賙濟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工作報告

(審議稿)

(2018年 5月28日)

賙濟

各位院士、同志們:

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今天隆重開幕了。今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九大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首次出席兩院院士大會,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兩院院士的親切關懷,對兩院工作的重託厚望。院士們深受鼓舞,備感振奮。

2014年的初夏時節,中國工程院迎來了建院20週年。20年砥礪前行,成就斐然、氣象萬千。在這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間節點,我們隆重舉行了兩次盛會。2014年6月2日至3日,中國工程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理事會(CAETS)共同成功舉辦了主題為“工程科技與人類未來”的國際工程科技大會,2000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會。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主旨演講《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強調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希望中外工程科技專家學者加強合作,共同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政府對工程科技的高度重視和工程技術發展取得的成就得到各國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在世界工程科技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兩院院士大會開幕式並作重要講話。他充分肯定了中國工程科技取得的重大成績,深刻分析了我國當前和未來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進一步指明瞭方向。習總書記的兩次講話將工程創新在引領和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提出了我國科技界的新任務,推進創新引擎全速發動,對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4年前的盛會,是中國工程院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本屆主席團履新的起跑線。2014年,本屆主席團研究制定了《2014-2018年工作綱要》,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提高質量、服務發展”的方針,切實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質量上,按照國家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的定位,明確了加強院士隊伍建設和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建設兩個方面的重大任務。

受主席團委託,現在我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

一、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凝聚推動工程院各項事業發展的磅礴力量

4年來,中國工程院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把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擺在首要位置,工程院各項工作推進到哪裡,黨建工作覆蓋到哪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確立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全黨核心、軍隊統帥、人民領袖的地位,為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證。中國工程院全體院士堅決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為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不懈努力奮鬥。

堅持以上率下、提高站位,突出抓好政治統領。院黨組以巡視整改為契機,用好巡視成果,通過集中解決查擺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聚焦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聚力黨的建設,進一步強化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政治作用,為做好工程院的各項工作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堅持嚴字當頭、弘揚正氣,抓好院士隊伍建設。堅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和“紀在法前,紀嚴於法”的精神,院黨組多次研究院士隊伍黨建工作,向全體院士通報科學道德建設情況,號召廣大院士和工程科技工作者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弘揚者和領路人。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做好高端智庫建設。滿懷責任、精心謀劃,主動對標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戰略目標,通過調整戰略諮詢研究的總體佈局,全面聚焦中央戰略部署,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戰略科技支撐。

二、 加強院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院士隊伍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希望“廣大院士發揮好科技領軍作用,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特別是廣大青年科技人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作為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學術機構,建設一支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高水平高質量、在科技界和全社會享有崇高威望的院士隊伍,凝聚浩浩蕩蕩的創新驅動發展的人才大軍,帶領全國工程科技人員為國家的富強、人民的福祉而不懈奮鬥,始終是中國工程院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4年來,我們始終不忘工程院成立伊始的“初心”,牢記為黨和國家選賢舉能的使命,採取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強院士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成績,中國工程院院士隊伍是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中流砥柱,是黨和國家可以倚重、廣大人民充分信賴的一支領軍隊伍。

(一)以創新引領為天命,進一步發揮院士領軍作用

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實現我國現代化而奮鬥,是中國工程院的“天命”。4年來,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一大批工程科技項目取得豐碩成果,一大批工程科技難題逐一破解攻克。載人航天、深空深海探測、北斗導航、高性能計算機、高鐵、特高壓輸變電、先進核電、重大疾病防控等高水平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連續第四次領跑世界、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超級雜交水稻畝產上千公斤、C919大型客機翱翔藍天首飛成功……中國車、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一個又一個工程奇蹟,正在託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奮力託舉中國夢的,正是一大批不忘初心、矢志報國的院士和全國工程科技人員。2017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授予王澤山院士和侯雲德院士,在全國上下引起強烈的反響。王澤山院士用62年的執著與奮鬥,書寫了我國火炸藥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的傳奇,使中國古老的發明綻放出創新的光彩。侯雲德院士70年來奮戰在抗病毒的第一線,鑄就傳染病防控之盾,誓做人民健康的捍衛者和守護人。4年來,袁隆平、李立浧、何華武、李蘭娟等上百位院士和他們的團隊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創新團隊獎。廣大院士以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技術鑄就大國重器,始終奮鬥在自主創新的第一線,團結帶領千萬名工程科技人員一起點燃創新的火種,用自己的熱血與芳華譜寫中國通往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篇章。

