務,或流於民間,傳播西方思想。郎世寧便是其中之一。我們對郎世寧應該不是很陌生,在許多電視劇中都有他的影子。郎世寧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善於學習,能夠博採眾長,融合東西方的繪畫特點,最終形成別具一格的清代宮廷畫法,而這幅《百駿圖》,正是其代表做之一。

在《百駿圖》中,共繪有100匹駿馬,姿勢各有不同,或站立,或橫臥,極盡馬之形態。而更了不起的是,郎世寧結合了東方散點透視(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和西方焦點透視(類似於照相,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的特點,突破了明清時期大部分山水、花鳥畫作品以水墨為主流的表現方法,而另闢蹊徑,創造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繪畫新風格,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和衝擊。現存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NO.9 明 《漢宮春曉圖》 仇英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仇英擅長畫人物畫,尤其是仕女。《漢宮春曉圖》是他的代表作。

《漢宮春曉圖》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時節宮闈之中的日常瑣事: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鬥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畫后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顯示了畫家過人的觀察能力與精湛的寫實功力。人物皆唐以來衣飾,取名漢宮,是當時對宮室的泛指。

這幅畫作多歷史學家研究唐以來的宮廷禮節,服飾等多方面據有重要意義。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NO.8 元 《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黃公望,元代畫家。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作經驗之談。

對於《富春山居圖》,我想各位還是比較瞭解的,因為其在2011年曾在臺灣合璧展出從而促進了兩岸的交流。據專家估計,這幅畫在合璧之後,價值在1000億人民幣以上。

既然有合璧那必有分離的過程,簡單說一下其分離的原因,這幅圖本是作者送給朋友的,結果到了明朝末年,收藏本畫的吳洪裕希望帶著這幅畫到地下,他決定在他死前把這幅畫燒掉,結果被他兒子搶救了下來。但這一焚,本由8張畫紙連成、全長848釐米的作品,變成一長一短兩段。前段較短,因畫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段畫幅較長,現通稱為《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然而,逃過死別,《富春山居圖》再陷生離。為避日軍戰火浩劫,《無用師卷》被列入當年故宮文物南遷名錄,後輾轉至臺灣,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也在幾經流沛後,於1956年入駐浙江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真是“可堪流年,憂愁風雨,樹尤如此”啊~

NO.7 北宋 《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張擇端,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刻畫細緻,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清明上河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石渠寶笈特展”在故宮的武英殿展出,長528釐米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全卷鋪開陳列。有機會,一定要看看,上次展出可是在十年前呀!

NO.6 北宋 《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王希孟,北宋畫家,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他的生平少為人知,只是得到了宋徽宗點播,僅用半年時間便畫出了名垂青史的千里江山圖,時年十八歲。

《千里江山圖》,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後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佈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於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淨清麗,於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NO.5 五代 《韓熙載夜宴圖》 顧閎中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顧閎中,五代十國中南唐人物畫家,曾任南唐畫院待詔,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態,與周文矩齊名,唯一傳世作品為《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它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分為五段:悉聽琵琶、擊鼓觀舞、欣賞王屋山跳六麼舞、更衣暫歇、清吹合奏、曲終人散。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後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所,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遊。此圖繪寫的就是一次韓府夜宴的全過程。這幅長卷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設色工麗雅緻,且富於層次感,神韻獨出。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NO.4 唐 《五牛圖》 韓滉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韓滉《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五牛圖》麻紙本,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五牛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20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雖然迴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現存於故宮博物館。

NO.3 唐 《唐宮仕女圖》 張萱、周昉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唐宮仕女圖並不是一副獨立的畫作,而是由多部畫作集合而成。圖為簪花仕女圖。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宮仕女圖》系列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它們所表現的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揮扇仕女圖》現存於故宮博物院,《虢國夫人遊春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搗練圖》現存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簪花仕女圖》現存於遼寧博物館,《宮樂圖》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NO.2 唐 《步輦圖》 閻立本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絹本,設色,縱38.5釐米,橫129.6釐米。內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NO.1 東晉 《洛神賦圖》 顧愷之

美輪美奐: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

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說顧愷之在讀完曹植《洛神賦》圖後,心神不寧,便根據自己的想象創作了此畫。畫卷通過反覆出現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繪他們之間的情感動態,形象地表達了曹植對洛神的愛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願的惆悵之情。。《洛神賦圖》畫出洛神輕盈的身姿,表露她“若往若還”的矛盾心態,畫上的奇異神獸具有強烈的神話氣氛和浪漫主義色彩。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多處,但大多為宋代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