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宰相之權的狄仁傑職務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全麥麵包62856031

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狄胖胖最喜歡微服私訪。有一個情節,就是狄胖胖去幽州微服私訪時,被當地的刺史無端逮捕審問。審問時,狄胖胖發動嘴炮攻勢,說的刺史臉色發青,大聲喝道“你到底是何方刁民”,這時,就到了狄胖胖裝逼的環節了,只見狄胖胖緩緩轉過身,說道“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傑!”這一番話嚇得刺史差點從座位上摔下來。可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個非常大的官,連一州之長聽了後都渾身發抖。那麼,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到底是個什麼官呢?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平章事(宰相),不過他只當了幾個月,就被人陷害,被貶去當了彭澤縣縣令。

武則天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又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官拜鸞臺(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也就是說,狄仁傑當過兩次鳳閣鸞臺平章事。

眾所周知,唐代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負責起草決策的中書省、負責審核決策的門下省、負責推行政策的尚書省,三省的長官同為宰相,互相制約,這樣就避免了歷史上一個宰相獨斷專權的可能性。

宰相多了,自然要在一起開會討論軍國大事。開會的地點叫做“政事堂”,久而久之,宰相們索性就在那裡直接辦公了,漸漸的“政事堂”就成了事實上的中央政治局了。後來,尚書左右僕射成為虛職,列席政事堂的常設實權官員就只有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因此政事堂也稱“中書門下”。

這種情況下,皇帝表示不放心,怕這幾個人勾結在一起。皇帝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往“政事堂”會議里加人,人越多,權力就越分散,結黨營私也就越困難。於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皇帝臨時授予的加銜和兼職,也都可以參與會議了。其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地位比較高,意為與中書門下長官一樣,都是宰相。別看名義上是兼職,由於是皇帝親自安插進入的,所以在皇帝面前還更吃香一些。

武則天掌權後,作為一名曾經的文藝女青年,為顯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她將將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名為“鸞臺”,這名字改的,既文雅又對仗。於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變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電視劇中的狄仁傑和武則天)

所以,狄仁傑就是宰相,就是大唐中央政治局委員,你說如果你是幽州刺史,害不害怕?

1、北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卷115 列傳第四十

2、後晉劉昫等編《舊唐書》89 列傳第三十九


歷史研習社

武則天時期改了很多地名、官名。將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所以“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代中央管理體制“三省六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統歸於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但由於李世民曾擔任,之後便不再授予了,臣下也不敢當。副長官尚書左右僕射成為實際的首長。尚書省是具體的政令執行機構,在內廷設有中書省和門下省,負責協助皇帝決策,長官為中書令和侍中。於是這幾個職務被視為宰相,是個集體班子的概念,不再是一個人。

早期制度,尚書僕射是從二品、中書令與侍中都是三品,不要覺得低!因為唐代的官職品級與明清不一致。唐代親王才是正一品,清代伯爵就已經是超品了,之上還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爵侯爵。

因為職務編制有限,一些老幹部也不退休。皇帝要選拔些新人進入宰相團隊,本身原職務又不高,給個什麼名義呢,就想了個“同中書門下三品”。“貞觀十七年,詔以蕭瑀為太子太保,李靖為詹事,二人並同中書門下三品。” 即賦予宰相的角色。對於原職務較低的,授予“同平章事”銜。

到了高宗以後,反而進入宰相班子必須加“同平”這個頭銜,除了本身就是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僕射、中書令、侍中這種大官的。事實上此時尚書左右僕射也成了稀罕物,不輕易授予。中書令、侍中成了老幹部的榮譽頭銜,至於三公更吝嗇。宰相班子裡多是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這類。肅宗朝以後,不再用“中書門下三品”為銜。代宗以後,中書令和侍中都調整為正二品了。

狄仁傑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的本身職務是鸞臺侍郎(門下侍郎)。後來晉升納言(侍中)、再任內史(中書令),死後追贈文昌右相(尚書右僕射)。



