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運行與展望(2018)

曾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室主任


摘 要

2017年,中國銀行業運行整體呈現風險企穩、業績向好的趨勢,金融去槓桿已取得初步成效:

1、2017年,銀行資產增速放緩(8.7%),股份制銀行尤為明顯(增速僅3.1%)。大型國有銀行資產增速為7.1%,城商行和農商行資產增速雖大幅下降,但仍保持在10%左右。

2、結構上看,貸款佔資產比重上升,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出現淨減少,“脫實向虛”與“金融亂象”問題得到初步整治。但在存款增長乏力的背景下,部分銀行對金融市場資金來源的依賴度進一步上升(同業存單增速達27.55%),預計這部分銀行在2018年將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

3、銀行信用風險平穩。不良貸款率自2016年底以來保持平穩(1.74%),關注類貸款率從2016年3季度以來持續下降(2017年末,3.49%),潛在不良資產生成壓力在減弱。分機構看,大行不良率下降明顯,城商行、農商行仍在上升。農商行撥備率已降至164.31%。

4、淨息差回升。2016年,淨息差水平收窄到2.09%,2017年一季度進一步收窄到2.03%。進入二季度後,銀行業淨息差開始回升,2017年6月、9月和12月末,分別上升到2.05%、2.07%和2.1%,呈加速趨勢。大行和農商行淨息差回升明顯。

5、淨利潤增速上升,ROA持續下降。2017年末,商業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長5.98%。淨利潤增速上升,主要得益於資產資量企穩導致的撥備成本下降。但淨利潤的上升並不代表銀行盈利能力上升。2017年末,銀行業ROA為0.92%,比上年同期下降0.07個百分點,延續了2011年(1.3%)以來的下滑趨勢。其中,農商行下降明顯(0.11個百分點)。

6、銀行業雙向對外開放持續推進:“走出去”方面,截至2017年6月末,約22家中資銀行在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353家海外分支機構;對外開放方面, 2017年12月,銀監會對《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就市場準入、業務准入等方面進行了修訂。

展望:2018年,銀行監管的廣度和深度會繼續強化。銀行資產規模的增長空間有限,資產質量和淨息差將繼續改善,但隨著“影子銀行”回表以及資本管理辦法的正式施行,預計部分銀行會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2017年,中國銀行業運行整體呈現風險企穩、業績向好的趨勢。而在貨幣政策轉向以及“防風險、去槓桿”的政策高壓下,同業去槓桿也逐漸深入,在經歷了幾次流動性考驗之後,金融去槓桿已取得初步成效。十九大之後,銀行監管制度完善步驟明顯加快,短短一個月中,資管新規和流動性監管修訂等重磅監管規則相繼出臺,反映了政策當局強化監管制度建設,夯實金融亂象整治成果的決心。預計未來,強監管成為銀行業的常態,但隨著銀行合規經營意識的提高,強監管對經營的短期衝擊將逐漸減弱,併為銀行業長期穩健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


一、銀行業運行情況

總體上看,2017年,中國銀行業運行情況穩中向好,“脫實向虛”與“金融亂象”問題得到初步整治,對外開放不斷推進,創新與轉型步伐也有所加速。主要運行特徵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規模:增長放緩,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出現淨減少

截至2017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2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較上年末下降7.1個百分點。其中,各項貸款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分資產類型看:

貸款佔資產比重上升。各項貸款同比增長13.2%,高於同期資產增速2.6個百分點。新增貸款13.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萬億元,佔新增資產的比例較上年提高37.8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貸款增速已連續保持正增長,較上年同期上升2.6個百分點。

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出現了淨減少。截止2017年末,同業資產、同業負債分別較年初減少2.6萬億元和2萬億元。其中,股份制銀行同業資產與年初相比降幅達45%;理財產品餘額同比增速降至4%,較去年同期下降30個百分點,已連續11個月下降,其中同業理財累計減少3.4萬億元;中小銀行下降尤為明顯,城商行和農商行理財餘額的同比增速,同比分別下降了40和90個百分點。

存款增長乏力,同業存單的依賴度較高。截止2017年底,銀行業機構本外幣負債232.87萬億,同比增長8.4%,增速較上年下降7.6個百分點。各項存款148.97萬億,比上年同比增長8.37%,其中,居民存款64.9萬億,同比增長7.6%,單位存款79.3萬億,同比增長9.24%。同業負債(銀行加非銀金融機構)餘額29.44萬億,比上年淨減少7645億,同比增速為-2.5%。債券(含二級資本債、金融債和同業存單)發行餘額22.58萬億,同比增長12.31%,其中,同業存單餘額8萬億,比上年末增長17290億,同比增速27.55%。體現了在存款增長乏力的背景下,部分銀行對金融市場資金來源的依賴度有進一步上升。在去槓桿的監管力度日趨加大的背景下,2018年同業業務和金融市場依賴程度高的銀行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

