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清潔採暖需加強政策引領和市場引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近日表示,“如果將天然氣大量用於採暖,我認為有點暴殄天物。”他認為,天然氣是一種潛力巨大的高質量能源,需要更加合理地利用。

中國工程院:清潔採暖需加強政策引領和市場引導!

持相似觀點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江億。他在該會上表示,通過燃燒煤炭和天然氣來給建築供熱,是高能低用。在他看來,熱電聯產的尾部乏氣餘熱,以及高能耗工業生產過程排出來的低品位餘熱,應該成為供熱的兩大主導熱源。

2017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50%,替代散燒煤(含低效小鍋爐用煤)7400萬噸。到2021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替代散燒煤(含低效小鍋爐用煤)1.5億噸。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霧霾嚴重城市化地區的散煤供暖清潔化。

雖然《規劃》表示,需採取多種燃料推進清潔取暖,並強調清潔取暖不僅僅是用電和氣取代煤,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煤炭、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等多種能源統籌規劃。但去冬今春的北方供暖季時,各地興起大規模的“煤改氣”,致使天然氣供應緊張、價格大漲,中國華北、華中多地發生大規模“氣荒”,河北省還首次拉響天然氣供應橙色預警。

許多專家認為,清潔取暖不等於“煤改氣”或“煤改電”,應利用本地資源稟賦、基礎設施等條件,堅持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合理確定改造技術路線。

供熱行業資深觀察員何遠嘉認為,清潔能源取暖本身定義寬泛,有些管理者認為煤改氣或者電替煤更容易操作,而忽視我國冬季採暖能源的實際情況,週期性、地域性、能源供給方式、取暖多樣性,所以他建議多能源統籌互補,因地因需因實選擇清潔能源方式。應考慮散煤治理的地域性,城鎮集中片區取熱的條件配置,在分佈式能源供暖方式上加強產品質量監管、應用安裝規範、基礎設施建設,讓清潔供暖成為惠民生助力藍天計劃的有利保障。

“清潔取暖決不是簡單的去煤化,而是應鼓勵煤炭集中高效清潔利用。”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副巡視員吳險峰稱,特別是對於農村散煤,要把好技術關,選擇可複製、可推廣的清潔取暖技術路線。他也提出,在推進清潔取暖的過程中,要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向,堅持環境效益最大化。

倪維斗表示,在治理高汙染散煤的同時,要更快更好地發展清潔煤的利用,進一步提高煤電的發電效率。“由於環保問題,我們有點把煤妖魔化了,這對煤是不公平的。”在倪維斗看來,考慮到中國的資源稟賦,煤在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很長時間仍是主要能源。

江億也認為,除非中國在燃氣資源方面有所突破,否則天然氣很難成為主導能源。他算了一筆賬:目前天然氣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佔比不到7%,如果像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一樣達到20%的佔比,保守估計每年需消費7000億立方米天然氣。但目前中國的天然氣年產量約為1400億立方米,由於天然氣產量增速低於需求增速,屆時,將剩餘50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缺口需靠進口填補。

“如此,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量將佔到現有全球天然氣貿易總量的50%左右,不符合國家對於能源安全的要求。”江億說。

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郭智則建議,冬季清潔取暖工作需加強政策引領和市場引導,要在推進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促進清潔煤電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同時,明確電取暖的技術路線和配套電網建設改造的規模,有序推進“煤改電”;且要加快建設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不斷地提升天然氣供應的能力。

他舉例稱,統計數據顯示,北方各省火電裝機總量約6.8億千瓦,若70%實現熱電聯產,可為150億平方米建築提供基礎熱源。北方地區的工業餘熱可以持續穩定提供2.5億千瓦低品位熱量,若將其中一半的熱量用於供暖,這兩大熱源合計可為北方地區約200億平方米的建築提供每平方米35W基礎負荷熱量。

----來自中熱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