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模样当如斯——读谭风华《捡拾灵魂的碎片》

灵魂模样当如斯——读谭风华《捡拾灵魂的碎片》

灵魂模样当如斯——读谭风华《捡拾灵魂的碎片》

本科时代的班长邮寄来一本他同事谭风华的散文集《捡拾灵魂的碎片》。从3月2日收悉到今日写评,转眼竟是俩月。对阅读这件事,有无数的机缘巧合,阅读到就有了开启另外世界的可能。而阅读别人的作品,若“于我心有戚戚”那就再好不过了。

《捡拾灵魂的碎片》是谭风华第四本书,其从“水浸的牵牛花”、“滇西纪行”、“籍贯湖南”、“零碎的履痕”和“糊说九道”五个部分谈起,就像一个人的痕迹那样,从童年到中年,而又经历过无数的事。而将这些你亲历的事记录下来,总是功德无量的。所以,我们看到了谭风华笔下的人和事,娓娓道来的时刻,像是在促膝长谈一般。

一个善用文字记录的人,总是情感丰富而敏感的。而在雕刻灵魂样子上,文字下的人尽管与现实中的人有差距,但总应该是“吻合”的,至少在精神气质上如此。古人会说,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能够将自己的“路”写下来,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并不仅仅是得益于作者工作上的原因,更在于善于发现之眼睛,也在于勤于记录之能力。

灵魂模样当如斯——读谭风华《捡拾灵魂的碎片》

对故乡的回望与记录往往是作家一个绕不过去的弯,每每想起就会文思泉涌,其根源在于你出生的那个地方,曾经有你的一切。莫言也说过,故乡往往就是你创作的源泉所在,一旦打开故乡的宝库,创作灵感就会扑面而来。这在《捡拾灵魂的碎片》中也能窥见一斑。

出生于湖南通道县坪阳,这让作者有无数的思绪,当这些思绪定格的时刻,也便是落笔为文的时刻吧!这些对故乡的写作,并非只是单纯记录,而是有着情感赋予的。正如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的深沉。这种爱,在外人的眼里有些矫情,但只有你身处其中,才能有切实体会,懂得一个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故乡的样子。

故乡又不仅是风物集合,更是那些与故乡有关的人。在该书中,作者对沈从文着墨颇多,这大概就是人总会有“地缘”上的情感归属,犹如当你发现你的故乡有一个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那份喜悦是难以言表一样。而透过这些故乡的人物,又总能够找寻到作者灵魂的样子,你爱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可谓一语中的。

灵魂模样当如斯——读谭风华《捡拾灵魂的碎片》

你走的那些路,你对问题的看法,都应落在纸面上,形成你灵魂的底板。所以,无论是“滇西纪行”还是“零碎的履痕”都成为作者行走的痕迹,而这样行走的过程,无论是工作原因还是自由旅行,都是个体对于世界的感悟,这些感悟足够特别,记录下来也是独一无二。

阅读又总是有连锁反应的,从一本书到另外一本书可能只是偶然,却又成为历史的必然。看到作者对湖南通道县的描写,我果断地从网上购买了《临朐县志》和《临朐村镇志略:五井卷》。很多人会觉得,阅读就应该有目的,但这样的散漫阅读,难道不也是能够有意外收获的吗?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卷有益”四个字可谓切中阅读之要害。

灵魂模样当如斯——读谭风华《捡拾灵魂的碎片》

胡适当年曾经感慨国内传记图书的稀少,而敢于“尝试”,写出来自传式的《四十自述》,旨在鼓励所有的人都记录自己的过往。在某种意义上,《捡拾灵魂的碎片》也有这样的意义,这尽管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点滴记录,且谦虚地称之为“灵魂碎片”,但如此写作难道不也是鼓励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写出自己的阅历,从而对整个社会进程进行独特的诠释吗?

当然,对出书这件事,作者也有自己的视角。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的,出书本是神圣的事情,但随着出书的增加,个体也会变得越来越“裸奔”状态。不过,大可不必有如此担忧。因为出书总是作为思想的积累,更是在不断捡拾起那些自己灵魂的碎片。这样的碎片多了,便可以拼凑成为灵魂完整的模样,读者看到也好,浏览也罢,都不曾改变你的容颜,却已经为这个世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所以,你我其实都不是宏大历史下的“小人物”,我们都是这个历史的“亲历者”,也都应该留下自己特殊的“记录”,来向这个匆匆而过的时代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