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人文歷史?

電影院看了電視

武漢,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生命流浪的途中,黃昏踮腳大橋上看長江日落時,突然愛上這座城市。

武漢,中國華中首城,本有無限風華可講。高山流水,龜蛇玄武,黃鶴樓臺,辛亥干戈,三千年家園久魂銷。只可惜,江漢浩蕩,歲月無聲,有太多人文歷史在它無所不包的同時也湮沒了自身。評說今天的武漢人文歷史,別說外地人,就連生長於斯的土著也語焉不詳了。

愛上一座城市,於是愛上與它有關的一切。我現在寫下的,不過是閒逛江漢街頭廢墟時順手撿回的幾塊瓦礫,然後藉文字立此存照。


1,漢陽月湖堤街與“絞人場”

今屬漢陽區月湖街道。靠近琴臺大劇院。因古月湖而得名。此處地方在晚清張之洞開辦漢陽鐵廠鋪設鐵路之前,是個荒野。那時,湖邊有個古槐樹,是著名的“絞人場”。清政府在這裡絞死犯人。

1927年,北伐戰爭打到此處,槐樹被毀砍,開始陸續有人在此居住。現在的街道居民估計都不知道這裡曾經吊死過多少冤魂了。


2,漢陽顯正街與天主教堂

古漢陽城內最早的街市之一。伴隨著漢陽築城史一起,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

現還有1936年建成的天主教堂一座。為愛爾蘭神父愛德華高爾文上世紀20年代開始興建可容納500人,屬愛爾蘭巴西利卡式的建築,形似巴黎聖母院,是漢陽現今最大最美的教堂。

40年代,張愛玲丈夫、作家胡蘭成曾經在此教堂演講。在《今生今世》一書中還隱約提及。


3,漢正街與個體私營經濟制度

1989年曾經在央視播出一部名為《漢正街》的連續劇,風靡全國。

這部劇由武漢個體戶王仁昌創作的長篇小說《風雨巨賈》改編而成,導演錢五一。

播出後,引起了最高方面的重視,時之李總不僅親自詢問該劇所反映的個體戶有關情況,還派專人往武漢調研。

依據該調研成果,加以論證研究,國家最終承認了個體私營經濟的存在,並將“個體經濟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寫進憲法。


4,老漢口與露天茶館

過去和北京、成都一樣,漢口盛行露天茶館。

據記載,在1909年,漢口的茶館多達250多家,佔武漢三鎮的60 %。張之洞主政湖北後,工商業發達,漢口人口暴增,茶館生意更為興旺。至1918年,漢口茶館多達696家。1928年統計,則已有1117家。至1933年,更多達1373家。那時的茶館,是特殊行業,主業一般很有來頭,多為青幫紅幫中人,所謂“不是光棍,不開茶館”。

抗日戰爭興起,武漢淪陷,茶館徹底頹廢。1937年,僅剩250家。在此後,逐漸銷聲匿跡。


5,江漢路與劉歆生

江漢路,武漢第一步行街,如今是士女遊玩最喜歡的去處。其實說是“國恥”的象徵並不為過。

鴉片戰爭後《中英天津條約》簽訂,英國首先在漢口開闢租界。現江漢路所在,實是華人與洋人的分界線。原名“廣利巷”,英國人改名為“太平路”。

後來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歆生路”。源於地產大王劉歆生。劉生於武漢東西湖柏泉劉家嘴貧家,因長期與神父、教友接觸中,學的流利的英、法語,至此發家。他的創舉,是幾乎是見地就買,甚至不顧利息負擔,向法國東方匯理英航貸款。

此後,因利益關聯,英國人為哄劉歆生開心,特報請英女王批准,將“太平路”更名為“歆生路”。而歷史盛傳,劉歆生見到總統黎元洪時說,“都督你創造了民國,我創造了漢口”。

