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宇哥前兩期的科普中曾經提到一種現象,UFC中的男子選手跟健身肌肉男們的身材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那麼現實中為什麼格鬥選手的身材不像健身肌肉男那樣有“塊兒”呢?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格鬥肌與健身肌

肌肉作為人體中所佔比例最大的組織之一,對於人的健康水平、運動能力和體形外觀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通過合理的力量訓練和對應的飲食可以增加肌肉體積和質量,對健康、運動表現和身材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

格鬥運動是一種高爆發、拼耐力的有氧運動,不論是自由搏擊、泰拳、拳擊還是MMA,他們必須做的日常訓練不僅僅只包括掄大錘、翻輪胎、器械等一些高爆發力的訓練,還有跑步、跳繩、踢沙袋、空擊等一些耐力有氧訓練。

  • 有氧運動過量的話,就會將肌肉也一同消耗掉。相關研究發現,進行2個小時的有氧運動,體內90%的白氨酸就會被消耗掉,而這種白氨酸就是對肌肉的生長起著非常的重要的作用的。所以你看到的格鬥運動員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塊兒的,不過這得分人,後文說。

相比較格鬥運動員,健身肌肉男們的訓練一般是以器械負重訓練為主,因為過多的有氧訓練會消耗自己辛辛苦苦鍛造出來的肌肉,再配合低碳水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有針對性的對身體部位進行肌肉訓練,“塊兒”也就出來了(看似說的很容易,其實很難。)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區別

我們對格鬥選手的印象通常是有胸肌腹肌二頭肌,身強力壯“大塊頭”的肌肉男,這種腱子肉不僅嚇到了你,而且還壯了對方的膽。然而事實上真正能打的卻是那些膀大腰圓,虎背熊腰的重量級選手,這就是塊狀型肌肉和線條型肌肉之間的區別。

通過器械訓練,塊狀肌肉很容易成型,但是很多的格鬥運動員在通常情況下會看不到塊狀肌,只有在發力的瞬間會出現線條型肌肉。

不同於塊狀肌肉,線條型肌肉更利於選手的動作爆發力、動作靈活性和速度的發揮。所以,一般而言,你很難看到真正的搏擊選手在不發力的情況下有很有型的塊狀肌肉。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為什麼他們不是肌肉男

格鬥跟健身不同,擁有良好的肌肉維度和輪廓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兒,關鍵在於身體的協調性和腰腿力量,敲黑板,知識點來了!

格鬥中,腰腹的力量很重要

現代拳擊中的直拳的衝擊力,有一半的力量來自於小腿腓腸肌和大腿股四頭肌等下肢肌肉(當然要看運動水平)。腿的力量是怎麼傳導到拳頭上的?當然是通過軀幹的核心肌群傳導上去的。——by 知乎·硬派健身

什麼是核心肌群,核心是人體腹部前後環繞著身軀負責穩定脊椎的重要肌肉群,稱之核心則顧名思義,無論在搏擊、運動或是日常生活中它都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大胸不一定是好事

格鬥運動中過大的胸肌會阻礙出拳的速度,而且會妨礙格擋中的防衛動作。在對抗過程中身體的協調性相當重要,某一肌群過於發達會降低身體協調性而且會消耗過多的血氧。而對於健身肌肉男來說,擁有一個發達的胸肌則是審美的必備條件。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脂肪也是一種保護

一個人的肌肉線條是否清晰和飽滿取決於體脂率,但在格鬥比賽前,會有一部分通過降重來達到小的級別。肌肉男們為了讓肌肉更加稜角分明會通過瘋狂的減脂達到目的,格鬥選手則是在訓練過程中會保留一部分脂肪,為的是更好抵抗擊打保護內臟,同時脂肪也是能量的來源,尤其是在地面纏鬥過程中。

這也就是說為什麼格鬥運動中量級小的選手一般身材很好,塊塊肌肉稜角分明;而到了大級別、減重需求不那麼大的時候,他們的線條也就不那麼明顯了,這也是前文中提到的得分人,不確切的來說得分量級。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格鬥選手並非個個是肌肉猛男,他們怕胸肌太大影響發揮!

所以並不是所有格鬥運動員都沒有塊兒,也不是所有運動員都像肌肉男那樣,傳統的格鬥運動員區分與肌肉男從事的行業不同訓練的方向也不同,不過,有一點倒是真的!看見那些腿壯腰圓脖子粗的人千萬不要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