分機構來看,股份制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速放緩最為明顯。股份制銀行資產規模全年增速僅為3.1%,首次低於大型國有銀行(7.1%),有3家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較上年淨減少。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增速仍保持在10%上下,但較上一年均有大幅回落,尤其是城商行,降幅在11個百分點左右。總體上看,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受監管強化的影響最為明顯。

銀行業運行與展望(2018)

圖 各類銀行機構規模增速(資產) %

(二)信用風險趨於平穩

2017年,不良率保持穩定,關注類貸款率持續下降。截止2017年底,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7萬億,比上年增加1935億,同比增長12.79%。不良率為1.74%,從2016年四季度以來,一直保持穩定。關注類貸款率從2016年3季度以來持續下降,從4.1%的峰值下降到2017年末的3.49%,意味著潛在不良資產生成壓力持續減弱。

分機構看,大行不良率下降明顯,中小銀行仍有壓力。2017年末,大型商業銀行不良率1.53%,比上年下降0.15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不良率1.71%,較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外資銀行不良率0.7%,比上年下降0.23個百分點。城商行和農商行的不良率分比為1.52%和3.16%,比上年末上升0.04個百分點和0.67個百分點。總體上看,中小銀行,尤其是農村商業銀行,仍面臨較為嚴峻的信用風險考驗。

資產質量趨穩也帶動了銀行風險抵補能力的回升。

2017年末,商業銀行整體撥備覆蓋率為181.42%,高於上年同期水平。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為180.45%,從2016年一季度以來穩步上升。股份制商業銀行為179.98%,較上年末大幅提升近10個百分點。城商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214.48%和164.31%,均較上年有所下降。尤其是農村商業銀行,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35個百分點,並逼近150%的監管紅線。

(三)淨息差逐步企穩

2017年二季度後,淨息差開始回升。2016年,淨息差水平收窄到2.09%,對銀行業盈利能力產生了明顯衝擊,也導致了金融創新和金融套利業務的加速。不過,2016年下半年以來,淨息差收窄的幅度明顯有所收斂,有企穩的趨勢。進入2017年之後,受營改增和同業負債成本上升衝擊影響,2017年一季度銀行淨息差進一步收窄到2.03%。進入二季度後,銀行業淨息差開始觸底回升,2017年6月、9月和12月末,分別上升到2.05%、2.07%和2.1%,呈加速趨勢。

分機構看,大行和農商行淨息差回升明顯。大型國有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受益於資金來源穩定的優勢,淨息差回升相對明顯,尤其是農商行,淨息差較一季度上升了27bp;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受調控影響較大,息差管理的壓力猶存,均較年初小幅下降2bp。

銀行業運行與展望(2018)

圖 各類銀行淨息差變化 %

(四)淨利潤增速有所回升

主營收入負增,但淨利潤回升。截至2017年末,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7億萬元,同比增長5.98%,較上季末上升3.31個百分點。在主營業務收入負增長和撥備前利潤增速下降的情況下,實現淨利潤增速的上升,主要得益於資產資量企穩導致的撥備成本下降。從收入結構看,2017年,商業銀行非息收入佔比22.65%,比2016年同期下降1.16個百分點。主要受監管治理金融同業亂象,資金同業業務受到一定抑制有關。

ROA繼續下降,農商行下降明顯,大行盈利能力最好。儘管淨利潤增速較2016年有小幅上升,但利潤增速低於資產規模增長速度,銀行單位資產的盈利能力繼續下行。2017年末,銀行業資產利潤率(ROA)0.92%,比上年同期下降0.07個百分點,從2011年(1.3%)以來一直維持緩慢下行趨勢。銀行盈利能力仍面臨挑戰。分機構來看,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均較上年下降0.05個百分點,農商行下降0.11個百分點。外資行則較上年同期上升0.02個百分點。所有類型銀行中,國有大型銀行的盈利能力最為突出。

銀行業運行與展望(2018)

圖 各類銀行資產利潤率%

(五)銀行業雙向開放持續推進

“走出去”方面,國有大行已擁有大量海外分支。截至2017年6月末,約22家中資銀行在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353家海外分支機構,其中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約為1279家。其中,國有大行的海外分支已經基本覆蓋了全球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經濟體;股份制銀行的境外機構數量較少,主要分佈在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

