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網友熱議:中國將成為超級經濟大國,美國為什麼不阻止?

國外網友熱議:中國將成為超級經濟大國,美國為什麼不阻止?

早前美版知乎上有網友提出問題:中國將成為超級經濟大國,美國為什麼不阻止?此問題引發熱議,以下是評論:

  1. 中國的人口差不多是美國的4.5倍,所以他們的經濟即將超過我們的事實並不怎麼令人訝異。如果你認為這是壞事,那麼你相當於在說14億人應該生活在貧困之中。為什麼你會相信美國的經濟永遠都是世界第一呢?

  2. 你認為ZF會採取措施制止中國經濟的增長?抵制幾乎不可能,貿易戰爭只會兩敗俱傷。為投資設限同樣會損傷我們的經濟,讓歐洲和日本得利。

  3. 事實上,美中的經濟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我們應該去思考怎樣從中國的崛起中獲利(例如,把廢氣處理器賣給他們的火力發電廠),而不是無意義地打壓他們。

  4. 唔,若要我說,

    美國沒有任何措施(除了核打擊)可以阻止中國成為一個超級大國。

    美國這樣做沒有任何收益。美中關係是互惠互利的(而且對美國來說是越來越有利的)。為什麼美國要冒險去做這種事?

    中國成為超級大國並非100%地對美國構成可怕的威脅。(不過,顯然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中國的鄰國也會有這樣那樣的擔憂)。

  5. 我不喜歡這個問題的意圖,因為它暗示美國應該處心積慮地讓中國人保持貧困狀態。我認為這是非常種族歧視的——難道我們接受不了這些眯縫眼的傢伙和真正的美國人競爭?

  6. 當你的鄰居(或者鎮上的任何其他人)比你更勤奮、更富裕的時候,你做了什麼?你究竟能為此著手做些什麼?

  7. 就經濟而言,競爭者會成為貿易對象,這是很好的事情。

  8. 二戰以後,德國和日本都陷入了經濟困境,而西方資本國家監管了他們國家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這為他們重新成為經濟大國發揮了助推作用。

    我從未聽任何人抱怨說我們在給我們的“競爭者”提供便利。我們就是這麼幹的。你幾乎找不到哪個美國的城市街區沒有停著日本車德國車的。德國是國際貿易的帶動者之一,而日本也沒落下多少。

    這之後,韓國在經濟上也大跨步前進,創造了更多的市場和更多的進口商品。如果有一條格言能讓大多數經濟體認同,那就是貿易上的互惠互利。

    全球化使得貿易的互惠互利取代了冷戰時代的互相確保摧毀,這是好事。雙輸的思維被雙贏取代。如果我們和中國展開新的軍備競賽,那將會引發嚴重的擔憂。

  9. (中國取代美國後)印度又會在幾十年後取代中國。我覺得我沒什麼擔心的必要。我在一個相當小的國家生活。德克薩斯和加利福利亞的經濟規模大了,我的生活會變壞嗎?不會。住在懷俄明州的人會因人口最少而過上奴隸的生活嗎?當然也不會。列支敦士登和盧森堡的國民會因為德國法國的經濟增長生活水準下降嗎?不會。生活的高水平並不需要以最大規模的經濟體作為前提。

  10. 我們不該忘記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當你打壓某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會有嚴重後果發生。另外,你也應該記住,貿易關係比軍事力量更有利於外交。如果攻擊你意味著他自己的人民會餓肚子,沒人會動手。密切的貿易關係同樣可以提供互相確保摧毀的制衡作用,而且沒有核威懾那麼令人恐懼。

    另一方面,美國也確實會實施經濟制裁。這種制裁會考慮各種因素,所以會是也應該是判斷正確的。出於經濟原因,中國和美國或多或少會保持和平關係。反之亦然。

    關鍵的問題不在於美國在經濟上是否更為強權(或者說反過來),而在於兩個國家怎樣能同時使兩個國家的國民幸福。我們並沒有處於競爭之中。經濟不是零和遊戲。

  11. 如果你知道1.6億中國公民一天的生活費只有1.25美元,你還會希望美國對13億中國人採取什麼不人道的行動嗎?你的“普世價值”到哪兒去了?

    再說,如果你進一步瞭解聲稱中國不久就將取代美國的觀點是基於購買力平價來計算的,你將會發現這並不能反映出中國經濟的質量、潛力和可持續性。

    此外這也明顯不能反映富士康(一家為蘋果提供零部件的公司)中的中國工人的工作狀況,他們超時工作,報酬低廉,還接觸有毒化學物質。恭喜你們!又一樁大頭利潤由美國拿走的生意。

評論中有見地的人不少,片面狹隘的人也多。而事實上,真的沒有阻止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