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也用过?《寒食帖》与建溪异毫盏|瓷器鉴定真知堂

苏东坡也用过?《寒食帖》与建溪异毫盏|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的一个春天,一代文豪苏轼在赴河南汝州团练使任的途中,路经安徽泗州。

在此之前,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写下了后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苏东坡也用过?《寒食帖》与建溪异毫盏|瓷器鉴定真知堂

后人点评《寒食帖》,说,“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也用过?《寒食帖》与建溪异毫盏|瓷器鉴定真知堂

宋建窑兔毫盏

这首词,和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寒食诗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道出了苏轼此时恬淡闲适的心情。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在南山,他得到了知州刘倩叔的款待。斗茶,春笋,虽然未见大鱼大肉,却能从中体会出苏东坡词中那种风花雪月的味道来。

词中的午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建盏中的兔毫盏。

当时还是北宋神宗晚期。离宋徽宗即位还有几十年。但是,斗茶之风,在上流社会已经流传开来。同时期的

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建盏色青黑,与纯白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建盏胎厚,利于茶汤的保温,更好地激发茶香。

苏东坡也用过?《寒食帖》与建溪异毫盏|瓷器鉴定真知堂

宋人备茶图

宋徽宗于《大观茶论》中如是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

这是一种风靡一时的游戏,取代了投壶,成为宋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之间宴席之间的重要娱乐。苏东坡无疑也是其中的好事者之一。宋代的贡茶,主要产自福建北苑。

南唐时,北苑属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东溪试茶录》载:“旧记建安都官储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所苦。我朝自建隆以来,环北苑近熔,岁取上贡,外熔具还民间而裁税之。”

唐代的饼茶较粗糙,中间做眼以穿茶饼,看起来也不太雅观,南唐开始制作腊茶,使之光泽悦目,(后世宣德炉有腊茶色,就是这种色)。北宋宋开宝年间下南唐,宋太祖赵匡胤一眼便看中这个地方,定为专制贡茶之地,后来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自此有了龙团,凤饼。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皇帝喫茶,大臣权贵蜂拥而至。所以,斗茶这种雅事出现在北宋时期,而建盏这种现在看来无所用处的黑釉瓷碗,在当时身价百倍,成为奇事。

苏东坡也用过?《寒食帖》与建溪异毫盏|瓷器鉴定真知堂

南宋建窑油滴天目盏

苏东坡还有诗曰:“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可见这里的午盏就是建盏中的兔毫盏。

宋人斗茶常饮用的是一种茶,即把一种经过半发酵的青饼茶碾成细末,在碾茶前先用干净的纸襄糙碎,让后细碾;碾过的茶末还须箩筛,斗茶时按茶盏容量的大小,用勺子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搁入到茶盏中,并注入少量沸水,调成青状。这道程序中关键在于盏。盏冷则茶不浮,味不香,因此,《大观茶论》中说:“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茶录》也说:“凡欲点茶,先须 盏,令热,冷则茶不浮。”之后再往茶盏中注水,这种斗茶方式送人又称之为“点茶”,这道程序非常讲究,点注时要准确而有节制,否则,“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在点注的同时,还需用一只手执茶筅(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小扫帚一类的用具,目前日式茶道常用)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冷成汤花,运筅轻重要的当,才能达到理想的斗茶效果。

由于送人斗茶的茶色为白色,故《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样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正如《茶录》所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重要。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的诸多优点使其他窑场生产的茶盏大为逊色,并成为皇宫的斗茶用具。河北曲阳定要生产的黑釉盏色黑如漆,而胎骨洁白,从质上远胜建盏,距京城汴梁又近,宋微宗却舍近求远,命建窑的窑场主烧造茶碗,其原因就在于定窑黑盏胎薄,保温性差,不适合斗茶。《宣和遗事》载:“(壬辰政和二年)夏四月,燕蔡京内苑,辅臣、亲王皆与。……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贡太平嘉瑞茶饮之。”

苏东坡也用过?《寒食帖》与建溪异毫盏|瓷器鉴定真知堂

北宋定窑黑定茶盏

在写下这首《浣溪沙》后不到一年,哲宗即位,苏轼又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第二年他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今天,苏堤春晓还是老西湖十景之一。游人游西湖不可不看苏堤,后来的南宋皇帝把杭州作为行在,延续宋祚100多年,苏东坡疏浚西湖,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