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心理本質是什麼?

sbwsw

所謂的拖延,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即使知道拖延可能給自己帶來不良的後果,但是仍然會主觀地,有意識地延遲或是迴避應該在固定時間段裡完成的任務或是行為。從調查數據顯示,拖延是一種十分普遍現象。但是拖延往往會給我們帶去不良影響,嚴重的拖延還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去消極影響。比如,在拖延之後出現的嚴重自責情緒、焦慮情緒、抑鬱情緒等等。

那麼,排除掉外界環境因素造成的拖延,比如,需要完成的任務難度巨大,獎懲不明確或是不及時,外界娛樂項目誘惑十足等等。我們來看看,一個個體拖延行為背後的心理本質是什麼?

從較為廣義的層面來講的話,可以說是,我們人之本性——在面臨辛苦與安逸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幾乎所有人都會傾向於選擇安逸的選項。如此長久以往,變成了一種習慣,無異於我們常說的“懶惰”。

從具體的層面來說,可以認為:拖延是由一種或是數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徵造成的,個體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都可能拖延。

①迴避失敗的動機高於追求成功的動機。因為害怕任務失敗,所以遲遲不行動,通過拖延來逃避可能出現的失敗;

②自我效能感低或是自信心不足。對自我的工作能力有所質疑,沒有足夠的自信,讓自己去勇於挑戰;或是曾經在工作中遭遇過比較重大的挫折,於是產生逃避心理,推遲完成任務。開始拖延。

③心理焦慮,無法定心去進行任務。據調查研究顯示,拖延可以降低個體的焦慮情緒,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遲,個體的焦慮情緒會更加嚴重。諸多拖延者一開始正是為了短暫地逃離焦慮,才會對行為進行拖延。

④衝動心理。即個體在做決定的時候,受著衝動心理的影響,沒有足夠的思考空間與時間,使得注意範圍縮小,就好比如我們常說的“衝動消費”,在衝動買了一件衣服之後,發現其實壓根就不需要這件衣服,之後只能在衣櫃裡放著。那麼,任務決定也是,當個體是衝動下的決定,接受任務,沒有考慮長期的責任,在準備進行的時候,就會發現內心痛苦不堪,而拖延又可能暫時緩解自己的這種負面情緒,於是選擇了拖延。


總而言之,拖延許多時候都是受著自己的心理影響,許多時候會給我們帶來不良的影響,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去改掉這種拖延習慣。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鄭燕雲】原創,轉載請聯繫。
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拖延是許多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拖延表面上是一個時間管理問題,實際它是一個關於人的自尊問題,涉及個人與其自身和諧相處的複雜心理,它本質上是個心理問題。想要改變拖延,首先要了解它。

人都是自戀的,大都喜歡高估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到,而拖延正好滿足了這一部分,即沒有做到只是自己沒有去做而已,是時間、努力不足而非我能力有限。拖延者為了避免責任,將那些今天該做完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導致拖延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懶惰或缺乏熱情;二是恐懼失敗;三是即刻滿足的需求。

拖延行為發生在不同的領域,大致分為六類:家務類(洗碗、洗衣、處理垃圾、購買日常用品等);工作類(準時上班、撰寫總結、學習新技術等);學業類(上課、寫論文、閱讀書目等);個人呵護類(健身、戒菸酒、刷牙、敷面膜、理髮、培養興趣、外出度假等);社交類(與朋友保持聯絡、請人到家中聚會、拜訪親友、請求幫助、結束令人不滿意的關係等);財務類(信用卡還款、制定預算、支付租金、上交罰款等)。不論生、工作還是人際交往,拖延最多發的領域可能是你大多數麻煩的根源。拖延的後果,如,金錢損失、工作不佳、成績下滑、錯失機遇、人際矛盾、信譽下降、婚姻離散、過度用藥等。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拖延時,內心有一個聲音:“我明明知道現在不應該做這個”。明明知道不應該,卻管不住自己,以此來看克服拖延確實不易。不容易,不代表沒有方法。設定一個可操作的目標很重要:1、減少工作量。2、細分目標。將大目標進行拆分。3、增加做事的動力。也就是說,將這件事與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建立聯繫,這樣,發自內心的熱愛會成為一種動力。4、定時跟進以及回顧。比如一週後進行小結。

最後,勇於自律,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就會認為自己的時間也是有價值的。試著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樂,避免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學會推遲滿足感,避免貪圖一時的快樂。有句話說的非常好:“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齊婷


