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殺功臣到底為了什麼?

憤怒的小於

歷史上帝王殺臣,一部分是隨心所欲的結果,一部分是臣子“傾權”。開國皇帝,一般來說,較守成帝王賢明得多,但這裡也成了功臣集團的“重災區”。而以程度來論,朱元璋當政,簡直就是功臣的末世。

很多人都認為,劉邦與朱元璋是差不多的“功臣殺手”,據《史記》載,“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昌十六,丁復十七,蠱逢十八。史記與漢表同。而楚漢春秋則不同者,陸賈記事在高祖、惠帝時。漢書是後定功臣等列,及陳平受呂后命而定,或已改邑號,故人名亦別。且高祖初定唯十八侯,呂后令陳平終竟以下列侯第錄,凡一百四十三人也”,也就是說劉邦在時,漢初功臣還是很逍遙的。劉邦充其量在默許的情況下讓呂后動手幹掉了韓信。

當然,此舉對功臣集團是擁有著相當的威懾力的。

范蠡在公元前就說了,“有功于越王之下,難以久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當然,知易行難,這世上少有人能如范蠡一般急流勇退,大度一些的帝王還好,遇上朱元璋這樣的,難免自投死路。


朱元璋為什麼對功臣這麼大的殺性?多認為他出身底層社會,少了些包容之心。當然,僅僅如此看朱元璋,難免有些似是而非。


《明史》載,“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朱元璋以一介平民之身打天下,養成了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很多人就把殺功臣與平民崛起歸為一類,認為他在認知和接納上有著非常的侷限——侷限是有,卻不至於如此。


底層社會猶如叢林,在這裡,到處都演繹著達爾文的理論,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換到朱元璋的時代,就更是如此,他因此養成“被害妄想症”,實屬正常。古來帝王對功臣下手,其目的就是殺權、殺威——又緣於其幼年的經歷,朱元璋在這一點上會做得更徹底、更殘忍、更冷酷。


“晚歲憂民益切”,朱元璋會如此,也是不奇怪的,因為他曾經是受到官僚剝削的一員,自然對官吏沒什麼好感,也由此,明朝,至少是朱元璋時代的官吏,處境絕對不是很舒適,動輒便得咎。相較於文臣,武將是他更為警惕的人物,終明一朝,武將動輒便是身死族滅的下場——這也奠定了明末時武將系統的大反叛,清軍輕易入關,李自成不可一世,與此不無關係。


由上,朱元璋殺功臣,一是緣於其自身侷限性,二是其感情更傾向於貧苦大眾,其目的與史上那此殺臣的皇帝是差不多的,只不過他做的更血腥、更冷酷而已。


煮酒君談史

晚清學問大家錢名山有詩題名《讀夏節愍公集》:“志士難運落日戈,大明碧血滿山河。一朝忠孝刀碪盡,我恨高皇造孽多”。

這詩不只是感慨夏完淳忠烈的。是借題發揮,意謂朱元璋生性殘暴、刻薄寡恩,對於功臣和文士動輒殺戮,視同草芥,但是當明王朝垂危之際,卻有無數義士挺身而出,喋血刀碪,聯想起朱家的寡恩慘酷,使人傷有餘恨。


朱元璋之嗜殺,還能為了什麼呢,脫掉那些為他層層裝飾的底褲,說白了就是為了”家天下”的一己私利。

朱元璋是以“奴”視臣民的。他以布衣無賴為天子,仰功臣得天下,胸懷又無帝王之寬厚恢弘,內心的自卑又適足以助長他暴戾之本性,是以一旦功臣的工具性已利用完畢,徑行殺戮毫不在意。藍玉、胡惟庸、常遇春、徐達、李善長、李文忠,一一陷入魔窟,橫遭屠戮,連死法都是千奇百怪,沒有“人”的尊嚴,更別提“國之重臣”的體面了結。

他不但疑功臣,還疑可傳達“意見”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對南方人。劉基、宋濂皆凶終隙末,高啟、張羽均不得好死。連宮廷大畫師盛著只是畫壁沒讓他百分百滿意,也格殺勿論(“後畫天界寺影壁,以水母乘龍背,不合旨意,被殺”)。朱元璋那股威猛苛暴的殺氣,殺得朝野內外只能唯唯諾諾,大臣家裡都備有棺材,每天上朝前哭哭啼啼和家人作別,因為不知道此去是否還能回來吃飯。