(二)以風清氣正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國務院關於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和任務分工,中國工程院開展了深化改革院士制度的工作。4年來,我們堅持用體制機制定規矩,用改革思維破難題,用紀律尺子肅風氣。

一是改進院士候選人提名方式。實行院士和學術團體雙渠道提名。貫徹學術導向,減少行政干預,使之更加完善,堅守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

二是完善增選工作機制。實行全院全體院士大會終選投票,完善增選工作流程。明確院士評審投票權的相關規定,加強院士增選工作的公信力。

三是完善候選人公示和投訴的分類調查機制。改進投訴信處理工作,進一步拓寬投訴受理渠道,加強社會監督。

四是嚴肅處理增選中的違紀違規行為。明確規定了各種違紀違規行為的處理措施,依據此規定先後對多名違紀違規候選人進行了處理。成立院士增選紀律監督工作辦公室,進一步加強對院士增選紀律的監督和對違紀違規行為的查處。

五是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設立了特別提名小組,加強了對涉密和國防軍工領域專家的提名工作。

六是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妥善處理院士退休制度改革的相關問題,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深入到院士單位調研聽取意見,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以凝魂聚才為宗旨,進一步完善院士增選工作

4年來,中國工程院按照“強化責任、履行職責,堅持標準、保證質量,嚴肅紀律、端正風氣”的原則,紮實開展院士增選工作。

我們始終堅持增選工作的正確導向,在學術界樹立標杆,引領工程科技人才健康成長。一大批在工程科技第一線奮力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品行端正的中青年專家進入了院士隊伍。院士隊伍年齡結構更趨優化、學科覆蓋更加全面、地區分佈更加廣泛。4年中,共選出137名優秀的工程科技工作者加入院士隊伍。目前,我院共有874名院士,在53個一級學科的覆蓋率已達100%,293個二級學科的覆蓋率為77.5%。2015年和2017年,中國工程院新當選院士的平均年齡分別為56.2歲和56.37歲。

我們以更加開闊的思想、更加寬廣的視野,不斷改進完善外籍院士增選政策,加強外籍院士增選工作。選出26位外籍院士,使外籍院士總數達到了66人。微軟公司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美國工程院院長牟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安道琳、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雷歐·拉斐爾·萊夫等一批具有較高國際聲望和影響力的外國專家加入外籍院士隊伍。

(四)以浩養正氣為導向,進一步弘揚院士科學精神

黃旭華院士隱姓埋名半個世紀,全身心投入我國核潛艇的研發工作,他的先進事蹟感動中國,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在去年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黃旭華院士被習近平總書記請到身邊合影。馬偉明院士面對國外技術封鎖態度堅決:“核心技術必須國產化,否則,我們永遠只能拴在別人的褲腰帶上過日子。”他在中國特色新軍事改革之路上披荊斬棘,研發出新型戰艦的“中國心臟”,實現了電磁彈射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八一勳章”獲得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廣大院士不僅是科技創新的領軍者,也是科學精神的傳承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4年來,我們在強化院士稱號精神激勵作用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弘揚正氣,宣傳院士先進事蹟和科學精神。4年來,聯合中央新聞媒體和出版單位,先後開展了100餘位院士及其團隊的宣傳報道;與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等單位合作,組織出版75本《院士傳記》、78本《院士文集》,累計發行量超過百萬冊;與《人民畫報》合作專設“走近院士”欄目,先後報道了20多位院士;組織了14場院士傳記贈書儀式、近20場院士回母校活動。

二是蘊養浩氣,倡行科學道德,加強學風建設,完善約束機制。先後對《院士科學道德守則》《中國工程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進行了修訂。積極參加有關部門開展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

