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為何被稱為明朝第一思想犯?

victor173614229

李贄的出現,不是突兀的,是當時的一種思潮的反映。

萬曆以後,是明王朝社會動盪與醞釀變革的時代,兵變、士變、儒變、民變、妖變、佃變、奴變到處爆發此起彼伏(傅衣凌《周玄暐〈涇林續記〉事件輯錄》)。文人學者中出現一股蔑視權威、懷疑傳統的思想潮流,湧現了一批敢想敢說、與眾不同的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贄。

李贄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福建泉州人,舉人出身。他做過幾任小官,後為雲南姚安知府,任滿告別官場,攜眷流寓湖廣黃安,寄居契友耿定理家,著書論學。

李贄的思想舉例

李贄自稱“自幼倔強難化,不信道(指道學),不信仙釋”,事實上深受王學影響,對佛家、道家乃至西方某些哲學觀點也有所沾濡,而與程朱理學及諸多傳統意識和世俗觀念格格不入,所著《焚書》、《藏書》等有許多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言論。

道學家提倡“存天理,去人慾”,他卻說:“穿衣吃飯即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焚書.答鄧石陽》)。

世俗重男輕女,說女人見識短,他卻認為:“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焚書.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

他還肯定卓文君的“私奔”行為,說喪夫者與其守寡,“不如早自抉擇,忍小恥而就大計”(《藏書.司馬相如傳》)

李贄故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門萬壽路

世俗崇拜孔子,尊為“聖人”,他卻宣稱:“堯舜與途人一,聖人與凡人一……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於孔子而後足也。若必待取足於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焚書·答耿中丞》);“前三代吾無論矣,後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餘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藏書·世紀列傳總目》)。

他用自已的眼光審量歷史,覺得“讀史時真如與百千萬人作對”(《續焚書·與焦弱侯》)

他還熱心評點被衛道之士罵為“誨盜”的《水滸傳》,給予很高的評價。

李贄墓,位於北京市通州西海子公園內

凡此種種,以至於清初名如顧炎武興嘆:“自古以來小人之無忌憚而敢於叛聖人者,莫甚於李贄。然雖奉嚴旨,而其書之行於人間自若也。”


古道犀風

李贄毫無疑問是古代一位很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當時十分先進,卻不被認可,有違道義,被認定為思想犯。

他的思想,在現代人來看無疑是非常進步的,他的哲學思想與當時正統的思想不一樣,偏向於主觀的唯心主義,強調真心,認為世間萬事都存在於真心之中,這與王陽明的“心學”是一脈相承的。

他的主張具有很強的批判性,與傳統是作對的。他的思想在當時被認定是離經叛道,也是他最終被捕入獄的原因。

看看他批判的對象:

儒家思想:他貶低甚至否定孔孟的聖人地位,認為聖人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目標,沒必要崇拜

封建禮教:他嚴厲批判當時封建禮教對人的禁錮,對婦女的社會地位鳴不平。甚至他強烈批駁過那些維護封建禮教的人,認為他們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封建統治:他曾經在書中描述過很多歷史人物,揭露了封建統治的殘暴與朝廷的腐敗,對當時朝廷也很不滿

重農抑商:古代,士農工商,商人是排在最低端的,地位也是很低的。他主張功利主義,強調了商業對於社會的重要性。但這個主張卻遭到很多文人的強烈反對。

他被稱為是思想犯,是古代封建社會與近現代的衝突。傳統思想禁錮住了社會的進步,以至於這種思想在明清兩朝都深受其害,文化思想、社會形態都毫無進步可言,而與此同時的歐洲,經歷了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已經開始轟轟烈烈進行著工業革命,毫無疑問,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工業革命是決定性的因素。這就導致了近代落後西方列強那麼多,以至於,甲午戰爭之時,朝廷上很多道貌岸然的書生不顧北洋水師的裝備,而用傳統思想去言之鑿鑿的主張開戰以及必勝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