朱元璋這個人,我的看法,從來沒得曲辭,他殺功臣,目的自然是為了獨菜;但是他的精神狀況,說白了也是個獨夫民賊中心理變態者。


我們談中國歷史,總認為到了近代,才落後於世界。

我自己淺薄的看法,從來不認同這種表面的印象式觀察。實際上,自朱元璋建明,中國的政法文化早已徹底墮入專制毒菜的深淵,國家肌體的核心徹底紮根下了那些反異見、反人性、反理智、反社會、反道德的頑疾酷病,以至於最終會走向愚昧捱打的近代,實在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宿命。

即便是到了當下,優良政制的成立理想,百年來步履維艱,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這種自朱元璋以來的傳統沉珂在困擾著我們,陰魂不散;中國歷史要走出三峽,路途還很長、很深、很曲折,裡面有太多的暗礁險灘,何去何從,“音調未定”。

朱元璋從未死去。

2018,5,26,午前閒敲

感謝關注、點贊,更歡迎留言交流與批評!

劉愚愚

中國曆朝歷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權良都是這麼一個歷史規律。明朝朱元璋也不例外,給他打天下的,常遇春,徐達,李善長,李文忠,劉伯溫全是治世之能臣,社會穩定後朱元璋琢磨,他們能幫我打天下就能造反,如果他們要造反的話,能耐大了,我也收拾不住他,有人說,你這麼殺功臣不對,你得分辨誰是忠,誰是奸,誰有可能謀反誰是衷心耿耿的,但忠奸難分,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只要你有能耐全部處死,朱元璋就採取了這種方式以次鞏固江山。



其實這個規律還體現什麼呢?古往今來,概莫能外,當你處在比較低的位置的時候你需要肯定一些跟你差不多的人,你肯定他就是肯定你,當你爬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你就要否定原來那個,因為你否定他就是肯定現在的你,我在的高度是比你高的,我只有否定你才能肯定我的位置高,原先咱倆一個高度,我肯定你,也是肯定自己,所以從哲學上講,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我們學過的辯證唯物主義,這其實也是歷史王朝的更替,所以朱元璋開始倚重明教的弟兄,後來又屠殺明教,屠殺功臣,這是中國歷史萬世不替循環的一個真理,就只要你不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朝代,只要你是個人權力佔據巔峰的朝代就一定會沿著這條路往前走。



所以我們再看,如果我們好好研究《倚天屠龍記》中的朱元璋的話,可能你會對歷史看的更剔透!

以上就是我對朱元璋殺功臣的看法,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歡迎留言,感謝支持!!!


頭條框羽

朱元璋大殺功臣,形式上有兩種,一是叛逆,二是貪汙,但核心只有一個——維護自家的皇權!



朱重八是窮孩子出身,一步一步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他內心對未來即充滿希望的,但也是擔憂的,於是時常各種懷疑。


來看一組朱元璋時間點:

1328年 朱元璋出生

1356年 朱元璋稱吳國公 28歲

1362年 胡大海死

1368年 朱元璋稱帝 年號洪武 40歲

1369年 常遇春病死

1375年 劉伯溫病死

1377年 鄧愈病死

1379年 殺汪廣洋!!

1380年 殺胡惟庸!!大案之一

做《昭示奸黨錄》三卷

——1382年 馬皇后病死


1384年 李文忠病死

1385年 徐達病死

1390年 殺李善長!!這位開國第一公已經七十歲了,還是被滿門誅殺。

——1392年 朱標病死,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1392年 沐英病死

1395年 殺馮勝!!

1395年 殺藍玉!!大案之二

此案做《逆臣錄》,有一公十三候二伯:開國公常升,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永平侯謝成、宜寧侯曹泰、會寧侯張溫、懷遠侯曹興、西涼侯濮興、支平侯韓勳、全寧侯孫恪、瀋陽侯察罕,徽先伯桑敬、東莞伯何榮。

1395年 湯和病死

1398年 朱元璋病卒 71歲

這些列出的都是大幹部,實際上還有很多人被殺,一個“殺”字背後,基本都是滅族,而且各種株連。這些反叛罪名是否成立呢?他們的動機又是什麼?