三是端正風氣,加強院士自律,以“零容忍”的態度處理院士違規違紀問題,已撤銷1人院士稱號,停止2名院士資格。

(五)以鉅細靡遺為基準,進一步加強院士服務保障

4年來,我們以服務院士為宗旨,持續加強院士之家建設,基本形成了院士工作和服務體系。

一是積極推動服務院士的平臺建設。進一步密切了與各地院士工作機構和院士所在單位的溝通、聯繫和協調,院士聯絡服務體系遍佈全國。

三是高度重視資深院士工作,通過資深院士工作委員會充分發揮資深院士作用,開展了“百年科技強國發展戰略研究”,組織資深院士積極參加諮詢、學術、科普活動。

三、 建設國家高端智庫,充分發揮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的戰略支撐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和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機構,是國家科學技術思想庫。兩院要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全局性問題,開展戰略諮詢研究,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作為國家工程科技界最高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強頂層謀劃,推進制度建設,先後研究擬定了《中國工程院關於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改革措施串點成線,主體框架日漸清晰,研究工作成果豐碩,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也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已初步建成“創新引領、國家倚重、社會信任、國際知名”的國家高端智庫。

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的任務體系是以面向黨和國家重大決策的戰略諮詢為核心,同時面向地方和企業、面向工程科技未來發展趨勢、面向工程科技人才成長開展戰略諮詢,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協同創新、協調發展,發揮好國家高端科技智庫的功能。

(一)諮政建言,服務決策,戰略諮詢實現新提升

我們堅持秉綱執本、圍繞中心,面向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戰略諮詢。聚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戰略”,一大批圍繞國家和相關領域重大戰略需求的諮詢項目密集落地;瞄準“16個強國”建設目標,一系列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的諮詢項目加快推出;圍繞突發性重大事件,一批應急對策研究及時出臺;針對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計劃的立項和實施評估需求,為國家決策提出客觀公正的評估意見。

4年來,共立項諮詢項目528項,結題逾400項。向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報送院士建議近200份,92份研究報告或院士建議得到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有力支撐了黨和政府科學決策。

一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相關領域重大戰略問題開展諮詢研究,組織廣大院士為國家決策提供準確、前瞻、及時的建議。在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方面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諮詢項目,取得了重要成果。

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央決定成立了由徐匡迪院士牽頭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工程院,自2014年6月份成立以來,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規劃提供諮詢建議,得到中央主要領導同志高度評價,為實施“千年大計”國家戰略發揮了重大作用。

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機遇、構築我國人工智能先發優勢,開展了“人工智能”戰略諮詢研究。2016年5月,中國工程院向中央報送了關於啟動“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計劃的建議,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遵照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又組織專家編制《中國“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方案》上報中央,為國家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把握方向、搶佔先機、引領潮流提供了重要支撐。

20年來,中國工程院一直牢記以科技潤萬物、惠蒼生的使命與責任。針對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大決策,開展了一系列戰略諮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戰略研究成果,向中央提出一系列戰略諮詢建議。從環境保護到“兩型”社會,從建設生態文明到建設美麗中國,以諮詢成果支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大氣十條”“土十條”“水十條”助力創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淨、空氣更清新、環境更美好的幸福家園。美麗中國漸行漸近,中國工程院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為順應國防軍隊建設和國家安全與發展需要,開展軍民融合戰略研究。向中央上報了關於構建軍民融合領導管理體制的建議和加強國防軍工建設、航空安全管控、科技創新融合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奏響了富國與強軍的時代華章。

面對我國能源供需格局的新變化和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及時開展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一系列戰略諮詢研究,提出了能源發展的新理念、新目標和重大戰略舉措,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把脈鄉村振興,厚植科技力量,聚焦“三農”發展,開展鄉村振興重大問題研究,謀劃戰略路徑,設計重大工程,提出重要政策建議,以科學技術的如椽大筆寫好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

二是圍繞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工程科技決策問題,開展戰略諮詢研究。圍繞科技強國、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戰略諮詢研究,已形成特色品牌,產生重要影響,為黨和國家的有關重大決策部署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有力支撐。