暖心理

我們身邊許多人,甚至是我們自己都在或多或少的受到拖延症的影響,我們希望走出拖延的困擾,卻在與拖延症戰鬥的過程中屢戰屢敗

  1. 討厭的拖延症明明知道遲到不好,可還是磨磨蹭蹭過了約會時間,弄得對方很是惱火;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要完成,可一會兒看看八卦,一會兒上上校內,時間所剩無幾才火上房一樣的趕工;課題任務又多又重,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完成,乾脆先打打網遊放鬆一下,狀態好了在幹,遊戲結束卻也沒精力完成工作,只好等著導師罵……以上種種都是拖延症的表現。如果你長期覺得拖延不僅影響到你的工作學習,而且讓你產生負罪感、無法勝任、緊張憂鬱,甚至是自我厭惡八成你就患上了拖延症。

  2. 拖延症的生理學根源雖說拖延症隸屬心理疾病範疇,但諸多研究表明它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學基礎。大腦中負責執行功能,比如計劃、衝動的控制和注意力的腦區位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當這部分區域功能受損或不活躍的時候,大腦排除雜擾事物的能力就會降低,注意力也會嚴重受到影響。

  3. 拖延症分型並不是所有的拖延症都是壞事兒,一旦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學習就比較棘手了。想要徹底根除拖延症,首先要找到自己拖延的原因,弗拉里博士將其分成了三大類,如果你是拖延者快來看看自己屬於哪一型吧!•鼓勵型(尋找刺激型):有些人把事情拖到最後時刻會感到異常興奮,只有在這個時候他們才異常激動的有足夠的動力去完成某件事,甚至完成的很出色,他們還會為這種冒險帶來的的刺激沾沾自喜。•逃避型:有些人會迴避失敗的恐懼,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成,或者是對被控制的反抗。一方面他們想逃避內心的煩惱和恐懼,同時他們也希望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注或者幫助。•決心型:有一部分拖延症患者是完美主義,一方面他們不夠自信,希望擁有更多時間能夠更好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他們也感覺自己下不了決心,不下決心就可以迴避應對事情。

  4. 拖延症的深層原因1完美主義。總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不夠好,需要調整和休息才能完成,所以總是在“調整”過程中,耗費了更多的精力。2抵制與敵意。總是在上司的重壓下工作,暫時的拖延反而能獲得自由;老闆的要求荒謬之極,卻又不能直接反抗,拖延是他們對入侵者say no的方式。3自我貶低。我的能力有限完成不了工作,別人都不會做我根本不可能完成?種種對自己能力的低估最終會對事情本身產生厭惡,久而久之就更不可能完成。

  5. 我們該怎麼辦?拖延症正在影響著自己和身邊的人,網上成立的“戰拖會”一呼百應,面對討厭的拖延症,我們不僅要正確認識自己,更要在心理層面慢慢糾正、鼓勵自己,適當的時候學會尋求幫助,才能逐漸擺脫拖延症的困擾。1做時間的主人。學著定計劃。把一天、一週要完成的任務寫在計劃表上,按照計劃表嚴格執行,每完成一件可以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每次做事的時候,專注做一件,別想起其他事兒就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學著利用零碎的時間。不是擁有一整塊時間才可以用來工作,零碎的時間整理起來也有很多,利用這些時間完成任務中的一部分,會更有成就感。2學會拒絕。最先要拒絕的就是網絡。不停的刷微博、看郵件、更新校內不知不覺1個小時就過去了。拔掉網線、關掉QQ,學著專時專用,完成任務之後在給自己個獎勵,去網上隨便逛逛全當放鬆一下。學會拒絕別人。當別人請求你做某件事時,你不能拒絕恰好又不想做自己的事兒,就變得非常麻煩。想想結果:你既完不成自己的工作,又可能背上輕易許諾的罪名,得不償失啊!3學會接受很大一部分拖延症患者不願意接受比人多幫助,習慣把困難藏在心底,直到最後時刻才發出求救信號。其實每個人的優勢和擁有的資源不同,也許在你最困難的時候需要心理上的鼓勵或者實質上的幫助,而這些對別人來說也許只是舉手之勞。接受鼓勵與肯定。在完成一個任務之後,為自己安排一次度假、按摩、約會、泡吧,你會感覺到完成工作之後的安心和滿足遠遠勝過拖延為你帶來的短暫的心理安慰。


傳媒小蜀黍

拖延的本質應該是惰性和習慣。

一個人之所以拖延是因為懶惰。過於的懶惰造成了,今日的事情拖到明天,明天的事情又拖到明天,就是懶得去處理,最後是越堆越多,自己一看就煩,乾脆論堆了,不弄了。懶惰,是一個人幸福最大的殺手。

拖延的原因就是習慣。從小養成的習慣很難去改正,自己也意識不到這個缺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習慣的修正需要時間,好的習慣養成比較難,壞的習慣養成卻是很快!


