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農民的出路在哪?

一說起鄉村是不是腦海裡就出現一副麥浪在夕陽中此起彼伏,農民伯伯荷鋤歸去,牧童短笛,鄉間小路,炊煙裊裊,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世外桃源的景象啊?

先說說農村人口減少的現象。文藝青年時常有種厚古薄今的思維。城鎮化的結果就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徙到了城市生活。學過中學生物的人就知道“環境容納量”這個概念。城市的容納量是遠遠大於農村的。所以客觀上城市能夠提供更好更多的人們生存所需要的資源,而主觀上農民也有進城享受更好生活條件的意願。因此,農村人口減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有些如陶淵明這類奇葩喜歡田園生活的人會回到農村生活也是有的,但必竟是少數,與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相比,這些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隨著歷史的演進,有些東西是必將被淘汰出局的,這個東西將走入歷史,存在在我們的腦海裡,書本里,歌聲裡……

然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農村人口的問題。中國的土地在農村是集體所有制,農民經過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田到戶,擁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而且耕地只能擁有農業生產,不能改變用途。(所以在農村的耕地上建房子原則上是不被允許的,但現實是……你懂的)。這種土地制度就造成了中國的土地“小而散”的格局。經濟學上有個“規模效應”一說,就是生產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將降低成本,效益最大化。“小而散”的土地格局就造成了中國農業生產率很低下,無法建設統一的設施,灌溉設備,不能有效的合理施用肥料和農藥。舉個例子,中國加入WTO 以後,中國東北的大豆就受到美國進口大豆的衝擊,人家美國的大豆跨越太平洋,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價格還能比你本土的價格低,你說你怎麼和人家爭奪市場。很多煉油企業,用的都是進口大豆,是不是轉基因就不清楚了。造成的結果就是,現在東三省的農民都不願意種大豆了,我國大豆大省黑龍江現在的大豆種植面積已經很少了,遠遠少於玉米的種植面積。

要解決這種土地格局,就要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集中起來的前提就是大部分農民要放棄自己的土地,那麼,沒有土地的農民要去哪裡呢?當然就是進城當市民,平方改樓房了。這裡有出現兩個問題:一是種了一輩子地農民進城能適應嗎?他們的就業怎麼解決?二是農民讓出來的土地真的是被用於農業生產嗎?還是被開發商拿去蓋房子了?以上這種情況基本上是被ZF連蒙帶騙弄進城的,屬於被迫進城的。還有一種是農民自願放棄土地,讓土地撂荒進城的。這種情況基本就是出現在中西部那些窮鄉僻壤,窮山惡水的地方了,那裡的土地貧瘠,地理條件不好,簡單說就是環境容納量很小,人們自然會放棄那裡的土地了。

好了,現在該回答你“當農民就沒有出路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是有出路的。所謂三百六行,行行出狀元。關鍵是看你怎麼當了。

如果是像我們的先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要麼你腦子進水,要麼你是退休公務員。

至於怎麼成為一個21世紀五講四美,有理想,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有為好農民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課題。如果你想在這裡賺大錢,那我覺得在你有生之年都不太可能。而如果你是想在你死後流芳百世,可以去噹噹新型農民。我給你幾個現在中國農業存在的幾個大問題,看你能解決幾個啊?

一、土地。雖然現在中央鼓勵土地流轉,讓能種地願意種地的人擁有更多土地,讓不願意種,沒能力種的人離開土地。但是你拿到的土地是否集中?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現代的農業設備?如果沒有,你都要設法去完善,這些投資都大到姥姥家去了。不是你在星巴克喝幾杯咖啡就能解決的。幹農業不是像幾個窮屌絲在中關村一密謀就能弄個公司到納斯達克去敲鐘的。

二、人才。現在願意幹農業的人都不多了,別說人才,就是人都越來越少了。這就造成農業勞動力人口減少,農業科學技術很難獲得提高和進步。有空你去圖書館看看關於農業技術方面的書籍,哇靠,你一定會震驚的,那些書出版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呢!

