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挽救了大半個北中國

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我國GDP總量首登80萬億元門檻,同時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成為近7來我國經濟增長的首次提速。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17年國民經濟穩中向好、好於預期,經濟活力、動力和潛力不斷釋放,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

專家表示,中國政府“主動作為”是2017年GDP實現超預期增長的主要因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功不可沒展望2018年,多位專家表示中國經濟將繼續在合理區間運行,邁入持續、穩定增長的新時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挽救了大半個北中國

為什麼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經濟增長功不可沒?

背景要從2015年說起,那一年,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少有的一次階段性觸底。在歷經2008年四萬億經濟刺激之後,眾多殭屍企業和產業低端的中小企業非但沒有被及時的淘汰升級,反而佔用大量國家資源稟素,效益利潤低下。加之外部環境惡化,美國日本貿易保護政策抬頭,反全球化潮流在各國蔓延,以及歐債危機都嚴重拖累我國經濟增長。那一年,國企和地方政府負債不斷攀升,中小企業效益下降,瀕臨倒閉,整個國家進入到“L型”經濟增長,國外媒體一時大唱中國經濟崩潰論。

然而,經濟衰退的表現在我國卻並不平衡。南方沿海地區以發達的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為主導,有效抵抗了內外部不利環境的衝擊,加之率先完成產業升級,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穩步發展。中西部人口大省依靠青壯年人口紅利,大力承接產業轉移,以重慶、湖南為代表的中西部甚至在全國經濟增長中名列前茅。相反,以國有企業和能源重工業為主導的北方經濟大省卻最先啞火,昔日共和國長子東北三省在振興東北十週年之際經濟反而大幅下滑,瀋陽、大連等明星城市受累於國企經濟佔比過高,重工業轉型升級緩慢,GDP一度竟然負增長;山西、內蒙等北方能源大省集體失速,在煤炭、鋼鐵等大宗商品價格一蹶不振的情況下,以能源為主導產業的省份只能受制於外部市場經濟週期。

而就在經濟轉型迫在眉睫時刻,國家及時出臺政策,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拉開序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挽救了大半個北中國

三年來,國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不斷推進改革穩步向前,主要經濟指標在歷經多年下滑後開始出現明顯反彈,全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超過預期目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速是2012年以來最高的一年,經濟進入新的增長週期。

而供給側改革最為突出的功效在於,化解過剩落後產能,推動大宗商品價格回升,推動國有企業轉型發展。

2017年,鋼鐵、煤炭去產能改善了供給質量,提高了產品價格,企業效益大幅回升。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比上年增長1.8倍,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長2.9倍。同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5%,比上年降低0.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0.4%,比上年降低0.9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挽救了大半個北中國

受益於供給側改革,中國北方地區的經濟增長普遍開始回暖。

東北三省、內蒙古、天津和甘肅這些過去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地區而言,經過近幾年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不少省份已出現明顯回暖的態勢。

2017年,遼寧實現GDP23942億元,比上年增長4.2%。相較2016年的負增長,遼寧經濟有很大的改觀;黑龍江2017年GDP總量首次突破16000億元大關,實現16199.9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幅提高0.3個百分點,為近四年來最高。

煤炭大省山西2017年全省實現GDP14973.5億元,GDP增量超過去五年增量總和;年度經濟增長7%,自2014年以來首次步入合理區間。

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性的推動了中國北方經濟重回穩定發展,為落後產能化解和新型產業升級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