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傳統師德對我國當代教育的啟示

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我們

本文約360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本文摘要: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歷史長河中,師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在文明與文化的傳播中做出巨大貢獻。人們常把教師比作“蠟燭”“人梯”“春蠶”,以頌揚其燃燒自己、成就他人,甘當墊腳石的奉獻精神,而師德是教師這一職業的靈魂,是教育領域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它是教師的職業操守,是作為一名教師的立身之本,宛如醫德對醫生的重要性。

縱觀幾千年積累的中國文明,無論是古代的“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還是近代教育理論,許多著述融入了對師德的研究,雖分散如星星之火,但卻字字珠璣,言簡意賅,指引著當代教育教學,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一、有教無類,心存天下,追求為學為師的真諦

《大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師德觀和教育觀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在說明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向新,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教師作為教育的重要主體,師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专题|传统师德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主張無論其地位差異,在貧富、長幼、華夷、智愚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都同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種思想強調的就是教育公平。教育的公平性是我國建立公正法制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當代社會,我們時常看到、聽到自主招生中存在“小動作”,達官顯貴的子女在學校受到特殊照顧和重點培養,殘疾學生受到歧視,招生面試時以貌取人,以家庭背景取人等不公平、不公正現象。但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就應尊重我國“有教無類”的傳統師德觀,捍衛教育的公平正義,保障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平等。

傳統的師德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教育和引導著古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引導著當時讀書人的價值觀和追求,湧現出很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明末清初的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說:“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這就是鮮明的寫照。

表述傳統師德觀點的文章很多,古人讀書治學的思想、為學為師的準則,對我們在今日之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二、博物洽聞,學以致用,探索教育教學之道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記住所學知識,學習而永遠不知道滿足,教育人而不知道疲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從典籍文獻、行為規範、對人忠誠、講究信用四個方面教導學生。而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不斷學習和進取,教導學生而不辭辛苦。

在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得很快,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共享經濟、工業4.0等新概念、新技術不斷出現,教師所擁有的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需要更新換代,使得知識儲備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教書育人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博物洽聞,不僅能“專”,更能“博”,豐富自身見聞,做到學以致用、敬業樂群。

同時,教育學生還需要有耐心,“誨人不倦”飽含著師德修養,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對比較難的知識點。一個教師,當工作多年以後,可能會出現職業倦怠,不再有工作激情,但仍需要用誨人不倦來激勵自己,保持對工作的責任心,認識到自身的光榮使命,教學生以典籍、規範、忠誠、信用。

专题|传统师德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傳統典籍中富含以身作則的思想。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荀子說:“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意在說明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定方向、打基礎、塑品行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時期,模仿能力很強,教師和家長往往是孩子最為重要的模仿對象、參考對象。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其一言一行、言談舉止無不具有外部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品德、為人處世。教育要通過“身教”來完成知識和善的傳達。例如,寒冷的冬季,溫暖的被窩遠比早起到教室晨讀更有吸引力,晚上在家追電視劇遠比披著月光在教室上晚自習要舒服,倘若教師和學生一樣早早地來到教室,甚至比學生還早到幾分鐘,晚上比學生走得還晚,學生則會對教師肅然起敬。

教師尚且能夠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身作則,披星戴月,而自己作為受教育者,有何理由不保持殷殷向學、勤奮向上之心?這只是師德影響力的一個縮影,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長期、全方位的。

傳統典籍中富含師道尊嚴、嚴謹治學的思想。古語有云“嚴師出高徒”,“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中也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國古代在相當長的時期都強調治學的嚴謹性,尤其是科舉制出現以後,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入仕機會,師者不可謂不嚴,弟子不可謂不拼。寒窗苦讀十餘年,往往才能求得功名。

在清代,即使是皇子,也得很早起床,勤學苦練,以獲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領。甚至可以說,“嚴”是整個封建社會教育的總色調。封建等級制下,嚴師培養下的弟子往往才有機會在鄉試、會試、殿試等層層選拔中拔得頭籌。雖然封建教育具有很大的侷限性,但不得不承認,嚴苛的封建治學觀念,為我國古代人才選拔、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起到很大的作用。

专题|传统师德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傳統典籍中富含因材施教的思想。墨子對弟子有不同的要求,“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成也”。孟子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類似的表述還有很多,都意在說明教育活動需要根據人的特點而開展,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策略,教會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知識。

一個孩子儘管文化課成績很差,但他的體育課成績突出,或許已具備高水平運動員的潛在資質;一個學生邏輯運算類學科成績不高,但他的語言文字水平很高,想象力豐富,或許將來能成為一名作家……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具備自身的閃光點,教師要善於觀察和發現,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優勢與特長,引導學生揚長避短,補齊短板,當好學生的“伯樂”,讓其天賦和特長得以培養和發揮。

發展到近現代社會,20世紀20年代,歷史學家、教育家何炳松在《我國教育的牆和我的拆牆主義》一文中提出著名的“拆牆主義”,師生平等,民主、開放、自由的師德教育觀躍然紙上。他指出,一是拆除學校的牆,從學校教育擴展到社會教育;二是拆除教室的牆,主張學生要有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工作實踐能力;三是拆除講臺的牆,主張教師進行啟發式教授,指導學生進行思想探討。

何炳松提倡社會教育,提倡課外活動,反對把教育狹隘地理解為學校教育,把學校教育認為成只是教室上課,把教室教育又等同於教師在講臺上進行填鴨式灌輸。他的拆牆主義觀點中蘊含著他的師德觀和教學方法論,堅持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多元化,重視發揮社會教育功能,主張在實踐中學習。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辦好圖書館、博物館、講演所,同樣是教育的形式。這種民主、開放、自由的辦學和教育理念具有先進性,今天的教育教學其實仍可參考何炳松的教育觀。

三、與時俱進,群策群力,繼承並發展傳統師德之精髓

時代發展到今天,為了培養具備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人才,從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需要對傳統師德觀做好繼承與發展。

傳統師德觀內涵豐富,當代教師尤其需要繼承嚴謹治學、有教無類、率先垂範、因材施教、亦師亦友等先進觀念,從傳統師德中汲取營養,做到古為今用。同時,應結合信息社會、互聯網社會、全球文明交融等新特點,對傳統師德觀進行豐富與發展。

繼承與發展傳統師德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整個社會不斷完善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體制機制,從政策、法律層面建立起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為師德傳承營造良好環境。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有對教育教學的敬畏之心,認識到教師這一職業是一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職業,值得用青春與汗水去捍衛和堅守。尊師重教,樂於從教,應成為廣大教師的行為準則。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學術修養,尤其要多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國學經典中汲取營養,並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將傳統師德融入教學,內化到日常行動中,以自己的工作態度、工作方法相對照。

第三,保持對新時代、新元素的敏感性,運用多媒體、新科技手段開展教學,保持兼容幷蓄的胸襟,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外國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做到洋為中用。

第四,倡導“愛”的教育,尊重學生,愛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己,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為學生而奉獻。

今天,當我們推崇傳統師德對為學為師的影響時,還能清晰地看到古人立身之道、育人之法。繼承和發揚傳統師德,從傳統中汲取營養,與時俱進,讓教師這一職業在今天依然能夠成為學生的榜樣,成為文化傳承的精神使者。

作者單位 | 北京石油學院附屬中學

圖片來源丨網絡

专题|传统师德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