對外開放方面,銀監會對外資行准入進行修訂。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具體到銀行業,2017年12月,銀監會對《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行修訂,形成了《中國銀監會關於修改〈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徵求意見稿)》,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決定》對《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修改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增加了關於外資法人銀行投資設立、入股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許可條件、程序和申請材料等規定,為外資法人銀行開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二是取消了外資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代客境外理財託管業務、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被清算的外資金融機構提取生息資產等四項業務的審批,實行報告制。

三是進一步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標準:合併支行籌建和開業審批程序,僅保留支行開業審批;優化外資銀行募集發行債務、資本補充工具的條件;簡化高管資格審核程序,對於同質同類外資銀行機構間的平級調動或改任較低職務的情形,由事前核準改為備案。

二、2018年展望

(一)銀行監管:廣度和深度還將繼續強化

2017年,“金融治亂象”和“金融去槓桿”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政策意圖尚未完全實現,預計2018年金融強監管仍將繼續。

理財規模依然較大,非標資產久期較長,規模下降和調整都需時間;表外資產規模結構複雜規模龐大,調整更需要較長時間;同業存單發行量過大,潛在的流動性風險不可忽視。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預計2018年在“降槓桿、防風險”的政策方針的指引下,銀行業作為金融行業的主體和重要組成部分,行業監管的廣度和深度還會繼續強化:

一是作為雙支柱體系的一級,MPA評估體系將更加完善。從總量擴展到結構,以引導商業銀行調整積極信貸結構;將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佔比指標進行考核,等等;

二是資管、流動性等監管規則相繼出臺。監管制度日趨完善,不過,也要看到的是,經過2017 年的“金融治亂象”整治,潛在風險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2018年的監管整治對銀行業的邊際衝擊應小於2017年。但從長遠來看,隨著監管重點轉向制度完善,尤其是流動性監管新規和資管新規的相繼落地,將從根本上改變同業業務和資管業務的運行規則,對銀行業的長期發展有深遠影響。

(二)銀行運行:規模增長空間有限,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淨息差方面,預計2018年將繼續維持小幅上升態勢。一方面,2018年,在整體經濟結構性改善延續以及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背景下,銀行信貸需求仍然有支撐,資金供不應求是大概率事件,銀行議價能力繼續上升;另一方面,由於通貨膨脹壓力上升以及受美聯儲加息的牽引,不排除央行調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可能。如果真的上調,將有助於銀行淨息差的擴大。

資產質量方面,預計銀行信用風險將進一步改善。2018年,宏觀經濟走穩以及銀行強化風險管理的驅動下,資產質量改善趨勢明確,存量風險壓力將得到有效緩解:一是部分工業企業利潤改善明顯,產能過剩行業的升級轉型,不良生成率延續下降態勢;二是2016-2017年,銀行業普遍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和處置力度,存量風險得到了一定的釋放;三是監管政策引導。2018年2月28日,銀監會下發《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按“一行一策”原則,考慮將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從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則由2.5%調整為1.5%-2.5%。此舉主要目的是引導商業銀行主動釋放不良和加快核銷,這將有助於信用風險的進一步下降。

規模方面,受制於存款增幅乏力的制約,增長空間有限。從目前看,2018年銀行存款壓力仍然比較大,一是受MPA的限制,銀行以貸款創造存款的空間急劇縮減;二是同業資金價格較高且同業存單監管趨嚴,銀行資金來源源受限,銀行對存款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三是貨幣市場基金的發展,提高了居民存款的利率敏感程度,直接分流了銀行的活期存款,進一步拉高資金成本。資金來源受限,直接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規模擴張空間,預計2018年,銀行業資產規模增速與2017年基本持平,低於10%。

資本方面,銀行業在2018年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一方面,對“影子銀行”的清理會迫使相當規模的表外資產回到資產負債表內,直接帶來資本補充的要求;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從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要求商業銀行在2018年底前達到《資本管理辦法》規定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過渡期間,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逐年提升。這意味著,除表外業務回表的壓力外,銀行在2018年還同時面臨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達標的問題。為確保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監管部門開始鼓勵商業銀行拓寬資本補充渠道。2018年3月,銀監會、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和國家外匯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意見》(下稱《意見》),支持銀行補充資本工具創新。當然,從長遠看,資本約束強化的背景下,銀行應逐步調整發展理念,從過去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更為資本集約的業務模式,在提高資本使用效率的同時,通過自身積累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