聚焦振興實體經濟、助推製造業轉型升級,開展製造強國戰略研究。提出實施“中國製造2025”等重要建議,受到中央高度重視,有關意見建議成為國家“十三五”規劃和十九大報告的組成部分。發佈了“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編制了“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應對網絡時代面臨的各種挑戰,把握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時代機遇,開展網絡強國戰略研究。針對國家信息安全、網絡空間安全、建設網絡強國戰略總目標等提出了重要意見建議,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網絡空間治理、網絡內容建設、突破核心技術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以實現航天強國夢為目標,開展航天強國戰略研究,提出了創新驅動建設航天強國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人才隊伍、重大工程等一系列建議,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

放眼蔚藍疆土,為海洋強國築夢領航,針對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重大問題,開展海洋強國戰略研究。圍繞有關海洋發展、安全、能源開發特別是南海島礁建設等一系列戰略問題,向中央上報了研究成果,為科學有序推動南海的建設與發展,捍衛國家南海主權,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的特點。為促進我國交通運輸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開展交通強國戰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建議。

沒有人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開展健康中國戰略研究,緊扣黨和國家工作重點,有力助推健康中國建設和醫療改革持續深化,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保駕護航。

三是圍繞突發性重大事件,及時組織開展應急對策研究。中國工程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健康安全作為神聖使命,在馬航客機失聯、非洲埃博拉病毒疫情肆虐等重大突發事件中,及時組織開展應急對策研究,積極為中央建言獻策,得到中央領導和相關領域專家的高度評價。

四是對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計劃的立項、進展情況及實施效果等進行第三方評估,為國家決策提出客觀公正的評估意見。陸續開展了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階段評估、三峽工程建設第三方獨立評估、“網絡提速降費”評估等,提出許多重要的意見建議;牽頭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確定的科技重大專項進行中期評估和專項標誌性成果評價等,為重大專項的聚焦調整及改進完善組織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們還積極承擔中央及有關部門交辦的系列戰略諮詢研究任務。承擔“建設創新型國家”等第三方委託諮詢任務,進行深入研究,為中央和國家重大決策及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起草提供了及時的參考和有力支撐。組織開展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建設研究”重大諮詢研究,為中央制定國家實驗室建設方案、明確國家實驗室的目標定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頂天立地,重點突破,科技合作取得新成績

我們按照“突出重點,整合資源,統籌協同”的指導原則,以“頂天立地”的格局與氣魄,立足工程、面向基層,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4年來,中國工程院與37個地方政府、10個部委、10家企業、4個軍隊單位簽署合作協議82份,實現了與大陸地區省級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全覆蓋,院部、院地、院軍、院企的全方位合作格局全面形成。

一是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組織開展諮詢研究,為地方提供戰略決策參謀。如助推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和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又如“秦巴山脈綠色循環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為有關省市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聚焦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佈局,積極組織院士開展戰略研究與諮詢服務。如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戰略研究項目,100餘位院士專家通過諮詢會議、現場調研、院士行等形式,對湖南、四川、黑龍江、湖北、廣東、遼寧等省區的重點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連續多年編制發展報告,召開高端論壇,為國家和相關地方產業發展規劃的制訂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在地方和企業中深入開展戰略諮詢工作,並規範建設院士工作站、院士活動中心,搭建對接各種創新要素的重要合作平臺。開展較大影響的科技合作活動270餘次,參與院士1400餘人次,專家2800餘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院士專家工作站共3247家,進站工程院院士2154人次。院士蚌埠行、院士龍江行、天津濱海新區院士行、院士八閩行等一大批活動異彩紛呈。

四是發揮智力優勢,以“扶智”助力科技扶貧。組織廣大院士專家深入江西、貴州等革命老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瞄準制約經濟發展的人口素質短板和產業發展短板,指導創新發展。針對對口扶貧的雲南省,多次組織農業、醫藥等各學部院士專家前往雲南開展調研諮詢活動。特別是朱有勇院士長期在瀾滄蹲點,親自為農民授課。今年的兩會上,他把來自雲南貧困地區的優質馬鈴薯帶到人民大會堂,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精準脫貧的曙光,樹立了用科技力量打通扶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的成功範例。

