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中爭霸戰中,曹操為何敗給了劉備?

y1個人的海枯石爛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先表明態度,客觀的評價一下這場“漢中爭奪戰”,曹劉兩個集團在戰術及戰略層面,蜀漢大勝為什麼劉備能取得生涯惟一一次對陣曹操的勝仗?且聽我細細說來。

第一,漢中對於蜀漢的意義遠大於對於曹魏的意義

很多時候,戰鬥的結果來自於雙方的意願和要求。用我的偶像邁克爾喬丹的話說“更渴望勝利的一方,取勝的機會自然更大”。

漢中地區位於秦嶺和大巴山脈所圍成的盆地之中,上述地圖藍色的就是漢中,北面隔險峻的秦嶺山脈與魏國的關中地區相連,南面隔大巴山脈與四川盆地相通,是從關中進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於秦嶺比大巴山脈更為險峻,因此,對於四川的守衛者來說,以秦嶺一線作為對北方的防禦線比以大巴山作為防禦線在戰略和戰術上都要好很多。

現實點說,奪取漢中,穩定漢中,蜀漢就足以自保,如果沒有漢中,蜀漢就只能困守川中,對於生存極為不利。

而反觀曹魏方面,他們的大本營是中原一帶,所有才會有“漢中”為雞肋的說法。

第二,雙方兵力上,劉備可能佔優(推斷)

戰略層面,實際上漢中之戰分為兩個階段。我來梳理一下曹魏、蜀漢的戰鬥投入情況。

曹魏軍第一個階段,曹操尚未到達,作戰的主力是夏侯淵、張郃、徐晃、曹洪、曹真、趙諮、郭淮,下轄兵力不詳,估計3萬人,這基本上是漢中前線防守的常駐魏軍。

第二個階段,曹操親臨,曹操帶來了中央兵團,投入戰鬥約2-3萬。

也就是說漢中之戰曹魏方面的總參戰人數是5-6萬,曹魏方面的將領主要是夏侯淵、張郃、徐晃。其他如張遼、樂進在合肥一線防備東吳;于禁、曹仁在南線防禦;夏侯惇在本部劇中策應。

蜀漢軍

第一階段,劉備主要負責統籌安排,作戰主力是劉備、法正、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陳式、高詳、吳蘭、雷銅、任夔、劉封,兵力不詳,估計4~5萬人。

這可能是劉備能拿得出手的所有家底,也就是劉備入蜀的全部機動部隊,全部可調動的將領。

第二階段,諸葛亮從成都派兵趕來漢中前線增援,猜測這一批部隊應該是劉璋駐守益州的常備軍,大致有2萬人,並且這批官兵都是益州人,對於地形、氣候更加熟悉。

簡言之,蜀漢的兵力總投入大致是6-7萬,在總兵力上講,蜀漢略高於曹魏,投入的將領上,劉備方面劉備、法正、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也多於曹魏三主帥。

第三,後勤供應方面,蜀漢更加便利

這個方面其實是一目瞭然,曹魏方面的主要糧倉全部在中原一帶,供應到漢中前線,可謂千里運糧。運輸線漫長就容易受到滋擾,蜀漢軍也時有偷襲。

而蜀漢方面從成都運量到漢中,距離上講是曹魏補給線的十分之一。為什麼整個漢中之戰,蜀漢軍隊都可以更加有活力?諸葛亮在成都充足的糧草供應,充沛的兵源補充,是重中之重。

