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吃死人長大,人又吃了它們

鱔魚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亦稱黃鱔、鱔魚、羅鱔、蛇魚、、血鱔、常魚、長魚(蘇北一帶)。 合鰓魚目約15種細長鰻形魚類的統稱。我國分佈兩種,一種即為常見的黃鱔,還有一種為山黃鱔,在川、雲、貴、渝、湘、鄂、皖、豫等各地都有分佈。

別名:黃鱔、長魚、無鱗公子、海蛇、蛆魚、黃蛆

使用提示:每次約50克,過量可能引發舊症

鱔魚知識介紹:

鱔魚,也叫黃鱔,長魚海蛇等,味鮮肉美,刺少肉厚,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於質水底層,在我國各地均有生產,以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鱔魚體型似蛇,圓筒狀。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去,無鱗,色澤黃褐色,體則有不規則的暗黑斑點,各鰭不發達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稜刺,肉嫩味美。

鱔魚營養分析:

1. 鱔魚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

2. 鱔魚特含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的“鱔魚素”,且所含脂肪極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3. 鱔魚含豐富維生素A,能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

鱔魚補充信息:

1. 舊時把走江湖的人通稱為賣大力丸的,其實古醫書《本經逢原》上還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藥就是鱔魚。

2. 小署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

鱔魚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都可食用

1. 特別適宜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之人食用;脫肛、子宮脫垂、婦女勞傷、內痔出血之人也可多食;風溼痺痛、四肢痠疼無力、糖尿病患者、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者都可多食;

2. 鱔魚動風,有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有痼疾宿病者,如支氣管哮喘、淋巴結核、癌症、紅斑性狼瘡等應謹慎食用;另凡病屬虛熱,或熱證初愈,痢疾,腹脹屬實者不宜食用。

鱔魚食療作用:

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

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傳統醫學認為,黃鱔為溫補強壯劑,適用內痔出血、氣虛脫肛、產後瘦弱、婦女勞傷、子宮脫垂、腎虛腰痛、四肢無力、風溼麻痺、口眼歪斜等症。

鱔魚食物相剋:

鱔魚不宜於狗肉、狗血、南瓜、菠菜、紅棗同食。

鱔魚做法指導:

1. 鱔魚宜現殺現烹,鱔魚體內含組氨酸較多,味很鮮美,死後的鱔魚體內的組氨酸會轉變為有毒物質,故所加工的鱔魚必須是活的。

2. 黃鱔肉味鮮美,骨少肉多,可炒、可爆、可炸、可燒,如與雞、鴨、豬等肉類清燉,其味更加鮮美,還可做為火鍋原料之一。

鱔魚就是俗稱的黃鱔,屬魚綱、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是一種魚,身體像蛇,但沒有鱗,膚色有青、黃兩種,大的有二、三尺長。

生活在水邊泥洞和石縫裡,夏季出來,十一、十二月藏於洞中。

緬甸有14個邦,或叫省,其中最大的墠邦ShanState,聚居著27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Shan族,所以叫Shan邦。墠邦省東枝Taunggyi,因為海拔高所以氣候涼爽,加上萊茵湖的魅力,使它成為近年來緬甸最吸引人的避暑勝地……

在緬甸的一個邦流行水葬的習俗,將棺木鑿了許多小洞沉入茵萊湖中,目的是讓小魚入棺啃食屍身,以屍體養魚

用屍體養魚

小魚吃死人長大,人又吃了它們

“墠邦算是緬甸最保有原始味的一個邦,這裡也是傳說中下蠱毒最厲害的地方,所以,男士們可別輕易去招惹此地的姑娘”,華人導遊小李的開場白挺嚇人的。

而三年前女導遊阿英也曾提及一則傳說,原來這深山裡的水上民族有一種行水葬的怪習俗,阿英的祖父在50多年前就親眼見過,他們將棺木鑿了許多小洞沉入茵萊湖中,目的是讓小魚入棺啃食屍身,以屍體養魚。

小魚吃死人長大,人又吃了它們

用屍體養魚

等過約三個月再撈起棺木打開,哇!裡面全是又肥又大的鱔魚,煮出來的湯味道可是甜美!人們把魚撈來吃,把人骨再丟回水中?實在令人毛骨聳然,後來只要飯桌上有鱔魚大夥就都反胃不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