(三)把握大勢,瞄準前沿,學術引領迎來新跨越

我們努力發揮好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敏銳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開展學術活動與出版工作,中國工程院的學術地位大幅提升。

一是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開展“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超前謀劃部署,持續研究未來20年工程科技發展的戰略問題;與軍委科技委等單位聯合開展顛覆性技術研究,引領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方向。

三是著力打造反映工程科技創新成果的發佈平臺,創立了以Engineering(《工程》)為核心的“1+9+1”中國工程院院刊集群。主刊Engineering和6個學部期刊被SCI收錄,其中,主刊Engineering被列入國家學術期刊登峰計劃。院刊集群不斷提高質量,在國內工程科技界的凝聚力不斷加強,在國際工程科技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正在向著國際一流期刊的目標進軍。

(四)采光剖璞,聚英育才,人才培養邁上新臺階

百年大計,人才為本。院士們自覺肩負起培育人才的重任,挺立起人才強國的脊樑,積極為工程教育改革建言獻策,為建設世界人才強國注入強勁動力,釋放源頭活水。

一是成功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工程教育中心並開展工作。2017年,中國工程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了關於編撰《全球工程當前與未來的發展趨勢》報告的協議,大大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工程科技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是開展推動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戰略研究。工程院與教育部聯合開展“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專項”,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計劃,設立近百項,圍繞工程科技人才培養中的重大問題開展戰略研究,引領人才培養科學發展。

三是配合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開展了“卓越工程師計劃”、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試點等系列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四是組織好“青少年走進工程院”系列活動,共舉辦青少年走進中國工程院活動近百場,來自北京、新疆、香港、臺灣等地的兩萬餘名青少年參加活動,成為科普活動一張亮麗的名片。

五是組織開展光華工程科技獎提名和評獎工作。4年來,共產生64位獲獎人,徐匡迪、鍾南山院士獲成就獎。

四、立柱架樑,強化保障,夯實支撐服務體系

發展靠實力,實力靠建設。我們既要聚精會神抓發展,又要一心一意搞建設。履行中國工程院“天命”,需要不斷健全和強化支撐服務體系,為院士隊伍建設和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厚植根基。4年來,我們努力建設專業支撐服務機構、培育專業支撐服務團隊、搭建專業支撐服務平臺。經過多年的建設,今日之中國工程院,實力大為增強。

(一)多層次、全領域的國家高端科技智庫組織體系和人才隊伍基本建立

加強諮詢研究隊伍建設。人才資源是決定智庫生存與發展的最關鍵因素。中國工程院採取“強核心、大協作、開放式”的方式,充分依靠9個學部,在發揮院士群體領軍作用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各領域專家參加戰略諮詢研究,並通過完善戰略諮詢工作組織方式,持續激發人才隊伍的創新活力,建設了一支以院士為核心的戰略諮詢領軍隊伍、組織了一支以專家為骨幹的諮詢研究隊伍。

加強戰略諮詢中心建設。將中國工程院諮詢服務中心正式更名為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進一步加強了諮詢研究、項目管理、信息保障和支撐服務能力,日益成為中國工程院建設國家高端智庫的主要支撐機構。

加強戰略研究聯盟建設。4年來,按照突出特色、聚焦主題、穩步推進的原則,與有關單位合作共建了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中國工程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草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海洋資源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截至目前共組建了13家戰略研究院(中心),推動戰略研究工作向廣度與深度發展。成立了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聯盟理事會,負責統籌協調戰略研究聯盟建設和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加強各聯盟機構之間在開展重大戰略諮詢任務方面的協同合作。

加強地方戰略研究院建設。按照“頂天立地”的原則,在多地開展專項調研的基礎上,在湖北、天津等省市共建地方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讓智庫戰略聯盟深深植根於祖國大地,在服務國家的同時,為地方和區域的科學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加強機關建設。堅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建立黨建工作責任制,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斷推進黨內學習教育制度化、常態化,持續開展幹部選拔任用,全心全意依靠幹部隊伍,紮紮實實建設幹部隊伍,以嚴的要求、實的作風、真的擔當,將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各項工作中,為完成好工程院的中心工作提供堅強支撐。