幾葦渡

宰相,除了遼曾設過這一職務外,歷史上歷朝歷代是沒有這個職務的。

也就是說,宰相是一種制度,並非一個職務,因此歷代宰相的名稱不盡相同。

秦漢時期,稱丞相。


但從漢武帝開始,丞相即被架空,武帝成立內朝,實際由大將軍統領百官,而尚書也是此時內朝所設。

此後丞相還曾改稱大司徒,至漢末三國時期丞相不加錄尚書事則沒有實權,諸葛亮職位即是丞相錄尚書事。

於是尚書權力越來越大,除此之外中書省,內史省等開始設立。

至隋朝,正式設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皆為宰相。


中書省決策,長官為中書令。

門下省批駁,長官為侍中。

尚書省執行,長官為尚書令

至唐朝,設立政事堂,除三省長官為當然的宰相,只要進入政事堂的均為宰相。

又因李世民曾擔任尚書令,此職務不再授。

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後設於中書省。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從李世民時期開始成為正式的宰相官職。

武則天時改中書省為鳳閣,門下省為鸞臺,所以狄仁傑的宰相名稱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宋承唐制,宰相仍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元朝,重新改稱丞相。

至明朝,廢宰相,從此宰相這一制度結束,代之以皇帝的秘書處――內閣和軍機處。


心向青山

“鶯臺”與“鸞臺”

首先要指出一點,《神1》,也就是《武朝謎案》中的一個常識錯誤,武則天覆狄仁傑“同鳳閣鶯臺平章事”的官職,其中“鶯臺”這個名稱是錯誤的,應該是“鸞臺”。 至於“鳳閣”、“鸞臺”是什麼,就要從三省六部制說起了。 隋文帝創立三省六部制,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丞相的權利。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三省之間的分工是:中書省制定政策,草擬詔書;門下省審核復奏;尚書省頒佈發行。也即“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改“中書省”名為“鳳閣”,鳳閣的最高長官稱內史,為正二品官員,即宰相;改“門下省”名為“鸞臺”。(取“鸞鳳和鳴”之意,也體現了女皇的“特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為宰相。神龍元年(705年)復原名。 另外,在神3中臺詞中,“鶯臺”就改過來了,為“鸞臺”!

狄仁傑是宰相之一

宰輔就是宰相。狄仁傑是正三品的品秩;因為他是內史令(中書省長官),所以他是宰相之一! 問題的關鍵是,唐朝的宰相的評判標準並不在於品秩,而是與不同時期的行政體制、皇權/相權消長密切相關。縱觀整個唐朝,宰相沿革分為3個階段: 1.三省長官均為宰相。 武德元年(618年)到武德六年(623年),以三省之長,尚書令、中書令(2人)、侍中(2人)同為宰相。 2.只有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宰相。 時間斷限為貞觀二十三年至肅宗乾元元年(758年)。 3.自肅宗乾元以後,非中書令、侍中而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之名方為宰相。

另外,中唐以後,上述的宰相被稱為“正相”;在“正相”之外,還有“使相”與“內相”(某些翰林學士)這兩種形態的宰相。 宰相的品秩:唐朝一品職官為“三公三師”,無實權;正二品職官為尚書令,因李世民做過所以無人敢做。所以中唐以前的宰相有可能是:從二品的尚書左右僕射(尚書省實際長官)、正三品的中書令(中書省長官,曾改稱“內史令”)和侍中(門下省長官,曾改稱“納言”),或者品秩更低、但是加“同平章事”之名的宰相。

所以,狄仁傑不論是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期,還是做內史令(中書省長官) 時期,都是宰相之一!


