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棣沒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會滅亡?

Ocean_Song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世稱永樂皇帝,出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79)封為燕王。

洪武二十年(1390年),太祖朱元璋命朱棣和晉王朱棡出征舊元丞相咬住及太尉乃兒不花,大獲全勝,咬住等兵敗投降。此後又率領諸將出塞御帝,均獲勝利,從此威名大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因太子早死,皇太孫朱允炆嗣位,改元建文。即位後的建文帝大量啟用文人,對外藩的侵擾卻束手無策,時人稱為“秀才朝廷”,又採納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等人的建議推行“削藩”政策。

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允炆密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等人擁兵於北平城內,圍攻燕王府,張信密保朱棣,朱棣設計殺了張昺和謝歸,奪京城九門,於是憤然起兵,進攻南京,稱其師為“靖難”,經過三年多的征戰,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兵入都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這便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靖難之役”後朱棣大肆清除異己,封賞“靖難”功臣。明初的京都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時也曾考慮過定都北平,明攻克大都後,朱元璋就曾詢問過廷臣:“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虜,比南京何如?”修撰鮑頻答說:“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及是百年,地氣已盡。南京興王之地,不必改圖。”便沒有建都北平。

其實,南京經過洪武、建文三十餘年的經營已經較為完善,朱棣後來遷都北京,有其特殊的原因在。早在永樂四年,朱棣就有了遷都的打算,永樂五年(1470)年徐皇后去世後一直未葬,永樂七年三月到北京後,五月初朱棣即令禮部尚書趙羾在北京擇地建陵,也是其很早就有了遷都想法的佐證。永樂遷都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維護北方邊疆的穩定,防禦故元勢力,蒙古韃靼和瓦剌部的侵襲。朱棣一生五次北征,都是為了消滅北方勢力的侵擾,甚至最後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也是在親征的歸途中。

除了維護北方穩定這一主要原因外,朱棣遷都還有一些其它的原因,如北京是燕王的發跡之地,功成之後,難免有戀鄉之情。另外,“靖難之役”雖然“師出有名”,但其即位後大量殺戮建文帝的臣子和家屬,也難免落人話柄,遭世人所詬病。因此不管是基於政治,軍事還是個人因素,最終導致永樂帝遷都北京。

朱棣遷都北京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甚至開海運運輸糧食到北京,發流罪以下之人墾北京田,又徙直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的富民實北京,種種舉措,雖然勞民傷財,大費周章,然後遷都北京後確實有效穩定了北方勢力的侵襲,使國家有了穩定發展的時期。

歷代帝王遷都建都,要麼是王朝沒落,偏安一隅,要麼是為了滿足個人慾望及享受,卻是不同於明成祖朱棣遷都的意義和動機。

至於說如果朱棣沒有遷都北京,明朝是否會明滅,假設的問題永遠沒有答案,何況遷都之後,離明朝滅亡的時間,相去甚遠,從大的方向來看,遷都北京的意義遠大於定都南京。


煮酒君談史

不要把後來人的無能歸結為前人做了或沒做什麼;這話就好比一個敗家的人說:假如當初他爸爸沒有給他留下家產,他就不會敗家到鋃鐺入獄。

明朝是兩個都城:北京和南京;明朝有兩套班底:北京一套,南京一套備用;但是崇禎在北京破城之際,自己不去南京,也不讓太子去南京。這怪自己不怪祖先。

假設的事情只在事前有一定幫助,在事後都是推卸責任。


嘟嘟讀讀

會。明朝滅亡不是京城選址問題。而是制度,氣候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

明朝前期處於對皇帝個人權利的最大化,建立一套只屬於皇帝指揮的錦衣衛,東廠等系統。弄的朝中大臣只能結黨才能對抗。演化到後期,這幫大臣只會黨同伐異,不再把國家的事好好處理。成天想怎麼黨爭。任何政策一到朝中商量,有一派支持,馬上就有人反對。不為這政策好不好,只為反對而反對。弄的到後期,國家都不能正常運轉了。

到了崇禎時期,天下已經糜爛到那種程度。大家應該想辦法度過危機才是正確的。這幫人根本不理這些,接著黨爭。結果讓國家錯過一次次機會。比如,皇太極已經想和談,多要點錢。李自成也想和談,封個藩王。崇禎想遷都南京。這些人就反對。直到把國家拖進無底深淵,然後自己投靠新主子。李自成來了投靠李自成,滿人進來投靠滿人。

還有就是明朝後期進入小冰河期,全球糧食都開始大規模減產。導致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造反


歷史樞紐

坦白說,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今天你這麼一說。略微一想,還真是這麼一回事。不過,歷史不能假設。因為最先滅明的並不是滿族人。是李自成。所以說,大明並不是清朝滅掉的。因為明朝跟清朝之間還有一個存在於八個月的大順。大順的皇帝便是李自成。李自成滅明後,並沒有妥善處理滅明後的遺留問題。導致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被迫投降清朝。否則,清朝是不可能打進來的。有一個成語叫“衝冠一怒為紅顏”,說的就是這件事。由於李自成的部下看中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私自霸佔了她。給吳三桂的頭上弄得綠油油的一片。吳三桂氣得說了一句名言。不能流芳千古,那就遺臭萬年。所以說,明朝就算不遷都北京,也會滅亡的。


風雨中的梅雲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嚴謹的邏輯,因為朱棣是否遷都,和明朝的滅亡都沒有任何關係,而且歷史上遷都的事情很多,那是否朝代滅亡的責任便該怪到那位遷都的君王呢?

事實上明成祖朱棣遷都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當時明朝統一,本是定都南京,南方已是基本安定的場所,但南方卻不適合全國政權的掌握,北方尚有蒙古等外敵侵襲,定都北方也較易於穩定北方,並控制東北等地。


朱棣遷都是對當時情況考量後的決定,不同於很多遷都的帝王,或是為圖享樂,又或是朝代遭逢大變,換“另一風水龍脈之地以續國祚”。換句話說朱棣遷都,對於明朝的統治的作用是極大的,更是將政權重新迴歸到中原地區,若說這是影響到明朝滅亡的原因,似乎有些太過於牽強。

更何況朱棣統治時期也是明朝的鼎盛時期,或許也有遷都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