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與文學彼此的影響(下)

* 接今天的頭條文章《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與文學彼此的影響(上)》

上面提的都是說明音樂與文學是平行發展的。

但音樂受到文學的直接影響,受到文學的啟發,乃至推動進行創作,進行改革,發生了音樂內部的變化和產生新的表達方法,在音樂發展的歷史上還沒有象19世紀那樣明顯,直接,普遍。

以至這種影響受到象漢斯立克這樣雄辯和博學的音樂理論家的批駁和反對,受到象勃拉姆斯這樣堅持以古典樂派的傳統創作出技巧高超,結構精美,情感真切誠懇的絕對音樂的榜樣,樹立了典範,也不能阻擋受文學影響的浪漫主義音樂的前進的腳步。

這表現在:

舒伯特為這個故事譜了曲,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個故事。曲子裡有風聲、馬蹄聲、魔王引誘的聲音、孩子求救的聲音、父親安慰的聲音等。音樂伴奏起了畫畫的作用,是氛圍的畫畫。

舒伯特還為《聽聽雲雀》譜了曲,《聽聽雲雀》是莎士比亞的喜劇《辛伯林》中的一首詩,描寫早晨清新的空氣,雲雀振翅直上藍天,舒伯特用鋼琴來表現雲雀撲打翅膀的節奏;《鱒魚》本是一首詩,寫魚在水中游,岸上有人想抓它,就故意把水弄混,舒伯特用音樂來表現,就好像能聽到魚在水中活潑遊動的聲音。

舒伯特一生寫了600多首藝術歌曲,為大詩人譜曲,其中莎士比亞有2首,歌德有67首,席勒有41首,海涅有6首。

但是音樂描繪作用發展到後來,開始向皮相的音響暗示和音響模彷方向走,出現自然主義傾向(裡查特·施特勞斯),但舒曼的鋼琴作品“狂歡節”,李斯特用音樂記旅遊日記,用文學作品為主題使音樂來描繪事件,音樂是創造了意境和氣氛的。

迪卡(寫《黃河大合唱》的洗星海留學法國時曾就學於他門下)的《小巫師》(歌德的諷刺詩《Der Zauberlehrling》),內容是小巫師看到師父會各種各樣的法術,其中有一樣是念咒讓掃把幫助自己做事,小巫師偷偷記下咒語,有一天趁師父不在家唸咒語讓掃把替自己挑水。沒想到小掃把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越變越多,不停地挑水,一會小巫師就泡在水中,快要淹死了,但是掃把還是沒有停下來挑水。幸好這時候師父趕回來了,才救了小巫師。這個故事諷刺小巫師只會讓事情開始,沒學會讓事情停下來。迪卡的音樂不僅描繪了圖畫和情節,而且創造了滑稽可笑和諷刺的氣氛和意味。

浪漫主義音樂配合那時文學中的手法“浪漫主義嘲諷”,也在音樂中用音樂語言來表示。

什麼“浪漫主義嘲諷”?

這種手法舒曼就在選用用海涅的詩譜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中配合用音樂來表達。浪漫主義音樂讓聲音起到描繪情境的作用,有人反對這一點,認為這樣做太膚淺。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要看是音樂畫哪一種畫,是皮相式的自然主義的模仿,還是使人感受到某種氣氛地畫畫。應該說,音樂是擔負不了造型藝術能創造事物的具象的任務的。但音樂能創造氣氛,引起情感,情緒。

用音樂來描寫風景,門德爾宋的序曲《赫布利登》,R.施特勞斯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不過應該指出門德爾松的這個序曲充滿了詩意,而施特勞斯用音樂的描述阿爾卑斯山趨於自然主義的模仿,讓人有淺薄之感。

2)受到詩歌的啟發作曲,如肖邦的《敘事曲》,《降A大調波洛內茲舞曲》受到波蘭詩人密茲開維契的詩歌和波蘭民間傳說的啟發,李斯特的交響詩幾乎毫無例外的是詩人作家的詩歌和文學作品的音樂版本,拉馬丁,雨果,歌德,的文學詩歌文本都是交響詩音樂的靈感來源,柏遼茲的作品《哈羅德在意大利》出自拜侖,《浮士德的沉淪》出自歌德,根據詩的靈感來寫愛國主義情緒。

3)大量地為著名詩人的詩篇譜曲,音樂努力挖掘字面後的意思,並且在音樂中套用文學手法,使音樂成為詩歌外的另一首詩(遭到歌德的反對)。舒伯特40多歌德詩譜曲,20多篇海涅詩譜曲,其餘彌勒的《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舒曼《詩人之戀》(海涅)《婦女的愛和一生》(沙彌索)600多首大部為有名詩人的詩,沃爾夫的歌曲集(墨裡克,歌德,埃欣道爾夫),其他如門德爾松,勃拉姆斯都有大量的藝術歌曲。

4)大量地用戲劇名著文學名著來改編成歌劇。瓦格納的《飄泊荷蘭人》,《特里斯坦和伊索爾達》,《尼勃龍根指環》威爾地的《茶花女》,《路易斯·彌勒》,《麥克白斯》《李爾王》《法爾斯塔夫》,《唐卡洛斯》比才的《卡門》R.施特勞斯:《莎樂美》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浪漫主義時代與古典樂派不同,音樂與文學的關係很緊密,幾乎每個音樂家都很嚮往詩歌,很多音樂家也都非常喜歡閱讀文學作品。

舒曼青年時代在他父親開辦的書店裡當店員,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許多音樂家和作家是密切的朋友,例如肖邦與密支凱維契,他甚至和法國的女小說家喬治·桑結了婚;又如格里格是易卜生的好朋友,意大利作家曼佐尼去世後威爾第為他寫了《安魂曲》,蕭伯納是瓦格納的崇拜者。那時巴黎和別的大城市都盛行文藝沙龍,詩人、音樂家、畫家經常在沙龍聚會。

我提出這些現象,即十九世紀音樂與文學的關係非常密切,是什麼原因?

可能與當時的時局和風氣有關,搞文學藝術的人都是一班對現實生活、對政治敏感的知識分子,19世紀是革命運動迭起的世紀,因此在革命浪潮中音樂家和文學家走到一起去了。音樂家與文學家結合的時候,看來文學起的是主導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在我們認真研究。

至於音樂對文學的影響:墨裡克(《莫扎特在去布拉格的路上》有意用奏鳴曲式,和莫扎特的羅珂珂音樂效果),托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表徵(我國誤譯“主導”)動機)等等。

說實在話,我自己認為這些東西還停留在不成熟的階段,因為我這學期在上音樂課,過去也學過文學,就把她們聯繫起來,但只是看到了現象,還沒有做系統和深入的研究。我今天的報告是拋磚引玉,把這些不成熟的看法拋出來,希望引起注意,有人能做這方面的研究,如此而已。謝謝大家!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彼此的影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