歷史的石頭

瀉藥。

鳳閣鸞臺的前身是中書門下,扯到中書門下就有必要說一說唐朝的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的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相當於秦漢時期的宰相。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為戶)、都官(後改為刑)和工六部,與諸寺、臺分別處理各類事務。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為了控制相權,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因為尚書僕射是職事官從二品。貞觀十七年,蕭瑀、李勣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侍中、中書令朝政,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但是由於沒有宰相崇高的體制,所以便於控制。漸漸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這些宰相職務已經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而真正的宰相卻成為一種臨時性質的職務,這符合從漢代開始的相權不斷下降的規律。

唐代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新唐書》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唐太宗貞觀八年,右僕射李靖因病辭去宰相職務,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於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者為宰相。長興四年為避諱(慕容延釗父名章),曾改是正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始於此。高宗以後,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否則即使擔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師頭銜的除外)。預

三省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自武德年間開始,中書、門下集議於政事堂,政事堂設於門下省。(《通典》:“舊制,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間,“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由此,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印,且於其後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從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為宰相的辦事機構。

尚書省在唐代一度改稱文昌臺、都臺、中臺,旋復舊稱。

中書省在唐代一度改稱西臺、鳳閣、紫微省,旋復舊稱。

門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稱東臺、鸞臺、黃門省等,旋復舊稱。

縱觀中國歷史丞相的地位一直在下降,從秦漢時期的君臣共治天下,丞相的權利一度大於皇帝(秦漢的丞相可以駁回皇帝的命令)在到隋唐時期把丞相由一個人拆分為一群人(在隋唐中書門下的都可以叫丞相)甚至於到了唐玄宗時期把丞相變為臨時工(同中書門下三品,意思是你本來是科級幹部,給你加這個銜級就是國務委員了,有權利討論國家大事了,但你還是拿科級的工資等那天皇帝不高興了把你這個銜去了你就那來的回那去)在到清朝的跪而聽指(清朝的最高權利機關軍機處是臨時機構,不入國家編制)

而題主所問的狄仁傑是因為有鳳閣鸞臺這個銜才能叫宰相(當時的正牌宰相是張諫之),當然狄仁傑也只是臨時的,至於狄仁傑能進內閣也是因為有這個銜,到了晚唐皇帝基本上不在設正牌宰相,晚唐的宰相全部是加這種銜的臨時工。

同中書門下三品,同門下平章事……


心如歸燕死攔不足


佐羅160434105

在狄仁傑的官職介紹中,有一個職務反覆被提及,那就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是什麼樣的職務呢?名字都這麼長。說到底,其實這是唐朝的宰相之職。要了解為什麼唐朝的宰相又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得對唐朝的宰相制度及名號做一番梳理。

唐朝初期,以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長官為宰相之任。尚書省又有文昌臺、中臺等名稱,中書省有右臺、鳳閣、紫薇等名稱,門下有左臺、鸞臺、黃門之稱。

唐朝以三省長官分解宰相的權力,也導致了唐朝宰相名號的混亂。因為自隋朝以來,除了三省長官為宰相之任,還派遣其他官員參議朝政,為宰相。例如隋文帝末年,兵部尚書柳述以帝婿之寵“參掌機務”,這是最早的以其他官職的身份參政的例子。唐太宗時期,更是經常授予其他高級官員以種種名義,參決朝政。

這些參決朝政的官員被授予的名號有參掌機務、參知機務、知政事、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章國典參議得失等。總之,隨事立名,沒有固定的制度。高宗以後,各種名號逐步廢棄,只有“同中書門下三品”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漸漸的成為常制。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顯然也是以上諸多名號之一。加授此封號,就有了宰相之名,可以參決朝政。唐朝之所以如此廣泛的封賜其他官員以宰相名號,意在提高中級官員的職權,以分化宰相大臣的議政權。從而演變成委員會式的多相制。“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是這一主政思想下的產物。


與書居

不請自來!

我國古代對宰輔在不同朝代稱呼不一樣。兩漢稱丞相,隋唐稱宰相。雖然有一定區別,但是職務內容相似!

