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作《寒食》,惊天动地泣鬼神

“乌台诗案”之后,即元丰三年(1080)春,此时苏轼已四十五岁了,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在其精神上受到打击,郁郁不欢,深感寂寞,其生活上也是穷愁潦倒。在黄州期间,举目无亲,没有一间住房,无地一垅,一家老少二十余口人,无处安身食宿。因为地方官府是不会为贬谪官员提供住宿的,无奈之下,一家人只好挤在一处废弃驿站之中。

苏轼黄州作《寒食》,惊天动地泣鬼神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诗词歌赋远近闻名,但不善理财,用钱出手豪爽,“俸入所得,随手辄尽。”平日里虽然节俭,但还是免不了“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的生活习惯。贬官黄州时,仍然是无酒不欢,每饮必醉。

苏轼黄州作《寒食》,惊天动地泣鬼神

初到此地,无官一身轻,苏轼便结交朋友,饮酒赋诗;经常与朋友泛长江、吊赤壁,游山玩水,消磨时光。开始生活还能将就,时间一长,生活日以困匮,追随他到黄州的挚友马正卿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想方设法为其在黄州城东坡租来十几亩坡地,“使得躬耕其中”,有了这十几亩坡地,苏轼又买回来了一头耕牛,从此在这里躬耕陇亩,自得其乐,自号为“东坡居士”。

苏轼黄州作《寒食》,惊天动地泣鬼神

苏轼一家在废弃驿站住了一段时日,经常有朋友来访,生活起居很是不方便。苏轼决定自己动手,再找些朋友帮忙,盖几间茅草屋以改善居住条件。就在这年二月(元丰五年),在朋友们的帮助支持下,在躬耕地东坡的一侧盖起了茅草房五间。

苏轼黄州作《寒食》,惊天动地泣鬼神

草房落成之日,正遇大雪纷飞,他非常感慨雪的品质,于是在房子的正堂四壁上画满了雪花,坐卧其间,环顾四周,满目雪花。对苏轼来说,在此地能盖起属于自己这五间草房子,也是平生最得意之事,于是在大门额上自题“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其老朋友李元直得知此事,以篆书“雪堂”二字寄之祝贺。之后,苏轼又亲手栽植垂柳于房前屋后和东坡地边,又在自得其乐之时,给朋友李公择去书信说:“某见在东坡,作陂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又给堂兄子安写书信说:“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种蔬接果,聊以忘老。”

苏轼黄州作《寒食》,惊天动地泣鬼神

这年春季,阴雨连绵两多有余,因建造草堂,所有积蓄花尽,苏轼一家子吃了上顿愁下顿,此时苏轼又患病在身,心情异常沉重。时值寒食节,江水上涨几乎淹没房屋,家里无颗粒粮食,铁锅里煮的全是野菜,潮湿的芦苇杆,烧得破灶里满屋冒烟。百感交集的东坡居士无比心酸,拿起桌上的鸡毫毛笔,蘸饱墨汁,在宣纸上写诗二首,记载下了他终身难忘的这一幕窘迫之境:

苏轼黄州作《寒食》,惊天动地泣鬼神

第一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第二首: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两首诗一挥而就,苏轼又在诗末痛苦地写下“右黄州寒食二首”七个字,此时的东坡居士已抑制不住内心的酸楚,泪水夺眶而出。一幅令后世人们倾倒至极的书法极品,在东坡居士的手中就这样不经意地诞生了。

苏轼黄州作《寒食》,惊天动地泣鬼神

《黄州寒食二首》墨迹凝重,一气贯通,整幅作品的意境、心境、诗境交相融汇,写出了诗人苍凉、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的字里行间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面对此诗,真让人心痛,欲哭无泪,深感诗人的抑郁凄凉!沉浸在悲情之中的东坡居士绝对想不到,他的这幅急就即兴之作,惊天动地,悲泣鬼神,震憾了文坛的文人墨客。后人大家、专家将《黄州寒食二首》评定为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