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幸福家園——村民編織田園夢 綠水青山引客來

海峽品牌雜誌社特約撰稿人 熊慎端

盛夏季節,不少地方酷暑難當。連日來,福建省內外遊客紛紛選擇乘坐高鐵或自駕車,來到武夷山的桐木村、紅星村、四新村及大安源景區等清涼世界避暑,體驗原生態的各種農家樂情趣,樂在其中。

近日,筆者在九曲溪上游的武夷源景區,遇到一個來自遼寧的48人旅遊團隊,領隊孫承華高興地說:“我們都是家庭式的旅遊團,孩子剛高中畢業,帶他們來武夷山這一山清水秀的地方旅遊,特別開心,我們住這裡5天了,每天早出登山,中午休息,傍晚漂流玩水後歸宿,晚上品嚐原汁原味的農家宴,與主人拉家常,日子過得像神仙。”像武夷源這樣的自然村,因為原生態保護所然,引來四面八方眾多遊客的,在武夷山市並非特例。

美麗鄉村、幸福家園——村民編織田園夢 綠水青山引客來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子孫的“搖錢樹”

長期以來,武夷山以良好的生態資源,聞名於世,這是武夷山最大的特色所在,也是其最大的競爭優勢。經過多年的探索,武夷山市找到了獨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旅遊路徑,利用獨特的山水資源,發展全域旅遊,依託生態特色樹品牌,依託生態規模提效益,將鄉村旅遊融入到村民生活中,讓當地村民在不離鄉不離土的情況下,開展旅遊經營活動,使“搖錢樹”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松濤竹韻,與清新的山風相應,住的是有著泥坯的牆壁、竹木房梁的農舍,吃的是溫馨精緻的山珍土味,地處閩贛邊界的武夷山洋莊鄉大安源“農家樂”有著自身獨特的度假氛圍和魅力,這是武夷山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的一個典型代表。大安源景區開放10多年來,這裡每年遊客如織,與它良好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村民暨功仁在黃崗山大峽谷景區門口不遠處開了個的“龍井山莊”客棧,經常是全家老小齊上陣,加上僱的10多個人,仍然忙不過來。今年上半年,他就接待旅行社團隊50多個,收入20多萬元。他說,一家人能有今天的紅火日子,都是保護青山綠水帶來的結果。

大安村黨總支書記江秀萍告訴我們,大安源乾淨傳統的農家小院令人心曠神怡,老式的木質結構房屋,每處木板房都乾乾淨淨。遊客圍坐在門廊泡茶,或是坐在門檻上嗑房東的葵花子,都透著濃郁的鄉村野趣。江秀萍說,古樸精緻的農村建築比比皆是,這冬暖夏涼的古民居也是吸引城裡人好奇目光的一大原因。有人說,現在,大安源村民日子過得悠閒,不用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在房前屋後耕耕種種,在門口做點小生意,就可以實現致富夢想,這話在理。村民由窮變富,當然離不開生態,是獨特的生態財富讓他們有可能享受悠閒,而這些能讓日子過得優哉遊哉的資本,大安源村民都明白,要守住老祖宗創下的生態家園,留住大自然的恩賜,別讓“搖錢樹”被毀壞是根本前提。

美麗鄉村、幸福家園——村民編織田園夢 綠水青山引客來

農民種莊稼就是種風景“花香蝶自來”

每到假日,到武夷山休閒度假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其中不少遊客慕名來到興田鎮最北端的南源嶺村,這裡地處武夷山景區南入口不遠,背靠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崇陽溪從村北緩緩流過,景色迷人,空氣清爽,遊客在那下榻農家,漫步七彩田園,親手採摘果蔬,品嚐鄉村美食,大快朵頤。

“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對農民來說,失去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鐵飯碗。”吳木山說,作為一位老村主任,他很理解農民失去土地後的痛惜心情。