(二)多學科、高水平的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和UNESCO國際知識中心建設基本完成

為加強工程科技信息交流,充分發揮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勢,面向國家工程科技領域重大決策、重大工程科技活動提供信息支撐和知識服務,開展了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以下簡稱知識中心)項目建設任務。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參與知識中心項目建設的協建單位達到39家,牽頭負責的院士36人,核心專家團隊400多人,參與項目建設人員超過1400人,在國內和國際的影響力日趨提高。

UNESCO國際知識中心作為中國工程院申辦建設的第一個UNESCO的二類中心,致力於彙集全球工程科技領域中的海量數據,面向國內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提供諮詢、科研、教育等知識服務。4年來,中心建設成果顯著,成功啟動4個國際分中心建設,深入研究平臺頂層設計方案,打造國際知識中心平臺“1.0正式版”並實現上線,舉辦多次國際培訓和學術論壇等活動。

(三)多維度、立體化的國際交流合作格局基本形成

4年來,我們積極配合國家整體外交戰略,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代表中國工程科技界,積極主動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引進精品、推出精彩,在與各國工程科技界一道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

一是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2015年以來,連續與美、英兩國工程院聯合舉辦兩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各國學者圍繞能源、資源、環境、氣候變化、健康、安全、教育等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深入探討交流如何發揮工程科技優勢造福人類。中國學者在會上的發言受到高度重視,中國大學生參加“學生日”科技競賽活動取得優異成績。成立了絲路培訓基地,創新培訓方式,開展國際科技培訓40多場,培訓來自80多個國家的3000餘名學員。

二是探索創新雙邊國際合作機制,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加強與法國科學院、法國技術科學院聯合研究編撰中法核能報告,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期間發表,獲得了廣泛關注。與英國皇家工程院簽署了“牛頓基金”的合作協議,在中英兩國政府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下,參與中英科技創新合作系列活動,邁出科技外交主動佈局的歷史性步伐。

三是助力中國科學家走上世界科技外交主戰場,不斷擴大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2016年,在北京主辦了“國際醫學科學院組織全體成員大會”。劉德培院士作為首位中國學者當選國際醫學科學院雙主席之一,並按輪值規則成為國際科學院組織(IAP)的雙主席之一。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獲任國際學術機構的領導職務或國際學術會議主席,當選為國外工程院院士。

院士們!同志們!

過去的4年,我們開拓進取,砥礪奮進,奮發有為,蹄疾步穩,圍繞院士隊伍建設和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建設兩個中心任務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靠的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靠的是廣大院士守正篤實、不忘天命,靠的是全國工程科技界的辛勤奉獻和各有關方面的關心支持,靠的是機關各位同志們的涓埃之功。在這裡,我代表主席團,向全體院士、向為工程院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的各位院士和全體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程院的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與黨和人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面對建設國家高端智庫的繁重任務,支撐中央科學決策的本領還需進一步提高;改進完善院士制度還需進一步深化落實;建設一支忠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院士隊伍還需持續加強。

本屆院士大會將選舉產生新一屆院主席團、院領導班子。我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工程院工作新局面!

院士們!同志們!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等重大政治論斷,描畫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美好願景,繪製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十九大確立的宏偉目標,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時代新偉業新徵程,我們肩上,承載的是一代又一代工程科技工作者戰天鬥地寫春秋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今天上午在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對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我們衷心擁護並將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深入貫徹落實,不斷推動工程科技事業闊步前行。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號”巨輪駛入了新的水域,中國工程院作為國家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正以昂揚的態勢跨入新的歷史方位。在這個關鍵歷史節點上,中國工程院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以新的氣象、新的作為,將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轉化為工作思路和務實行動。以不斷加強院士隊伍建設和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兩方面的任務為主線,堅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堅持發揮院士的主體作用,堅持宏觀思考和戰略謀劃,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堅持以提高質量為重點,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把院士們共同繪製的偉業藍圖變成現實,讓工程院“天命”的火種一年又一年接力傳承、一代又一代發揚光大。

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科學報》 (2018-05-30 第3版 要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