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1911》——壓垮大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讀|《大變局:1911》——壓垮大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我而言,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和文革歷史一樣,是一個神秘花園,一草一木都能吸引我的目光。

葉曙明的這本書,算是深度掃盲之作。

所謂深,是指其材料之豐富、原始、集中,海量一手信息撲面而來,眼花繚亂、難以把持。宛如見到滿漢全席,都是好菜,都想吃進肚去。所謂掃盲,是指初次瞭解這段歷史,很多素材是首次接觸,從震驚感嘆的感性認識到全部吸收深刻理解需要過程。好菜太多,肚子太小,一時只能淺嘗輒止,留待後續慢慢消化。

初步感受是三個沒想到。

一是沒想到武昌起義如此輕易。

起義純屬誤打誤撞。辛亥革命作為推翻帝制的象徵,歷來在歷史書中把它擺到了神聖地位。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又有著更加神聖的地位。其實,最後取得成功的起義並不是最初計劃的起義,而是計劃起義失敗後的尾聲。它只不過是晚清上百起失敗起義中的一次,是大起義計劃失敗後的小死灰復燃。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尾聲大過了正劇。

革命黨原計劃的起義時間是1911年中秋節(10月6日),與以往屢次失敗的起義一樣,因為事前走漏風聲和一些意外事件,起義未舉而敗。組織者、指揮員被捕的被捕、逃亡的逃亡,大頭們已經放棄這次起事,放棄那些準備起義而尚未被抓的壯士們。全城搜捕、逐一排查,革命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由於起義名單已經被繳獲,那些尚未被逮捕的底層軍官士兵,想到幹也是死,不幹也是等死的命運,決定垂死掙扎,鋌而走險,在無組織、無外援、無計劃之際,自行組織、自行規劃,於4天之後(10月10日)在一個連長的帶領下起事了。

就是這次已經被宣告失敗的起義,因為部分基層官兵的垂死掙扎而死灰復燃了。總督的臨陣逃亡,起義獲得難以置信的成功,從而推倒多米諾骨牌,展開鏈式連鎖反應,引發後續的政治核裂變。起義時孫中山在美國刷盤子,同盟會各類頭面人物也都不在場,最後推薦的首領也是與革命黨毫無關係的黎元洪。要說竊功,應該是孫中山與同盟會在事後悄悄摘了當時起義革命黨人的桃子。

起義本非顛覆清廷。起義雖然引發連鎖反應,點燃了全國的乾柴烈火,但是南方數省獨立尚不能構成對北方中央政權的存在威脅,與當年的捻軍、太平天國、八國聯軍作亂時相比,北方局勢相對更加穩定,帝都附近尚未有大片革命力量,不至於引發朝廷顛覆。

應該說,武昌起義的小鞭炮,炸不掉清廷這個百年碉堡,真正攻破這個百年堡壘的是內奸袁世凱。朝廷啟用袁世凱平亂,袁世凱也確實組織北洋軍收復了武漢,南方局勢似乎可以順利蕩平。但袁世凱出山,一是報攝政王載灃免其職和欲殺其人的仇,二是要自己取皇帝而代之。他在武漢取得初步勝利後,一手與革命黨勾結談條件,以逼迫清廷退位換取自己當新帝;另一手卻按兵不動,勒馬不前,借用革命黨之威向朝廷施壓,嚇唬小皇帝,不退即可能被推翻而死無葬身之地,退則保證生活性命無憂。

於是乎,僅僅2個多月後,12月29日,攝政王載灃退位,再不到2個月後,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退位,二百多年的大清結束、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結束。當然,大清結束後,袁世凱稱帝的百日只能算鬧劇,不能成其為新朝代。

讀|《大變局:1911》——壓垮大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是沒想到袁世凱道德如此敗壞。

縱觀晚清各類封疆大吏之中,以忠誠賢能論,排第一的是曾國藩,他大義在胸,維護國家穩定,約束自己家人下屬,不稱霸,而且培養大批賢能門生。第二的是李鴻章,他一心為國為民族,胸懷偉大,全力為朝廷當“裱糊匠”,不如曾國藩的兩點:其一是團結能力不如,在甲午戰爭中敗於翁同龢等保守派,在反制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時又敗於皇族,形成一人獨撐的局面,沒有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其二是沒有發現培養賢明門徒,曾有李,而李培養的是袁世凱、盛宣懷等。袁世凱是竊國大盜,盛宣懷是無知莽夫。