村兩委集思廣益,主動走訪武夷山市相關部門,並深入被徵地農民家中拉家常,徵求他們對如何謀劃今後生計的意見和建議。最後達成共識: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發展生態旅遊業。除對新村建設統一規劃,鼓勵農民興辦家庭旅館、餐飲等旅遊服務業外,南源嶺在田園種植上找到突破,他們發現,徵土後的邊角山地,不僅能產生農產品,還能讓田園風光、農事文化、農家情趣等轉化為旅遊產品,實現“種莊稼”與“種風景”的完美結合。聽家人轉告,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回家“種風景”,經營農家樂,提升了失地農民的家庭幸福感和穩定感。

每年夏天,正值葡萄採摘季節,遊客們也紛至沓來。南源嶺村共有葡萄園300多畝,有40多戶農民種植10多個品種的葡萄,村裡成立了葡萄生產協會,註冊了商標,這幾年全村葡萄總收入都超過百萬元。許多到武夷山九曲溪乘竹筏,傍晚歸來的自駕車遊客,都前往葡萄園享受自採葡萄的樂趣。青年農民郭峰強利用在農村信息站培訓時學到的知識,收集各種葡萄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葡萄產量大為提高,他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進行網上銷售,快遞到10個省市50多個城市。

“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這是鄉村旅遊從傳統模式向迴歸自然、怡情生活的休閒度假方式轉變。為適應這一轉變,南源嶺村還完善鄉村旅遊的各項基礎設施,結合葡萄園、茶山、鄉村特色美食開發,拓寬機耕路,打造了一條10公里長的七彩田園慢遊道,大力發展觀光休閒農業,農村風景變“錢景”,吃上旅遊飯的農民喜笑顏開。

武夷山市東南部的五夫鎮,開埠於晉代中期,迄今已歷時1700餘年,是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現在,許多遊客來到五夫鎮,夜晚下榻古民居,與村民聊天,瞭解他們的農事生活,清晨行走在朱子遺蹟林立的街道上,去追尋那遠古的半畝方塘。近年來,五夫鎮抓住白蓮農產品特色,扶持農民種風景,發展規模經濟,建立了萬畝白蓮基地,為做大做強旅遊配套產業,讓當地的白蓮、板栗等農副產品附加值得到提高,增加農民的收入。

荷香引客來,眼下,正是美麗荷花千姿百態盛開的季節,五夫鎮鎮長李小勇說,白蓮基地每天都有上千名周邊遊客前來賞花,並體驗品嚐這裡的田螺、泥鰍、黃鱔、芋子等農家風味的樂趣。溪尾村農民彭輝瑞高興地說,我們祖祖輩輩種白蓮,只不過是“提籃小賣”,養家餬口。沒想到,這幾年我們熟悉不過的各種莊稼會搖身一變,成為吸引城裡人的一道道風景,鄉村旅遊如火如荼,好生態帶給我們農民的是幸福日子比蜜甜。

美麗鄉村、幸福家園——村民編織田園夢 綠水青山引客來

打造品牌,就是讓家園永不消失,薪火相傳

據報道,目前,我國每天都有自然村在悄悄消失,就是存在的邊遠自然村也失去日熱鬧的場景,原因就在於缺乏應有的人氣。

武夷山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是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發展茶鄉生態旅遊已成為擦亮生態底色、幫助農民增收、培育“美麗經濟”的一項舉措。蘭湯是坐落在武夷山主景區幔亭峰下的一個小小自然村,以產武夷山正巖茶葉而著名,這幾年,武夷山鄉村生態遊風起雲湧,這裡的茶莊園也名聲鵲起,許多村民在自己的茶園種上四季花果,吸引茶友和遊客們前來品茶,互動和體驗。

武夷山市政協副主席餘澤嵐說,清晨,沐浴著天然氧吧,一睹風景醉人的茶園;夜晚,留宿莊園,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靜謐;吃武夷山地道農家菜,玩自助燒烤及篝火親子活動……“這樣的主題式生態遊,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備受遊客青睞。尤其遇上採茶製茶季節,茶農都應接不暇。”