心態決定一切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拖延的利弊吧。

最常發生的拖延可能就是有個任務一直拖著,直到不得不的時候才開始行動,比如準備考試複習,完成工作上的任務等等,總是到最後一刻加班晚睡超強度地完成目標。這裡似乎體現了自己的智商和能力的優秀,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完成(別人一個月,我一週),而且最後成績考得好或者工作完成出色,是一種其他事情無法體現的刺激感和優越感。?xml:namespace>

有些事情或任務一直拖著,是不喜歡不想做的有沒有?拖一拖,其中的一半可能就符合了時間能治癒一切傷痛

的定律,發現問題自行化解了,比如對方夫妻吵架讓自己站隊、想聽自己的建議,後來兩人和好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這裡的拖延無形中詮釋了順其自然的智慧策略。

另外有些情況不是那麼緊急或重要,拖延就顯得不那麼明顯。比如自己想著學一門一直喜歡的手藝,或寫一本小說等等,然而真正去行動的時候,會告訴自己還沒到火候最近很忙

等藉口,遲遲不開工實行。這個時候反應了兩個心理:1.全能感--我們是永生而不死的,總有一天可以開始去做,殊不知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2.完美主義--害怕做得不夠好而導致別人的批評,因此一直拖著不去實施。

夫妻之間遇到的拖延就是需要老公出來發表意見的婆媳問題吧。老公很難開口幫任何一方去說話,於是一直拖著,希望有一天這個問題不再如影隨形跟著自己,讓自己左右都難做。這裡其實是老公

想回避棘手問題的方式,處理不了的先拖著,然而這個方式
並不解決問題,所以接下去會導致溝通不暢感情出現裂痕。

最後想聊一個青少年身上常見的拖延症,即父母的要求全明白,偏偏不做懶得做不想做不願做。每每被問及,回答是一成不變的“知道啦”,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個行為背後是一種無聲的獨立宣言,一種對操控的憤怒和反抗,是對自由的吶喊。身為父母是繼續勸服還是妥協,或是協商,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

以上是拖延症中的幾情種況,拖延沒有絕對的好或壞,若是看到了拖延背後的原因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想不想去做那些喜歡的或討厭的或困難的事情,讓自己遊刃有餘地行走在為和不為之間而不茫然。


八戒來答

拖延是對所做的事有一定的壓力、抵制,甚至有些難度,或者僅僅為情緒不好時,不能控制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拖延才會表現出來。而拖延者又習慣於用做其他的有樂趣的事或能馬上得到及時獎勵的事,去替代本應該做的事。

其心理本質就是,你不能控制自己。尤其在干擾、誘惑或者情緒下面


拖延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惡習。根據調查,95%的人承認有時會拖延,另外的5%也許就是時間管理做的比較好,或者自律的人群。

拖延的根本原因,是對所做的事有一定的壓力、抵制,甚至有些難度,或者僅僅為情緒不好時,不能控制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拖延才會表現出來。而拖延者又習慣於用做其他的有樂趣的事或能馬上得到及時獎勵的事,去替代本應該做的事。


想一下這個情形,我今天要背20個單詞,拿起了單詞書,手機響了,先看一下手機,結果手機玩了半個小時。剛背了5個單詞,碰到一個比較長的單詞,心裡想休息一下吧,已經背了3個了,翻翻旁邊的一本小說吧.

拖延一般在三種情形下發生

1 被幹擾,打斷 不管是被手機郵件或者是其他的人

2被更有樂趣的事吸引 人本來就是更容易享受及時的樂趣,況且相對你本來要做的事,肯定看會電視,玩會遊戲,刷個朋友圈這樣的事更能讓你得到馬上的快樂。

3在不開心,煩惱情緒不佳的時候。我都這麼難過了,誰還願去做這樣的事。這就是為什麼失戀的人,會表現出頹廢的樣子,什麼也不想做。

針對這些,一招制敵。要麼做,要麼什麼都不做

如果不想做該做的任務,那不能遊戲,不能看手機,看電視,看其他的書,不能想其他事情,什麼都不能做,只能傻坐在辦公桌或者書桌前。

背後的原理是:相對任務來講,無聊最可怕,人最怕的是什麼不能做,不能忍受無聊。這樣會很容易把自己引回正道。

知道什麼情況下,為什麼會拖延,當然要給出解決的方法了:

要麼做,要麼什麼都不做。

這句話是我覺得是對付拖延症的殺手鐧。


與時間同行老張

什麼是拖延症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這個詞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常常是一些深層問題的表現。

為什麼會產生拖延

1、被外界因素干擾

我們身處在一個容易製造慾望的時代,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網絡通訊的發達、信息的爆炸式傳播,使我們能夠接觸到的越來越多。以前要寫信和家人聯繫、走去大禮堂看電影、找座式電話回CALL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我們點開手機,鋪天蓋地的各種資訊撲面而來,而智能手機的技術迭代,已經幾乎可以替人辦任何事了。隨之而來的,也是對人們注意力的強幹擾。

2、對壓力的逃避

壓力是個很奇妙的東西。當人們產生壓力的時候,大腦往往會選擇無視,並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環境上,選擇那些相對容易的事情,例如看電影、刷微博等等。但是當壓力達到一定值的時候,反倒能夠促使人們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當壓力再大一些的時候,有的人會咬牙頂住,而大部分人會直接崩盤。

3、對失敗的恐懼

有時候,人們不想做某件事,在完成過程中拖延,其實是對無法圓滿完成任務的恐懼心理在作怪。人們容易陷入一種閉塞思維,下意識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不相信自己的觀點和決策,同時又接受不來失敗的可能,於是就無視房間裡的粉紅色大象,逃避癥結,乾脆不去做,就不用面對事情的結果。

那麼,拖延症的你,還有救嗎?

還是可以挽救的。

如何戰勝拖延症

1、強化目標機制

進一步明確你的目標,完成一件事要達到的目的,取得的效果。用達到目標後的效果(社會效益、經濟收益、個人成就感等)來激勵自身,提高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內因決定外因,當你對達到目標後產生的效果有足夠的渴望時,內心的力量會督促你遠離拖延。短而言之,就是“下決心”,決心做好一件事,才能有開始的動力。

2、養成良好習慣

有一個21天理論,當一件事連續做21天后,人們就會習慣這件事,就不會對做這件事產生第1天時的抗拒心理。同樣,在工作、生活中,把緊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做完一件事再進行下一項,無論過程中有什麼吸引你的其他事情,也要保持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手上正在做的事,要連續穩定的完成你要做的,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也就不容易被外界干擾。

3、巧用效率工具

3-1番茄鍾工作法

番茄鍾,是把任務分成若干個30分鐘來完成,集中精力工作25分鐘後休息5分鐘,如此視作種一個"番茄"。哪怕工作沒有完成,也要定時休息,然後再進入下一個番茄時間。收穫4個"番茄"後,能休息15至30分鐘。

番茄鍾能夠有效的克服對龐大任務的恐懼和抗拒,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能幫助人更好地集中精力、擺脫過去失敗的陰影和對"萬一任務完不成"的焦慮。

3-2 土豆工作法

土豆,就是“TO DO”,即做好“to do list”。把你要做的事情分解成若干小項,按照優先順序,列在清單上,完成一項就劃掉一個,這個辦法會讓人產生成就感,促使有信心去完成整個項目。

3-3 除此之外,還有系統的GTD方法、甘特圖項目管理法、吃青蛙工作法等等,也有很多的APP可以下載使用,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去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

4、做好大小覆盤

覆盤是圍棋中的一種學習方法,指的是在寫完一盤棋之後,要重新擺一遍,看看哪裡下得好,哪裡下得不好,對下得好和不好的,都要進行分析和推演。

同樣,覆盤理論可以運用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個人計劃和項目推進上,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可以以時間為刻度進行周覆盤、月覆盤、季度覆盤、年度覆盤等;可以以進展為刻度進行項目籌備覆盤、前期覆盤、後期覆盤、項目完成後的總覆盤等。

覆盤意義在於把成功的經驗轉化為能力,把失敗的經驗轉化為閱歷,讓你未來的路更平坦,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掉進同樣的坑。覆盤也有助於把握時間節點,根據整體的時間要求,及時調整計劃,把握進展節奏。

5、提高“逆商”管理

“逆商”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在面對眼前的困難時,不要一味的自我否定、自我懷疑、自我貶低,要提高面對挫折時能夠正視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焦慮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去完成讓你焦慮的事情,問題擺在那裡,只有把他解決掉,問題才能化解和消失。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情緒中,並不能解決問題。要主動自我鼓勵,自我促進,給自己打雞血,萬不可妄自菲薄,一蹶不振。

自律讓人自由,懶散讓人頹靡。希望小夥伴們早日擺脫拖延症,走向人生巔峰。


穆子蘇

拖延症之所以被稱為是一種病症,就因為它和疾病一樣,會讓人產生不良好的感覺,那麼拖延這種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作者告訴我們,這都是因為完美主義在作祟。人對完美的追求和對未知結果的恐懼,是拖延症產生的原因。