幾葦渡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簡單,卻也不簡單。

簡單的說來就是開國功臣作為一股政治力量,對皇權產生著威脅,這是皇權體制下普遍性的政治問題。

不簡單的說來,朱元璋如此大殺功臣,殺人數堪稱歷屆開國帝王之罪,肯定有著其特殊性。

↑范蠡的“兔死狗烹”論堪稱洞察帝王心↑

早在公元前480年左右,范蠡就曾經很深刻的剖析了與帝王共同創業後,功臣們的艱難處境;“有功于越王之下,難以久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對獵人來說,飛鳥都已經獵完了,玩弄弓箭難免傷害到自己,狡兔已經抓到下鍋,留著狼狗難免不會被反咬,於是,藏之殺之成了最好的處理手段。

如果開國功臣聰明,能夠像張良,姚廣孝等人那樣主動把自己藏起來,不搞事情,更不搞串聯拉幫,或許能夠自保。

但可惜的是,自我隱藏非常難,需要你放棄唾手可得的財富,遠離可以隻手遮天,橫霸一方的權勢,大多數開國功臣根本放不下這些慾望,於是他們反其道而為之,想的是如何通過結夥來形成小集團,永葆子孫後代也享有權勢。

↑胡惟庸並沒有看懂兔死狗烹的寓言故事↑

這一現象,在朱元璋的洪武朝特別明顯,胡惟庸案之所以能夠牽連出這麼多人,雖然是朱元璋濫殺之心深重,但也說明了胡惟庸得勢之時,許多官僚都爭相巴結靠攏,就算胡惟庸無心搞幫派,實際上幫派也已形成。

到了藍玉案前夕,朱元璋更是通過錦衣衛偵查到這一一件事:涼國公藍玉,東莞伯何榮,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以及吏部尚書詹徽等人常常聚在一起討論時政,尤其說到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中濫殺有功之臣,這讓朱元璋感到非常憤怒,也產生憂懼——這些人湊一起有什麼目的呢?真讓人怕怕的,必須進行剷除。

分析朱元璋的誅殺功臣動機時,不能不考慮到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格特點,朱元璋這人,其實就是一個農民,整個格局和思維擺脫不了老農的侷限,特別看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看中自己親族家人,至於功臣這樣的外人,不過只是工具罷了,能用就用,不能用了就扔,並沒有什麼可惜的,自有後來人。

↑朱元璋其實活的很累↑

早年的艱苦卓絕經歷讓朱元璋“窮怕了”,一旦“暴富”起來,他天天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家業能不能傳子傳孫,他就像一個操心到極致的封建大家長,甚至替子孫規劃好了危難時逃跑的路線,完全沒有唐太宗和漢武帝這樣的貴族子弟出身的自信心和心理安全感。

朱元璋應該算得上歷史上最拼命工作的皇帝之一了,他的勤勞和努力,來自於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得到了天下,卻時刻擔心再失去天下,於是他拼命工作,就怕自己的懶惰懈怠敗了家,另一方面,對於威脅老朱家坐天下的人或者事,他絕不掉以輕心,防微杜漸,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動機,使得洪武年間誅殺功臣的政治大戲,殘酷冠絕古今。

朱元璋累嗎?累!太累了!他自己做了首詩發了一頓感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午猶擁被。

但他從沒有後悔過!勤勞辛苦也罷,殺人無情也罷,他都沒有後悔過。


我見青史多嫵媚

明太祖朱元璋從一介布衣成為大明帝國的開國君王,完全就是一個屌絲逆襲的經典案例,按道理應該很多人都尊敬喜歡,但在民間評價中卻是兩極分化。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說朱元璋殘暴,大殺功臣。

那朱元璋歷史上是否真的那麼殘暴呢?野史上油很多關於朱元璋殺功臣的故事,如“火燒慶功樓”,“賜蒸鵝毒死徐達”,“逼死劉伯溫”等等。不過這些都是滿清時期傳下來的野史,不可信。