武夷山北部的吳屯老區貧困鄉,境內山環水繞,素有“扣冰故里、魚米之鄉”的美譽。它地處高山,雲霧繚繞,水質清澈,稻田養鯉有著悠久歷史。據史料記載,北宋初期,當地山民就已開始製作稻花魚,歷代縣衙都選用本品為進獻宮廷的貢品,並多次受到嘉獎和好評。據介紹,“武夷”牌稻花鯉魚乾是以放養在平均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冷水稻田中,生長期約兩年、食稻花、無任何汙染源的鯉魚為原料,從魚苗培育到鯉魚乾成品上市,經過幾十道工序和傳統秘方精製而成。具有肉質細嫩、骨質酥脆、慢嚼溢香、味道鮮美、營養保健等特點,令人垂涎。

吳屯貧困鄉鄉長蘭智權介紹說,吳屯全鄉17個建制村,多數散落在崇山峻嶺之中,近年來,進城務工的村民有1.4萬人,佔全鄉總人口的60%。留守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人口稀少是農村的普遍特徵。稻花魚雖然是吳屯的傳統拳頭農產品,但酒好也怕巷子深,好貨也要勤吆喝,為打造稻花魚生態文化品牌,提升稻花魚產業層次和知名度,更為了聚集人氣,讓綠色家園熱鬧前來,永不消失,近年來,我們圍繞建設“生態文化旅遊重鎮”的構想,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過反覆徵求村民的意見,集思廣益,最終決定以連續舉辦吳屯稻花魚文化節,向八方遊客展示“看稻花魚躍、聽古剎鐘聲、觀美麗梯田、遊百丈瀑布”的寫意風景畫卷,來增加農村人氣,帶旺鄉村旅遊,效果明顯。用田埂豆,芋子精心烹飪的稻花魚,過去,只是村民自給自足,自我誇獎,藏在深山人未識,如今成為中外遊客喜愛的佳餚,武夷山城鄉處處各大小酒店,都有吳屯稻花魚招牌菜,村民製作的稻花鯉魚乾,還遠銷省內外,今年全鄉稻花魚養殖面積達1.2萬畝,預計總產量96萬公斤,可實現產值2880萬元。

去年9月,吳屯鄉舉辦第二屆稻花魚生態文化節,就以濃郁的村野文化特色,吸引了數千名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體驗金秋季節鄉村生態遊的魅力,昔日一片平靜的老區貧困村,頓時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留守家園的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喜形於色表演拿手的慶豐收節目,盛情迎接慕名而來的省內外客人,其樂融融。地處吳屯鄉西部的紅園村,2014年列入國家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拱橋、石徑、山澗臥,斷壁、殘垣、炊煙嫋”。走進紅園村,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派江南古村落的典型面貌。這個村沿襲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的農家婦女”擺茶”習俗,去年第一次被搬上村門口的簡易舞臺,令人大開眼界。80多歲的祝樹芹老人領著幾位姐妹,用方言上臺表演,繪聲繪色,神采飛揚,她說,能上臺展示交流傳統的“擺茶俗”,感到特別高興。“走過石板老街,賞一番古村韻味,品一碗農村大碗茶,真是其樂無比。”浙江江山遊客季可龍帶著15位攝影愛好者前來採風,收穫不淺,他感慨地道出心裡話。

紅園村打造古村落品牌,並挖掘傳統”擺茶”俗以來,帶旺了鄉村旅遊,現在,幾乎每天都有省內外遊客來到這裡下榻,觀金色梯田,品味野茶,嘗稻花魚,與山裡人融為一體,忘卻了生活的煩惱,留下美好回憶。

這幾年,大安源景區旅遊紅火,生態品牌帶動了住宿、餐飲、購物及配套服務,還推動了農副產品的銷售,增加了農戶收入。如今,村民種植的玉米、地瓜、芋子、馬鈴薯、淮山、南瓜等都成為遊客的喜愛,自產的紅菇、香菇、木耳、筍乾、白蓮等土特產更為暢銷。

生態旅遊成為武夷山增加農村貧困人口收入最有效、最直接、最持久的方式。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武夷山各種旅遊從業人員超過8萬人,還有許多竹筏工、導遊員、護林員、景點營銷人員、攤點服務員、農家樂就業人員等,充分吸引了許多外出打工者返鄉就業致富,昔日平靜的古老家園又恢復了人流、物流和財氣,老區村民在奔小康的金光大道上盡開顏。

(本文作者單位系福建武夷山市委報道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