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大浪淘沙”,網貸行業初現健康發展趨勢?

經歷“大浪淘沙”,網貸行業初現健康發展趨勢?

互金十年,網貸相伴,經歷了從野蠻生長到逐步規範,從畏懼政策到擁抱監管,“大浪淘沙”後留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發展普遍更為健康,為投資者帶來更為穩健的收益和更多的投資選擇。日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投融資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年中國投資者幸福感調查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論斷,相比銀行、保險等其他理財渠道,網貸行業出借人幸福感居首位。出借人已由習慣薅羊毛轉變為中長期穩定標的,國美華人金融、和信貸、錢盆網等口碑較好的大中型平臺標的火爆或可作一例證。

去年底,57號文明確要求,2018年4月底前,各地要完成主要網貸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到6月底前需全部完成。眼下五月已至,各地網貸備案工作卻沒有明顯進展,再加上29號文,以及監管部門緊急叫停各地備案細則繼續發放,備案延期已基本無疑。據瞭解,824辦法要求的第一次備案截止日期為2017年8月,後隨著整治工作的深入,延期至2018年6月底。

如今看來,備案工作可謂是一波三折。

網貸備案因其影響巨大,所以一直以來都受到行內外廣泛關注,而其影響首當其衝的則是網貸平臺和出借人。

對網貸平臺而言,通過備案,就好比拿到了“駕照”,只要在合規的大前提下,可以開足馬力“一騎絕塵”;而對出借人來說,儘管通過備案的平臺也有“翻車”的風險,但是“有證駕駛”的總是更為安全。

所以,備案的一再延期,對平臺和出借人多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些平臺和出借人表現出一定的焦慮也能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備案的本質是合規建設,而在準備備案的這段時間內,多數平臺合規工作已取得明顯進展,一些已經意識到該問題的出借人也相對穩定。

日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投融資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年中國投資者幸福感調查報告》則對銀行理財、互聯網金融、保險、信託、股票、基金6大投資領域為依託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幸福比例最高的是互聯網金融投資人群,佔比高達70.51%,其後依次是銀行理財的46.53%、信託的37.64%、基金的33.61%、保險的26.35%和股票的22.75%。

“從報告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最主流的P2P出借人幸福指數遙遙領先。而其背後,則表明網貸平臺和出借人都在不斷走向成熟,趨於穩定。”國美華人金融相關負責人認為,隨著合規建設的不斷推進,平臺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而良好的收益率對出借人也是一大吸引。

的確,有著良好的收益,是網貸平臺的一大優勢。拋開行業起步時的高息誘惑,如今穩定下來的收益也相當可觀。據網貸之家月報統計,2018年4月的網貸P2P綜合收益率為9.64%,這仍然要比wind統計的百餘款熱門信託產品4月份7.41%的平均收益率高,更不用說平均收益不足5%的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了。

當然,良好收益的前提是安全。近兩年來,隨著監管趨嚴,相對於2015和2016年,P2P停業和問題平臺的數量大幅下降。銀行存管、ICP證、備案信息,三級等保、網貸限額等監管要求不斷推進,P2P的安全性大幅提升。

此外,儘管“去剛兌”是大勢所趨,多家平臺都撤銷了風險備付金,更沒有平臺敢承諾保本保息,但第三方擔保或保險為出借人提供了另外一層保障。可以說,更多的平臺是在合規的前提下,在努力爭取獲得出借人的認同。

同時,網貸標的的靈活性,也確保了出借人資金的流動性強。月標、季標、半年標和年標等,從短期到長期進行階段性覆蓋,能夠更好地滿足出借人的資金流動需求。

行業的整體向好,也與出借人的不斷成熟息息相關。網貸之家月報顯示,4月網貸行業活躍出借人為395.08萬人,環比下降2.47%,出借人已從頭腦發熱逐步向理智沉著轉變,從習慣薅羊毛到傾向中長期標轉變。

其實,自2016年824以來,網貸行業便進入強監管時代,又經過2017年的合規年,到如今的備案年,“1+3”監管框架形成,網貸P2P已由“江湖草莽”變身為我國金融系統中年輕而充滿活力的新成員,並逐步進入健康發展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監管合規經營下,在其不斷成熟過程中,也將成出借人心中更為穩定、更具幸福感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