但朱元璋發起的幾次大案還是真實的,洪武四大案包括:“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應是整頓吏治的案件,“郭桓案”則偏向於經濟案件。真正大殺開國功臣的政治案件就是胡惟庸和藍玉案合稱的“胡藍之獄”。史書記載說朱元璋借這兩件大案以“連坐”之法各屠殺了3萬人和1.5萬人。

這兩個案件有相似也有不同,胡惟庸是開國功臣,與李善長聯姻,身為丞相官位高,實力龐大。胡惟庸所代表的相權已經威脅到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權了。中國自古以來,皇權與相權一直在鬥爭,相權也不單單只是代表丞相,還有後面的百官,地主鄉紳所代表的勢力。所以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後,直接宣佈永不再設立丞相。

而“藍玉案”所代表的就是皇權與軍權的鬥爭,藍玉是大將,手下軍隊無數,戰功赫赫,已經威脅到朱元璋的地位了。

這幾個案件只是個導火索,朱元璋擴大案件的範圍,同時也是為了懲治腐敗,胡惟庸和藍玉的集團,同時也是腐敗嚴重的官僚集團。

另一個原因就是太子朱標的早亡,朱元璋想為繼任者清除障礙。功臣階級的力量太過龐大,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年輕的朱允炆不能壓制住這些功臣集團。

我們回顧歷史,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開國皇帝中屠殺功臣最多的就是朱元璋和劉邦兩人,他們有個相似點就是都是白手起家,原來的地位低下。從一個布衣登上帝位,有種自卑和不自信感,而且同期的功臣也大多是白身起家,原來地位相差不大,開國後不能正確處理新的關係。


歷史的天空history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年輕時曾當過和尚。後來,朱元璋收到發小湯和的書信,要他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朱元璋在郭子興麾下因戰功卓著,深得器重,郭子興不僅給朱元璋起了名字,還將養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並且提攜他做統兵大將。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繼承了郭子興的衣缽,藉助明教的力量,不斷髮展勢力,最終憑藉淮西和浙西兩塊根據地的實力,在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的指導思想下,最終打敗了陳友諒,消滅了張士誠,殲滅了方國珍,最後建立了大明王朝。


那麼朱元璋平底天下後,為什麼要大肆殺戮開國功臣呢?其實他也是迫不得已,朱元璋平底天下後,這些文臣武將們為了攫取利益,在朝廷上分成了兩派,分別是淮西黨和浙西黨,他們為了蠅頭小利互相攻擊,多行不法之事。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仗著和皇帝是老鄉,交情過命,戰功顯赫,即便自己和家人做下違法亂紀的事情,皇帝也得網開一面。所以很多淮西黨們,拉幫結派,陷害異己,打壓忠良,挑唆朱元璋濫殺浙西士人。



他們都已經忘記自己曾也是農民出身,得勢後,私養兵丁,收養乾兒,交結外臣,兼併良田,迫害百姓。很多功臣的的奴僕都仗著自己主人的威名在外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就連地方官員都拿他們毫無辦法,而且這些淮西黨們還和各地駐軍有勾結,而這一切都觸動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



朱元璋曾多次警告這群淮西黨,並多次嚴厲處置官僚貪墨腐敗的問題,但這些功臣仗著自己有當年朱元璋賜予的丹書鐵券在手,自己戰功卓著,又是皇帝老鄉舊友,所以很多功臣仍然我行我素。


後來朱元璋見這群功臣們囂張跋扈,所做所為危害江山社稷,況且當時朱元璋年事已高,如果哪一天自己走了,這些勳貴不聽新皇帝的調遣,難免動搖大明江山。所以朱元璋借題發揮,藉著‘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將這些淮西勳貴幾乎一網打盡,驍勇善戰的將領幾乎全部被殺,朱元璋藉機將軍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但是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在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底下幾乎無將可用,加之建文帝善良仁慈,最終被朱棣奪去了大明江山。


李哥講史

朱元璋為何殺開國功臣?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維護皇權專制,君權是有強烈的排他性的,而開國功臣們做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威脅到了君權。所以,皇帝與開國功臣的關係其實質上極其脆弱,這是其根本原因。不管是劉邦的殺功臣也好,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也罷,都是解除開國功臣對皇權威脅的手段,儘管前者血腥,後者溫和,實際上都是異曲同工。

