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模樣當如斯——讀譚風華《撿拾靈魂的碎片》

靈魂模樣當如斯——讀譚風華《撿拾靈魂的碎片》

靈魂模樣當如斯——讀譚風華《撿拾靈魂的碎片》

本科時代的班長郵寄來一本他同事譚風華的散文集《撿拾靈魂的碎片》。從3月2日收悉到今日寫評,轉眼竟是倆月。對閱讀這件事,有無數的機緣巧合,閱讀到就有了開啟另外世界的可能。而閱讀別人的作品,若“於我心有慼慼”那就再好不過了。

《撿拾靈魂的碎片》是譚風華第四本書,其從“水浸的牽牛花”、“滇西紀行”、“籍貫湖南”、“零碎的履痕”和“糊說九道”五個部分談起,就像一個人的痕跡那樣,從童年到中年,而又經歷過無數的事。而將這些你親歷的事記錄下來,總是功德無量的。所以,我們看到了譚風華筆下的人和事,娓娓道來的時刻,像是在促膝長談一般。

一個善用文字記錄的人,總是情感豐富而敏感的。而在雕刻靈魂樣子上,文字下的人儘管與現實中的人有差距,但總應該是“吻合”的,至少在精神氣質上如此。古人會說,文如其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能夠將自己的“路”寫下來,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並不僅僅是得益於作者工作上的原因,更在於善於發現之眼睛,也在於勤於記錄之能力。

靈魂模樣當如斯——讀譚風華《撿拾靈魂的碎片》

對故鄉的回望與記錄往往是作家一個繞不過去的彎,每每想起就會文思泉湧,其根源在於你出生的那個地方,曾經有你的一切。莫言也說過,故鄉往往就是你創作的源泉所在,一旦打開故鄉的寶庫,創作靈感就會撲面而來。這在《撿拾靈魂的碎片》中也能窺見一斑。

出生於湖南通道縣坪陽,這讓作者有無數的思緒,當這些思緒定格的時刻,也便是落筆為文的時刻吧!這些對故鄉的寫作,並非只是單純記錄,而是有著情感賦予的。正如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著土地愛的深沉。這種愛,在外人的眼裡有些矯情,但只有你身處其中,才能有切實體會,懂得一個遠離故鄉的人心中故鄉的樣子。

故鄉又不僅是風物集合,更是那些與故鄉有關的人。在該書中,作者對沈從文著墨頗多,這大概就是人總會有“地緣”上的情感歸屬,猶如當你發現你的故鄉有一個人站在你面前的時候,那份喜悅是難以言表一樣。而透過這些故鄉的人物,又總能夠找尋到作者靈魂的樣子,你愛什麼就是什麼樣的人,可謂一語中的。

靈魂模樣當如斯——讀譚風華《撿拾靈魂的碎片》

你走的那些路,你對問題的看法,都應落在紙面上,形成你靈魂的底板。所以,無論是“滇西紀行”還是“零碎的履痕”都成為作者行走的痕跡,而這樣行走的過程,無論是工作原因還是自由旅行,都是個體對於世界的感悟,這些感悟足夠特別,記錄下來也是獨一無二。

閱讀又總是有連鎖反應的,從一本書到另外一本書可能只是偶然,卻又成為歷史的必然。看到作者對湖南通道縣的描寫,我果斷地從網上購買了《臨朐縣誌》和《臨朐村鎮志略:五井卷》。很多人會覺得,閱讀就應該有目的,但這樣的散漫閱讀,難道不也是能夠有意外收穫的嗎?從這個意義上看,“開卷有益”四個字可謂切中閱讀之要害。

靈魂模樣當如斯——讀譚風華《撿拾靈魂的碎片》

胡適當年曾經感慨國內傳記圖書的稀少,而敢於“嘗試”,寫出來自傳式的《四十自述》,旨在鼓勵所有的人都記錄自己的過往。在某種意義上,《撿拾靈魂的碎片》也有這樣的意義,這儘管是作者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點滴記錄,且謙虛地稱之為“靈魂碎片”,但如此寫作難道不也是鼓勵每個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寫出自己的閱歷,從而對整個社會進程進行獨特的詮釋嗎?

當然,對出書這件事,作者也有自己的視角。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寫的,出書本是神聖的事情,但隨著出書的增加,個體也會變得越來越“裸奔”狀態。不過,大可不必有如此擔憂。因為出書總是作為思想的積累,更是在不斷撿拾起那些自己靈魂的碎片。這樣的碎片多了,便可以拼湊成為靈魂完整的模樣,讀者看到也好,瀏覽也罷,都不曾改變你的容顏,卻已經為這個世界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所以,你我其實都不是宏大歷史下的“小人物”,我們都是這個歷史的“親歷者”,也都應該留下自己特殊的“記錄”,來向這個匆匆而過的時代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