美國暢銷書《病由心生》這麼給完美主義者畫像。“完美主義者表面上自負,內心深處卻充滿自卑。他們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這個世界。”追求完美的人,總是在關注缺憾,導致主觀上的消極,內心就容易產生對過程的恐懼和逃避,這讓人遲遲無法邁出開始的第一步,從而把待辦事項無限期地推遲。就像很多資深拖拉機,當他們要準備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希望找到一個完美的方案之後再開工,所以將任務一而再再而三往後拖延,直到過了截止時間。


但事實上,很多拖延的人都沒意識到自己是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覺得自己拖拖拉拉,從來也沒幹過啥完美的事情。這是因為,他們的完美主義,僅僅停留在幻想層面,也就是在腦海裡,一遍遍地幻想自己要把事做得驚豔無比。雖然有著追求完美主義的念頭,卻沒有實現完美主義的執行力,這就引發了拖延。


舉個例子,學生時代寫畢業論文這個事情咱們都不陌生吧?誰都想寫個完美的畢業論文,但同時又想,這個挑戰亞歷山大啊,奔著寫篇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作的目的,要掌握大量的支撐材料,然後再反覆的醞釀構思,太難了怎麼辦?拖拖吧。所以,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找工作、面試還有相親,總有你不動手寫論文的藉口,直到截止日期之前的一週,才匆匆查閱文獻查找資料,本著“再爛也沒辦法”的想法匆匆忙忙弄完。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其實,追求好的開始就是一種完美主義的心理。要知道,開始再完美,過程再完美,沒有完成,都是白搭。過於追求“完美”就可能陷入到難以“完成”的境地。

理性思維對完美主義的追求,讓人對拖延症感覺很糟糕。理性思維的能力把人類與動物區分開來,所以看上去我們天生就應該是極其理智的。每件事都要深思熟慮,力求十全十美的觀念,深深紮根在很多人的腦海中,當理性思維碰到了拖延症,所帶來需要承擔的痛苦、不安等不舒服的感受,這樣的過程就會引發我們對自己無法完成結果的深深自責。


不雨

拖延症堪稱當代人生活的絕症。

身在拖延中的人,會感到極度焦慮,時間越少,焦慮感越強。但越焦慮,就越是無法行動,於是陷入一次一次的死循環。


拖延症不是懶,不是時間管理問題,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恐懼。恐懼失敗,恐懼自己的付出沒有回報,恐懼事情達不到自己預想的狀態。由於每個人家庭環境,個人性格,成長經歷,文學環境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恐懼也不相同。

但無論如何,請正視內心的恐懼,因為他們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拖延症的罪魁禍首。

為了應對恐懼,人會產生各種保護措施。而拖延,就是我們為了恐懼而對自己做的一種保護措施。

拖延症患者,就是不敢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拖延,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失敗。

拖延等於恐懼,恐懼等於拖延,不敢直面自己的恐懼,拖延症永遠無法改變。


用戶282755719

拖延的表現有很多種,有對重要任務的拖延,其中大部分的對重要任務的拖延其實都跟人類最原始的消極情緒--恐懼有關。這種原始的恐懼十分強大,也因此,拖延症也成了一個疑難雜症,難以根除。但其實更常見的是對生活中小事的拖延,明明只需要花很短的時間和很少的精力就能完成的事情,卻遲遲不肯去完成,這種拖延的本質則是--注意力。讓一些很小的事情一直處於未完成的狀態,可以讓我們把注意從我們生活中不得不接受而必須接受的事情上轉移,而且是合理化的轉移。這些沒有完成的事會佔據我們的注意力,這樣我們就能說服自己的腦子不再去想那些真正重要卻較難完成的任務了。你也能夠說服自己,自己是在掌控著局面的,因為目前關注到的事情也是需要注意力的,而且,只需要一點點的付出就能夠完成。

這種拖延行為帶來的衝擊是很複雜的。一方面,你的潛意識一直在提醒你: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不能浪費時間在這些小事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一直一事無成的原因之一。因為把注意力浪費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而沒有精力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因此,重要的事情一直沒有進展,這種沒有成就感的生活會讓人進一步墮落,為了避免這種墮落,人們往往又會用其他的小任務作為生活的中心。而這些小的任務積累起來,會給我們一種錯覺,自己的生活是忙碌的有價值的。這也是一本很有名的書名所言: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本質上,一事無成。

如果覺得這個回答對你有所啟發,請給我個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