朱元璋晚年屠殺功臣確實是非常的殘酷,其實我之前也認為明太祖屠殺功臣這件事是他內心深處持久存在的想法。但是我看了一下史料,並不是這樣,至少在剛開國的時候,朱元璋確實是希望與他一起拼事業的功臣們有福同享的。

太祖已大封功臣,思天下大定,皆諸將之力,存者得膺爵賞,沒者乃不復見,遂設壇親祭之,且撫其兄弟子孫,俾食其祿。又設壇祭戰歿軍士,優養其父母妻子。


在那些功臣本人犯罪或者其奴僕仗著功臣的勢力犯罪的時候,朱元璋也是以訓誡為主,比起開國後對文臣們的打擊,朱元璋對於功臣們的容忍度還是相當高的。

當然明太祖厚待開國功臣除了感情因素,還有別的原因,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明朝開國之初,邊境和內地戰爭不斷,他也必須得依靠自己的老戰友。

我認為明太祖對功臣態度發生變化還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讓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威脅。胡惟庸這個人能力有,膽子大,愛擅權,像這樣的做事,遇到朱元璋這樣的雄主基本結局就不會好。

內外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視之,有病己者輒匿不聞。


這場案件很快就被朱元璋迅速給辦理了,但是也就是這場案件出現了朱元璋最為擔心的事,就是文臣與武將相互勾結,威脅他的政權。所以,在這起案件後,朱元璋迅速廢除中書省,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將兵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此時朱元璋估計對那些功臣已經有了不安的想法。但是,想歸想,明廷正直用人之際,功臣還是要安撫,並且必須與胡惟庸案做個切割,對那些與胡惟庸密切來往的武將不予追究。

群臣又請誅善長、陸仲亨等,……。此皆吾初起時腹心股肱,吾不忍罪之,其勿問。”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對那些功臣採取容忍態度,還因為一項重要措施必須等待,就是用他的親生兒子們制衡武將,其實洪武三年他就封諸子為王,只是這個計劃雖然有可行性,但諸子還小,尚需時間歷練。

胡惟庸案對朱元璋的心裡產生了負面影響之外,他對武臣的可靠度大大懷疑,進而對自己的身後事,尤其是對仁厚的朱標能否駕馭這些武臣產生強烈的擔心。這亦是其一大心病。

所以,我認為朱元璋殺開國功臣主要就有三個原因:一、朱元璋以自己的兒子制衡功臣目標在洪武二十三年已經圓滿實現。二、胡惟庸案讓朱元璋看到了文武勾結顛覆自己政權的可能性。三、太子仁厚,讓朱元璋對其能否駕馭武臣缺乏信心。

請大家來看看洪武二十三年五月這場屠戮功臣事件之前發生了什麼。

就在洪武二十三年的三月份,燕王和晉王出兵北元,成果輝煌,燕王大獲全勝,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肯定。

捷至京師,上大悅曰:“肅清沙漠,燕王功也。”


而晉王雖然無功而返。但是,表現中規中矩。就是這場戰役讓朱元璋看到了以諸子制衡功臣的計劃圓滿成功,遂利用封績事件除掉了一批讓他不放心的功臣。其中之前勾結胡惟庸的陸仲亨和費聚赫然在列。

而剩下的功臣如傅友德、馮勝等人朱元璋仍然給予重用,希望他們能輔佐朱標,可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標去世,朱標是朱元璋精心培養的接班人,他的死對朱元璋身心打擊巨大。

戊寅,上御東角門,諭群臣曰:“朕老矣,太子不幸,命也!”因大哭。


同年九月,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而朱允炆的表現比朱標更加仁柔,朱元璋於是再次於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興起大獄,將藍玉、傅友德、王弼封功臣再次處死,此次屠戮以後,功臣集團算是被連根拔起了,只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兩人。

