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胡也佛(1908—1980),本名國華,後改名為丁文、若佛,字大空,號谷華,自署十卉廬主,浙江餘姚人。

退休前在朵雲軒木版水印室從事勾描工作,很多宋元明清的古畫複製都出自他手,達到了悉尊原作、幾可亂真的境界。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一是作品本來就少;

二是在舊社會謀生時畫過一些春宮畫,尤以《金瓶梅》為盛,到了新社會受到了批判,為此他做人很低調。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胡也佛在抗戰期間迫於生計,不得已以賣畫為生。在兵荒馬亂的歲月,畫畫與其它手藝人一樣,能勉強維持全家溫飽,已是一種奢望。

因妻子染病,胡也佛恨自己不是一個醫生,他認為這個世道,畫得再好,也值不了幾個錢。所以他不準子女學畫,學畫沒出息,學醫才能養家餬口。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胡也佛初以臨摹為主,山水、花鳥、蟲草、人物都畫,但缺少創意,市面冷清。

正在窘迫之際,有個汪姓畫商卻看中胡也佛的山水畫,長期訂購他的山水中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胡也佛的山水學的是北宋馬遠、夏圭的風格,屬精工細活,一天一幅六尺中堂,基本上每天從早晨四點畫到晚上十點才能完成。

他自嘲自己的生活為“鳥叫到鬼叫”,工作之艱辛,可想而知。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胡也佛擅畫人物,尤以仕女最為出名。

一在於他的傳統根基深厚,學仇英,能把握基本面不放。人物線條是主要的表現手段,他下過苦功;

二是大量的實踐,尤其是畫過幾十本連環畫,能做到熟而生巧,人物造型準確、傳神;

三是格調雅緻、往往略施粉黛,便顯出女性的特點,較少脂粉氣。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連胡也佛一向敬佩的張大千,在仕女畫領域,恐怕也要“稍遜風騷”了。

曾有一則傳聞:

張大千在一次畫展上親見胡也佛的仕女畫後,不禁向同觀者讚歎道:“都說我是‘五百年來一大千’,你們看,他才稱得上。”

無論這則傳聞是史實抑或杜撰,單就線描成就而論,胡也佛是完全當得起的。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線條比色彩更具審美性質。”

中國畫的線條較西方寫實的線條,從技法功能到審美趣尚更具有直觀特徵的涵括萬物的形神之美。

胡也佛經過長年累月的揣摩,加上臨摹複製古畫,讀原作,見多識廣又用心銘記,眼高帶動手高,養成他下筆天成——勾線功力過人的本領。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胡也佛的山水畫師法北宋馬遠、夏圭等代表畫家的傳統,晚年又融合了南宋的繪畫筆意,筆法細膩,法度嚴謹,墨色中顯得玲瓏剔透,充滿生機。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在畫面的空靈處加至大膽墨塊皴染使整個畫面融洽一體。意境悠遠高古,顯現出高貴典雅的文人氣息,這不僅體現了畫家深厚的功底,更是畫家的情感流露,顯示出畫家的精神風貌。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為“豔”名所累的畫家,張大千曾自嘆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