唐朝的宰輔是正三品級別,原因是正一品二品基本是勳略貴胄或者是開國功勳元老後代,都是一些虛職,自太宗皇帝李世民曾任秦王后,三品之上官員幾無實權!所以,唐代的正三品,屬於為官者的極品!

武則天改唐為周,但是基本承襲唐制,因而武周時期的官員級別,同李唐時期!

至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這個職務名稱真正用於晚唐及之後,中唐以前,沒有這個職務稱呼!並且,出現同平章事的唐史基本上都是出於北宋歐陽修等人編纂的《新唐書》!因而錢雁秋(神探狄仁傑系列的導演、編劇)在編劇和導演時,採用了《新唐書》的記載!

武則天改中書省為“鳳閣”,改門下省為“鸞臺”,改六部為“天官、地官、秋官”等!因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稱之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用現在的官職來說,狄仁傑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行宰輔職權,等同於國務院總理兼中央軍委委員,因為古代軍務這屬於政務,除非皇帝明確分開……

其實,從電視機角度說,整個狄仁傑系列中,狄仁傑最牛逼的職務不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而是欽差,加某某道黜置使,所到之處代天巡狩,行便宜職權。不必再行請奏!


志軍翔宇

簡單地說,唐代制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頭銜的就是宰相。加其它頭銜如參掌朝事、參知政事等也有,但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個頭銜最常見。

武則天時代將中書省改名為鳳閣省,門下省改為鸞臺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狄仁傑有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頭銜,表明這個時期他就是朝廷的宰相之一。

唐朝實行群相制,同一時期有多個宰相。宰相的權力來自於可以參加宰相會議這個日常決策會議參與重大決策。以現在制度類比的話,唐代宰相類似於現在意義的常委,常委的權力來自於能參加常委會參與重大決策。

宰相也有自己另外的本職,類似於現代的常委也有自己的政府職位一樣,如常委兼任副總理。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第一次擔任宰相,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地官侍郎(戶部侍郎)即是他的本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頭銜則表明有宰相身份。

神功元年(697年)第二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門下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進拜納言(侍中)。這次拜相,狄仁傑的本職先是鸞臺侍郎(門下侍郎),接著是納言(侍中)。納言是鸞臺省最高長官。

武則天時代有個特別的愛好是更改官名,武則天退位後,原來被武則天更改的官名都改回原來的官名。武則天時代的這套官員名稱用的時間很短,給後世人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想弄清武則天時代的制度更增加了一層障礙。

文中括號內的官名為唐代其它時代常用官名。


仁勇校尉

狄仁傑當過“內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唐朝的宰相的官名多得很,最初是尚書省之尚書令,中書省之中書令,門下省之侍中這三省長官為宰相,貞觀後,因為唐太宗做過尚書令,所以為了避諱,尚書省的實際長官為尚書左右僕射,和中書門下同為宰相。

貞觀時還有參議朝政,參預朝政,參議得失,參知政事等等不同的名號,實際上都是宰相;貞觀八年,宰相李靖因病請辭,唐太宗賜他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在唐朝宰相制度中出現,這是第一次。後來還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中書令和侍中都是三品官,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可以行使宰相的權力了。唐高宗之後,凡是宰相都必須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除了三師三公和中書令,其餘人品級再高沒加同品或平章都不是宰相。同品和平章便成了唐朝宰相的標配,同品後來取消了,但平章一直都保留下來了的。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官銜也因為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名稱改變而有一些變化,高宗龍朔二年,改中書省為東臺,門下省為西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變成了同東西臺平章事,或者同東西臺三品;咸亨元年又恢復到中書門下的設置;武則天光宅元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為內史,門下省為鸞臺,侍中為納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變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是問題中狄仁傑的宰相官銜;神龍元年又恢復成中書門下的設置,唐玄宗開元元年,改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變成了同紫微黃門平章事,開元五年又恢復但中書門下的設置,之後一直到唐朝滅亡,都一直使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銜加給宰相,並且在宋朝,再大的官都要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