所以,朱元璋屠戮功臣表面上是因為功臣不法,實質上就是為了確保明朝江山大權不至於旁落。


論史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原因不用我說了,因為有很多的人都說了,歸根到底就是為了清除隱患、清除異已、為了他的江山社稷永固,為了他的子孫後代統治著想。更重要的是他想建立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集權的統治。比如說,他殺掉胡維庸以後,規定“子孫後代者不得再設宰相一職,有大臣敢言立者,殺無赦”,很明顯,這不是胡維庸、李善長謀不謀反的問題了,這是朱元璋就想撤掉宰相一職,他擔心相權會分散君權,他的擔心有沒有道理哪?“有,這個可以有”,這一點朱元璋是有先見之明的,我們從明朝的歷史來看,朱元璋之後的這些皇帝不管有多昏庸、不管有多無能、不管有多懶惰、總之一句話,不管有多混蛋,皇權從來沒有旁落,沒有大臣可以架空皇帝,沒有一個權臣可以費立皇帝,明代只有藩王造反,從來沒有大臣造反過,難道說,是明朝的大臣覺悟高,三觀正確?不是的,是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是朱元璋建立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從這一點來說,朱元璋建立的政治體系確實保證了皇權的穩定。不能不說朱元璋有先見之明,中國歷史上的集權統治到這算是到了頂峰,滿清進關後,依然延用這種體系。

我並不是說贊成朱元璋殺功臣的這種做法,建立集權統治也不意味著一定要殺掉功臣才行。如果說殺掉功臣是建立集權統治,這是現實原因,另外一層原因,是朱元璋的心裡是很陰暗的,這跟他的出身可能是有關係的。他一個草根出身,一路打拚,他深刻的知道他的皇位來之不易,他不想讓任何人來覬覦他的權力,他不想給他的子孫統治留下任何的隱患,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他會毫不留情的殺掉任何他認為有可能造成威脅的人。

這一點,朱元璋和漢高祖劉邦是一樣的。劉邦在打敗項羽建立漢朝,也是大殺功臣,他們的想法是相同的。朱元璋和劉邦同樣是出身於草根,同樣是經過自己的奮鬥取得勝利,但他們即便是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也沒有改變他們流氓的本性,他們既狡詐又殘暴,貪婪又多疑,為了權利他們不惜一次次的舉起屠刀。這一點他們較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差之遠矣。

唐太宗李世民能對昔日的敵人、對手不計前嫌,放心任用。尉遲敬德、魏徵等等都是昔日的敵人或對手,但後來都成為扶佐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沒有他們很難說會有“貞觀盛世”;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也對昔日的部下不放心,怕他們有一天也玩一把“黃袍加身”,但趙匡胤並沒有對這些人舉起屠刀,而是用了一招被後人稱頌的辦法“杯酒釋兵權”我給你榮華富貴,你把兵權還給我,歐了,問題解決了,大家都相安無事。劉邦、朱元璋不是沒有這樣的智慧,而是沒有這樣的胸懷,流氓就是流氓,流氓即便當了皇帝,骨子裡還是流氓!


明月清風話古今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在登基為帝后,開始瘋狂屠殺功臣,殺了一波有一波,舉起了屠刀就不願意放下了,朱元璋可能是歷史上屠殺自己臣子最多的一個皇帝,這到底為什麼呢?

古藏先生認為原因如下:

1、有些大臣確實有謀反之心和僭越之舉,他們威脅到了朱家王朝的統治,也觸犯了老朱的底線,老朱可不是憐憫之人,一個殺!如胡惟庸等。

2、有些功臣居功自傲,雖然沒有謀反的言行,但是他們功高震主,他們活著就是對老朱家的威脅,等老朱咯嘣一下,難免有些人會出來振臂一呼,有這種可能的老朱依然舉起屠刀殺殺殺!如李善長等。

3、老朱的結髮夫妻馬皇后和大兒子朱標的過失,讓老朱性情大變,當他想把皇位給孫子的時候,凡是對他孫子構成威脅的功臣一概殺掉!如藍玉等。

4、說了這麼多,古藏先生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朱元璋本是和尚乞丐出身,從最底層走向雲端,看透人間冷暖,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他認為他能當皇帝,別人未必不能,天選之子都是靠自己拼來的,並非上天預定,所以只要是威脅到他和他的江山的人和事一概殺掉和廢除!

當然,朱元璋對待百姓還是不錯的,嗜殺的他從不舉起屠刀面對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