三、流通。農產品的流通是中國農業的頑疾。中國的物流發展基本是隨著電子商務近十年的興起而獲得較快的發展,到目前,中國的物流還不是很強,尤其是冷鏈物流這塊。在中國,可以說,基本沒有冷鏈物流。而冷鏈物流對於農產品的運輸是至關重要的。你能經常看到某某地方的水果蔬菜又滯銷了,又要爛在地裡了,農民絕收了,欲哭無淚啊!看到這種新聞我也很痛心。但是,你這些水果蔬菜遠在我千里之外啊,我怎麼幫你?你開個淘寶店,我拍下來,你給我發快遞。等我收到貨後,一打開,哇靠,爛了。反正最後的結果都是爛掉,還不如直接爛在地裡好了。

四、信任。中國的食品安全大家有目共睹。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中國的農產品價格太低,農民不能獲得好的收益(在黑龍江一戶農家辛苦一年,一畝地1000塊錢都賺不到,國家的補貼要麼被大戶拿去,要麼被公僕們拿去,普通農戶拿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只能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商品率。因此,農民就會使用違禁藥品,比如,種生姜,就用呋喃丹咯。生薑又大又好,還不用怎麼打藥。一進超市,消費看著也喜歡,農民也高興,大家表面一團和諧,但是一吃到肚子裡,後果你才會知道。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你要生產出健康、綠色的產品,如何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市場的。很多在農業方面創業的人,就是懷揣著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開始要大幹一場的時候,往往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

以上是我近來的思考和總結,拋磚引玉!

----------------------------------------------------------------------------------------------------------------------------------------------------------------------------------------------------------------------------------------------------------------------------------------

以下部分是回覆的:我所說的中國農產品價格太低,是指直接從農民手裡的收購價。價格高低是相對的。

第一,相對農民投入的肥料、農藥、機械設備、人力成本等等生產成本來說,目前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從農民手裡收購的價格)偏低,農民經常是處在保本的邊緣。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大戶、合作社掙了大錢,但農產品通常是有周期,比如豬週期,姜你軍,算你狠等等,往往是賺一年,賠一年,平一年!

第二,相對於類似美國大豆的農產品,我們的農產品價格是偏高的。原因很簡單,我們農業的現代化程度太低,效益太差,從比較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是沒有競爭優勢的,所以必然慘敗。

那麼到零售終端的農產品價格通常是很高的,翻了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是為什麼呢?總所周知就是流通環節太多了。

雖然人人都知道,都在說流通環節太多,層層加價,造成了成本不斷轉嫁,造成終端價格高企。其實,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

是什麼造成流通環節多呢?

客商把當地的農產品集中起來,用大卡車拉往外地。這其中要經過層層的收費站。雖然載農產品的車過高速可以不收費,但是,只是單程不收費,只要這車是空車,就要收費了。

卡車到了目的地,進入批發市場。由於沒有冷鏈,可能到地方以後,打開車廂,有些產品已經變質腐敗了。然後產品要開始交易,進場要進場費,交易要扣點,過稱要有過稱費。

本地的農產品批發商、零售商,比如超市、賣場、農產品配送公司等等來採購。這些零售商、批發商在採購後,要對產品進行分揀、配送,除了人力和冷庫設備的投入外,還要再次承擔產品腐爛、變質、脫水、失重的損耗。

這些產品送入超市、賣場、菜市場後,零售商還要承擔進場費、促銷費、佣金扣點等等雜費。同時,還要再次承擔產品的變質的損耗。

總結一下流通環節多的原因,在源頭,“小而散”的格局,註定貨源不集中,要把產品集中起來,流通環節肯定要增加的。在中間,還有客商和批發商。在終端有零售商。

其實,老實說,目前的農產品流通環節其實還不會很多。終端價格高的原因,一是,每個環節的苛捐雜費;二是,不發達的冷鏈造成的超高損耗。第二點是很多人會忽略的,農產品不是工業品,像蔬菜水果是很容易爛的,這些爛點的部分也是要轉化成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你以為賣水果蔬菜很好賺啊,不過是些辛苦錢而已。

吐槽一下不滿而已,現在像我這種90後這麼關心農業的應該不多了!歡迎批評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