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變天,南方武昌有起義,北方此地有兵諫

兵者,國之大事也。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希望絕對掌握軍權,對任何軍事僭越之行嚴格防範。然而,在晚清這個多事之秋,政府威信掃地,對軍事的控制權逐漸削弱,很多的不可能也就變成可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紛紛宣佈獨立,滿清統治岌岌可危。善良的人們都以為清廷會接受立憲派意見,放棄虛偽的皇族內閣,迅速召集責任內閣,召開國會。

老祖先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兵反抗明朝,證明滿清貴族不習慣接受談判和意見。滿清政府具有鮮明的“不到黃河心不死”心態,首先想的是怎麼鎮壓革命!北方部隊一撥又一撥南下,依仗優勢裝備,打得革命軍招架不住。沒有突發情況,清廷絕不會讓步。

1911年變天,南方武昌有起義,北方此地有兵諫

第20鎮統制張紹曾

當時鬧革命,主要是南方鬧得兇,北方比較安定,算是清廷的基本盤。不料就在這時,北方也發生突變。10月27日,駐灤州的新軍第20鎮統制張紹曾聯合藍天蔚、伍祥禎、盧永祥等將領上書朝廷,請求儘快立憲,以政治制度上的徹底變革,回應南方革命黨的合理要求。見朝廷猶豫不決,張紹曾又提出發兵南苑,甚至扣押支援武昌前線的軍火,逼清廷下決心。29日,他再次聯名致電清廷提出“政綱十二條”,要求立即停戰,實行真正、徹底的君主立憲制,“以定國危而弭亂”。

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兵諫!明知道以武力脅迫上級將遭致危險結果,這些勇敢的年輕軍人仍然義無反顧。

1911年變天,南方武昌有起義,北方此地有兵諫

灤州兵諫部隊

清朝末年,為挽救時局,清廷大練新軍。沒想到,這些掌握了現代武器的新軍在思想上相繼反叛。南方各地新軍直接造反起義。北方張紹曾等人發動兵諫,已經算相當剋制。張紹曾、藍天蔚與後來參與的吳祿貞,都是清廷派往日本留學的優秀畢業生。三人成績突出,志趣不凡,被譽為“士官三傑”。張紹曾、藍天蔚等人雖然接受了革命思想,仍對朝廷有極大期待和忠誠,實行和平兵諫而不是直接造反,就說明了這一切。

兵諫常常引起政局鉅變。灤州地處唐山,毗鄰京師,是清廷的核心統治區域。京師附近開戰,後患無窮。無奈之下,清廷只好全部接受。10月30日,清廷連發上諭,決定實行憲政,釋放政治犯,開放黨禁。11月1日,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3日,清廷頒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6日,宣統帝下罪己詔,釋放革命黨殺手汪精衛和黃復生。

在《十九信條》中,皇帝沒有實權,一切權力歸國會。之前考察英德日三國政體後,清廷認為英國制度對君權限制太嚴,而日本的政體則十分合胃口。1908年9月,清廷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仿效日本天皇體制,並且確定以9年為期預備立憲。由於這種虛偽的憲法賦予臣民的權力極為有限,並沒有阻止內困外擾的局面,反而加劇了人們的不滿情緒。

為了取得對兵諫的諒解,清廷在3天之內倉促制定了以民主程度最高的英國議院政治為藍本的《十九信條》。儘管這部憲法仍強調皇權至上,且對人民權利隻字未提,但學者仍然給予很高評價,稱之為“清代頒佈的唯一憲法,且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

如果朝廷能夠接受兵諫,組織真正意義上的責任內閣,武昌起義的烽火有可能消弭。此時的革命黨還沒有實力推翻清廷,折中的結局也許是最好的。然而,清廷罔顧張紹曾等人的改良建議,繼續糊弄和愚弄百姓,喪失了最後一次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機會,一步步把自己送進歷史的墳墓。

與歷史上所有兵諫一樣,統治者在暫時妥協之後,都要採取果斷手段瓦解譁變部隊。11月7日,張紹曾被調離灤州,削去兵權。就在同一天,支持革命的第六鎮統制吳祿貞被袁世凱派人刺殺。隨後,第20鎮被分散調離,同時調第3鎮到廊坊,切斷第20鎮與第6鎮會合的可能。灤州兵諫就這樣被瓦解了。

1911年變天,南方武昌有起義,北方此地有兵諫

灤州兵諫紀念園

清廷不願改良,就只能接受暴動的結果。1912年1月,由同盟會、共進會發起,第20鎮部分官兵在灤州再次發動起義……1936年國民政府頒發《國民政府令》高度評價灤州起義:“辛亥光復,發韌於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一浪高過一浪的革命浪潮終於衝破了大堤,2月12日,清帝宣佈退位,大清帝國在日漸激進的革命浪潮中走向滅亡。

參考書目:

1.《民國那些年》,團結出版社,2015年

2.《民國秘史》,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