盛在宣統剛剛即位,攝政王載灃年方27歲經驗不足之時,只顧自己樹立強勢權威,不顧四川和全國大局不穩的實際,強推四川鐵路國有化,導致四川發生保路運動,導致湖北新兵馳援四川,導致武昌空虛,導致武昌起義一舉成功,導致全國聞風而起,導致清廷倒臺。袁世凱作為朝廷最為信任之大臣,毫無曾、李之國家榮譽感、民族使命感,不能真心為朝廷、為國家、為民族的穩定過渡和逐步強大做想,在改革中為自己撈權、排擠對手,被識破後又惱羞成怒,挾私報復,最終上演逼退清朝,自我登基的鬧劇。晚清有此掘墓人,不能不說是李鴻章和慈禧的察人用人失誤。

讀|《大變局:1911》——壓垮大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孫中山與袁世凱

三是沒想到曾國藩死後影響中國如此之久。

曾國藩在任時,平太平天國、倡洋務運動,啟同治中興,自然是影響了大清王朝。但在其去世之後,中國屢次大事也都與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是其在左右國家走勢。

首先是晚清經改無不倡曾氏思想。北洋大臣李鴻章等是曾的學生,其第曾國荃以及湘軍大批將領也都先後成為地方督撫大員。他們執政期間,軍事上學曾氏帶兵方法、政治上學其治理理念、經濟上更是貫徹洋務精神,把資本主義經濟引入國內,晚清經濟的工業化、機械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其次是辛亥革命乃湘軍幽靈不死。湘軍解散後,高者為官,低者為寇。南方數省自湘軍返鄉後,民風日益強悍,好鬥、敢鬥、想鬥,和平時期是土匪、戰爭時代是革命者。所以,辛亥革命的武裝力量來自湘軍後人,革命的精神來自湘軍戰鬥精神。孫中山始終只能在南方活動,南方又始終是革命黨的老巢,屢次北伐都是從南方起事,可見南方已經是一片混子、痞子、瘋子,只要有人能振臂一呼,就是一支力量。

三是中國革命乃湘軍起家。湘軍的力量和戰鬥精神,在中國革命中也處於先驅和奠基地位。三大起義:廣州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無一不出自南方數省。井岡山匯合的湖南、江西農軍和南昌起義的新軍,基本都是湘軍之後。中國革命力量的星星之火,實際上是以湘軍為底。這種力量和精神是沒有原則的:讓他反清朝,抄傢伙就反;反完清朝又讓反民國,抄傢伙再反;由此推之,未來讓他們反共,又會如何?

四是曾氏思想影響數代偉人。在治兵上,蔣介石將曾國藩治兵方法作為黃埔軍校教材,蔡鍔親自編寫修訂《曾胡治兵語錄》。這本語錄一直影響後續的國共兩軍,成為兩軍競相學習的基礎教材。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最初就是原封不動抄曾國藩的原文。

在做人上,一本《曾國藩家書》至今是好學之人的床頭必備。毛澤東講,近人中吾獨服曾文正。他學習《曾國藩家書》不知幾回。曾國藩治學嚴謹,博覽群書,這是他升官、當官、保官的雄厚基礎。而他看書多的根源就是自律,每天要看書,每天要寫日記,高度的自律造就了他所有的成就

在治軍上,他所建立的湘軍營制、戰略戰術與紅軍乃至解放軍都很像,說明毛主席、我軍吸收借鑑他的地方很多。比如,他的湘軍講究“以禮治軍”,開近代軍種思想政治工作之先河;他的戰略如“借一方之良鋤一方之莠”,戰術原則如戒攻堅、戒分兵、重人輕器、重軍輕地、重士氣輕成敗和圍城打援等思想,都是後來紅軍與解放軍運用自如的戰術原則。

讀|《大變局:1911》——壓垮大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曾家大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