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刚愎自用的关二爷(下)

(书接上文!)

关羽自高自大,在刘蜀集团内部也是难以容忍其他人与他并肩,虚荣固执。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一回中写刘备和诸葛亮得知关羽想入川来与马超一试高下。

诸葛亮回信一封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黔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

当关羽看完信之后是“遍示宾客”,从关羽的态度和表现可以看出其虚荣心极强,骄傲到狂妄的地步。

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刚愎自用的关二爷(下)

在对待刘备封赠的官爵问题上刻意凸现了关羽的虚荣心。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拨襄阳郡》一回中罗贯中把关羽的虚荣性表现地淋漓尽致。当知道自己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时,对老将军黄忠与自己同列是大为恼火“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尽管后来经过费诗的劝说,明白事情的轻重才接受了封号。但关羽从一开始所表现的自大自满,其实关羽自己的心里也清楚,关羽曾经被袁术兄弟耻笑为“马弓手”、自己曾经义释黄忠,现在为什么就不可以与黄忠为伍还有在对待东吴陆逊的书信时那种虚荣心也是一览无遗,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的是关羽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才会导致他后来的失败。

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刚愎自用的关二爷(下)

关羽的固执主要体现在听不进王甫、赵累和关平等人的意见。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拨襄阳郡》讲关羽攻占襄阳之后在人事安排上,王甫劝告关羽不能用潘浚此人总督荆州,关羽说道“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

其实后来潘浚确实变节,耽误了守卫荆州的大事,可见关羽的固执非同一般,这是其一。

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刚愎自用的关二爷(下)

其二,在《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最后写关羽在穷途末路时,王甫劝说关羽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关羽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果然不幸被王甫言中,关羽走小路遭伏被擒。

这种固执的后果是自己生命的代价和刘蜀事业的覆亡以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后来刘备和张飞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关羽的死亡而引起的连锁反应,虽然刘备和张飞是为关羽复仇,精神可嘉,但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

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刚愎自用的关二爷(下)

糜芳和糜竺兄弟俩都是自陶谦死后枣一直追随刘备,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中刘备兄弟能够聚会其中糜芳兄弟的功劳就不小。

当关羽被封为五虎上将之后,“饮酒至二更,忽报城外寨中火起。”关羽打听原来是傅士仁和糜芳饮酒,帐后遗火,把军器粮草全部烧毁。关羽说道“吾令汝二人为先锋,不曾出师,先将许多军器粮草烧毁,火炮打死本部军人,如此误事,要你二人何用”叱令斩之。后经费诗求情,免了二人死罪。

事情处理到这里表明了关羽治军严格,管理有方。可是关羽在后来留下的话就为自己和失去荆州埋下了祸根,“吾不看费司马之面,必斩汝二人之首”、“若吾得胜回来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罚”。

这除了对下属严明之外,让傅士仁和糜芳也感到关羽语气中带有要挟恐吓的意味,猜想关羽得胜回来之后,他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刚愎自用的关二爷(下)

当吕蒙带领东吴军队攻打公安时候,虞翻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傅士仁把城池拱手相让,“士仁拆书视之,乃招降之意。览毕,想起关公去日恨我之意,不如早降”。

傅士仁的投降于是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接下来傅士仁来劝降糜芳时也是对关羽临走时的话耿耿于怀,“关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胜而回,必无轻恕。公细察之。”

本来糜芳没有投降之心,被傅士仁这样一游说也献出城池。这样的局面是关羽没有预料到,因为糜竺糜芳是刘备集团中的重要臣子,并且糜竺还在西川担任要职,但是关羽的恐吓过度而招来了身死城破的结局。

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刚愎自用的关二爷(下)

因此,小说对关羽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一种完善的境界。《三国演义》从关羽生前的故事展开,逐步写出关羽的各种忠义和神勇的事情直至死后,关羽仍然通过显灵来帮助后人,这样就完成了关羽从生前到死后都体现的那种忠义和勇武,至善至美。

总之,“关羽的艺术形象既以其历史原型为基础,而又大大超越了其历史原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艺术文献中,历代的创作者和民间艺人从小说、诗歌、戏曲和说唱文学等文本不断加工创造了关羽的艺术形象,使得关羽形象具有了丰富的、多面的和矛盾的特征综合在其中。

(感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