第四,地形熟悉,氣候適應

這場戰鬥極為漫長,從217年冬天一直持續到219年夏天,我是湖北人,我們離河南、陝西都不遠,深知河南、陝西即便不算太遠,但是地形、作物、氣候相差極大

漢中作戰時候,曹魏軍隊方面有不少人感染痢疾,相信跟不熟悉氣候、地形,水土不服有很大原因。

第五,戰術運用得當

在曹操親臨前線之前,蜀漢方面一直都在瘋狂進攻,佔據“先發制人”的 要點,斬殺大將夏侯淵,重搓曹軍銳氣,而且搶佔了地利的優勢。

後續的相持階段中,劉備在保障了自己的補給之後,千方百計的截斷曹操的補給,最後曹軍被迫不得不撤軍。

具體的戰術層面,黃忠、魏延、趙雲等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很多小規模勝利。

第六,曹魏方面的後顧之憂

對於曹魏方面來講,東吳一直在東線騷擾,雖然不成氣候,但是對於整個曹魏江淮地區的生產造成了破壞,必須要分兵抗拒,另外烏桓的騷擾也是不堪其亂,如芒刺在背。

而蜀漢方面,劉備為了準備漢中大戰,跟東吳方面重新講和,

分荊州而治,這使得蜀漢此時基本上沒有東線的威脅,除了關羽部隊,基本上所有的兵團都可以傾巢出動,爭奪漢中。

我挑了一些重要的方面講講,還有很多瑣碎的細節,就不多談了,去看NBA了,大家週末愉快。



魚包歷史課


在漢中爭霸戰中,曹操首先招降張魯,得到漢中,司馬懿提出繼續進攻,可得到巴蜀時,曹操卻平靜得說得隴可望蜀,心滿意足了。從思想上沒有把它當成寶地。看成可有可無之地。只留下夏侯淵,郭淮,徐晃,張遼鎮守漢中。命張郃繼續攻打巴蜀。打到宕渠一帶。那時劉備和孫權為荊州,要準備大打出手。聽曹軍要動了巴蜀,緊急講和,達成平分荊州的湘水條約,率領張飛和張郃在瓦仁關大戰,張郃兵少敗走。劉備追擊,法正,黃權建設拿下漢中。首先佔領要點,先發制人,重創敵人銳氣。劉備開始率領張飛,馬超,雷銅,吳蘭打下曹軍的下辯,曹操立刻增派曹洪,曹休,曹真支援扺擋張飛進攻。曹洪在蜀兵立兵未穩不多之機在固山襲擊了蜀軍,雷銅吳蘭戰死。張飛馬超敗走。劉備派去攻打馬嗚閣道的妄圖切斷漢中和許昌聯繫蜀軍,也被徐晃張遼殺敗。217年5月劉備率領精兵攻打曹軍陽平關。曹操自親領軍幾十萬大軍來了。有一舉消滅劉備思想,住在長安。劉備並沒有害怕說,漢中一定是我們的。親率一萬人馬猛攻張郃,夏侯淵為救張郃在定軍山中黃忠人馬的埋伏。夏侯淵趙顒全軍伏沒被殺。曹軍大驚,郭淮,徐晃,立推張郃為帥,穩定軍心,安住陣地。劉備想渡漢水攻擊曹營。郭淮首先佔領漢水。與劉備對峙漢水兩邊。劉備在曹軍大軍到來前佔領高山要點準備固守,與曹操長期對峙。再不主動要戰。219年曹操在北山固大量糧草被趙雲劫持,並損失重大,加上關羽和孫權在合肥內線人付方胡修叛亂。曹仁被關羽圍困在襄樊。曹操認為漢中已經成為雞肋,食之無味,舍之可惜。在把漢中人幾萬內遷天水後,主動放棄。劉備用一萬多人軍馬,打敗幾十萬曹操大軍。全面佔領了漢中。並佔據魏上,唐,新城三郡。取得了漢中戰役全面勝利。漢中戰役勝利是劉備勇於冒險,敢於勝利,堅持勝利的結果。是曹操不把漢中當國土的結果。有得之容易,失得痛快。加上兵糧被劫 ,全軍震撼,內線叛亂,大將被圍,也是不得以為之。在雞肋和全羊選擇的結果。如果那時的付方胡修不叛亂。關羽不圍困曹仁,可能還要持久對峙。但國內亂,東吳和關羽都不許可他繼續耗費了,以經在他心臟上打釘子了,他也只能如此。從種意義說是驕傲自滿導致的連續失敗,是赤壁之戰失敗的繼續,赤壁之戰失敗後,人家再也不怕他,劉備一萬多人馬,就敢於站在高山向他示威。在過去從來沒有事情,他如果聽從司馬懿的話,拿下巴蜀順江而下,江東可下,劉備也只是喪家之犬。那去都倒晦。再讓張合打巴蜀,又沒有足夠兵力。導致惹的禍招來害,一敗再敗,最後自己放棄漢中。給劉備創業土壤和基礎,導致天下三分。不知是天意還人為,是曹操無能,還是劉備偉大,歷史沒有說,我們也不好說。反王



漢中戰役,象官渡戰役這樣,以少勝多但是一個更大翻轉劉備勝利了。


ww3721

第一,劉備對漢中之戰的準備、重視程度要高於曹操。

漢中關係到益州的生存。沒有漢中,益州會長期處於曹操的軍事威脅之下。所以劉備一方早就有了拿下漢中的準備。

漢中之戰中,劉備一直是親臨前線的。而曹操呢,前期一直呆在長安。一線最高指揮官是夏侯淵。一直到夏侯淵戰死後,曹操才去了漢中。

打漢中之戰時,劉備一方非常玩命。當時劉備在最前線,敵人弓箭如雨,部下都非常擔心。但劉備卻拒絕撤下來。後來法正用身體擋住劉備,劉備才不得已撤到了安全的地方。主帥劉備都如此拼命,部下將士怎麼會不拼命呢?

包括負責後勤供應的諸葛亮,也是動員了益州幾乎全部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線,堪比後來的百萬民工支持淮海戰役。

劉備一方能夠全力以赴,但曹操卻不能。因為當時他的後方不安定,內部擁漢反曹叛亂不斷,邊境地區代郡烏丸也反了。而且他還要防備孫權。所以他前期只坐鎮長安,沒有去漢中。

第二,劉備當時正處於巔峰期,人才儲備很強。

漢中之戰,劉備一方的直接參與者有劉備、法正、黃忠、張飛、馬超、趙雲等。這個陣容文武齊備,還有劉備這個善於用人的最高指揮。

曹軍一方,指揮官有夏侯淵、徐晃、張頜、郭淮等。沒有主公壓陣,也沒有配備一流謀士。

定軍山一戰,曹軍主帥夏侯淵被斬殺,群龍無首,軍心混亂。後來曹操親自去前線。但劉備已經佔據了險要地勢,曹操也無力迴天,只能撤退了。


國史拾遺

漢中戰役為啥曹操會敗給劉備?

這需要從曹操,劉備兩方分析。從曹操一方看,主要有:第一,曹操信心不足。這次漢中作戰,對於曹操是第二次,第一次奪取漢中時,漢中的地理對曹操留下深刻印象。當時雖然曹操軍力十分強大,但卻在張魯弟弟張衛,楊昂等頑強狙擊之下,屢屢受挫。第二,曹操國內不穩定。建安二十三年(218)曹魏內部發生耿紀,吉本等人一系列謀反事件,雖然都被及時發現,並予鎮壓,



但其發生在曹魏中央,直接威脅曹操本人,這對曹操多疑的性格形成巨大震懾。另外,魏國北部代郡,上谷的烏桓造反,南部的襄陽,宛縣一帶也發生民變,曹操先後派出曹彰,曹仁等進行鎮壓,這些都一定程度分了曹操心力。第三,曹操動作遲緩,建安二十三年(218)三,四月,夏侯淵發來緊急求救,而曹操調集兵馬,安排出發,



就耗費了四個月,而且,曹操似乎老年病纏身,一路走走停停,並不像救急,倒像旅遊。比如路過藍田,曹操還有閒情逸致,上蔡文姬家中欣賞碑文圖軸。到長安已經是九月,還住了兩三個月,導致夏侯淵被殺,援軍還在路上,先折大將,預示著凶多吉少。

從劉備一方分析,則恰與曹操相反,劉備志在必得,以法正為首席謀士,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幾乎所有精銳全上。具體策略上,劉備搶先一步,佔據險要,曹軍騎兵優勢難以有所作為。據三國志--劉備傳: 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曹操到達漢中,劉備堅守險要,就像魏延,王平守漢中時的戰術,曹操的人力,糧草不斷消耗,卻毫無進展,最後不得不自行退兵。當然,對曹操這是很痛苦的,最後退出斜谷口時,曹彰率平烏桓得勝軍,前來助戰,曹操又重新返回,想再爭奪一番,結果被魏延一箭射中人中,掉了兩顆門牙,多虧龐德拼死殺退魏延,而曹操早已魂飛魄散,徹底喪失了再爭漢中的信心。


流譽後


漢中之戰前劉備剛拿下西川,士氣大漲,等等。那時的劉備是人生的巔峰時期,人才兵馬最強盛的時期。氣勢方面要強於曹操

西川漢中為一體本就易守難攻,劉備以西川為後方在各方面的支援(錢糧兵馬等)要比曹操更快。雖說蜀漢出漢中不好打,但曹操入漢中更不容易。所以在支援方面劉備要強於曹操。

漢中之戰時,漢中雖然在曹操手上,但戰事一開始劉備方面就已經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

漢中本是西川門戶,對於劉備而言更加渴望。從戰略上來漢中這個戰略位置對曹操不是太重要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曾經看到某網友對郭嘉的評論裡說的,說曹操自郭嘉死後在大的戰役上基本就沒贏過(唯獨贏過馬超那場)


左將軍

首先感覺這個問題提的很有問題。個人感覺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曹操兩次決策猛看是決策失誤,實際上反映出極強的大局觀。

建安十九年,孫劉原本要在荊南刀兵相見,只是因為知道曹操準備攻打漢中,立馬化干戈為玉帛了。而且在曹操攻打漢中的時候,孫權再次進攻淮南。得力於張遼的出色發揮,才將其打退。但戰場上的成敗誰都不好說,這次贏了好說。但如果曹操大軍攻入益州,孫權在淮南取勝該如何收拾?更何況曹操狹天子令諸侯,底下的官員不滿的很多。曹操長期不在洛陽中樞,後方會鬧出什麼么蛾子出來根本不敢想象。事實證明,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果斷放棄漢中是極其英明的決策,直接導致孫劉聯盟的徹底破裂。如果不是天不假年於曹操,以曹操的能力,無論在孫劉交兵的時候打誰,誰都會滅亡,統一天下的進程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