1927年,中國收回漢口英租界,“太平街”和“歆生路”改名為江漢路。現今在江漢路遺留下13幢近代歷史建築,“歆生公館”就在其中


6,漢陽共勉街與明代老牌坊

清末廢除科舉,貢院街易名共元街,1940年代又改稱為共勉街。1967年改名火炬后街,1972年恢復共勉街。

街上現存留明代牌坊一座,屹立於攔江路和陽新路靠江邊一帶交叉處的居民小區內。原為6柱5門,後因戰火受損,殘存5柱4門,高6米,寬11·5米,每根石柱頂端有一石雕坐獅。站柱兩側為雕刻高1·3米的對獅。

牌坊正門寬額枋,仿木結構,鏨斧、扁光、對縫安砌、叫號磨礱諸多工序都十分講究。


7,漢陽流芳嘴與“萬世流芳”

漢陽流芳嘴如今人流攢集。但原本,這裡只是鯉魚洲上一個荒村,名字因一座橋而得。

明清時鯉魚洲上逐漸落居不少人家,形成幾個村落。但此地四面環水,沒有陸路可去漢陽,人以為苦。村民受夠了蹚水過河之難,決定集資修建一座衝不垮的石橋。

於是,本著“修橋補路,有利眾人;行善積德,流芳萬世”的信念,有錢出錢無錢出力,很快建成。當時橋頭,立有一塊高1·7米、寬1·5米、厚0·2米的青石碑。

碑上刻“萬世流芳”四個大字,漢口人稱“流芳橋”,最近的自然村叫“流芳嘴”。


人文遺址,是復活往昔的觸點,常常就在你一腳踏上舊址的瞬息之間,歷史歸來訴說。

“我家俄羅斯洋房,冰冷冷的粗大石柱子,冰冷冷的大鐵門,永遠關著,隔開了外面的世界。我恨不得家在文華里、輔義裡(漢口老里弄名稱)那種弄堂房子裡,人挨人,多熱鬧。那扇大鐵門,只有父親晚上回家,汽車兩柱刺眼的燈光射來,門大打開,燈光射得滿院子透亮……”

這是美籍華人女大作家聶華苓晚年在《三生三世》中的回憶。那是1928年,聶華苓自小就居住的漢口洞庭街。她一生東南西北飄蕩如沙鷗,但是,最魂牽夢繞,還是武漢的燈火、人煙,還有街巷。

在時間中逝去了的歷史,一定還會在空間孑遺,在人心中流浪不止。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閱讀、關注、點贊。也歡迎評論,有回必復。

劉愚愚

武漢有一條人人皆知的路叫“彭劉楊路”,然而當你聽到公交車上響起熟悉的報站聲音“彭劉楊路到了”時,你是否知道這條路為什麼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呢?
“彭”“劉”“楊”這三個字分別代表著三位不一樣的革命前輩,他們是在武昌起義中獻出了寶貴生命的革命烈士——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人。

彭楚藩有清朝新軍駐武漢的憲兵的身份,同時也是共進會成員,在他任職期間,多次為革命黨人刺探情報,也多次暗中保護革命黨人。在其被清軍抓住時,他身穿憲兵服,本可以以抓捕革命黨人為由開脫的,但他毅然決定與其他被捕同志共存亡。

當主審官呵斥他:“你既身為憲兵,應知王法受皇室俸祿,自當愛護大清,而你竟敢謀反,該當何罪?”楚藩厲聲反問:“所謂俸祿,是我漢族同胞的血汗,吃同胞的飯,為同胞報仇,這是理所當然,何罪之有?”
劉復基為革命團體“文學社”的評議部長,曾多次協助宋教仁工作,參加過多次革命運動。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加強了防範,不少革命黨人產生了悲觀情緒,劉復基不顧個人安危,隱居武昌閱馬廠文昌閣,每日輪流往來於各標營,互通情報,使新軍戰士革命信念更加堅定了。因而有更多的人加入了文學社,革命力量日漸壯大。劉復基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為革命之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
楊洪勝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因參加反清活動被殺害,爺爺為給兒子報仇天天夜裡給反清組織打造兵器,最終被發現也被殺害。曾經加入過清廷的綠營兵,發現綠營兵太腐敗後加入了新軍。暗中給革命運動配送彈藥時被發現,反抗中被清軍抓住。清廷官員鐵忠向他逼問黨羽,他罵著說:“老子是革命黨!殺便殺!除你滿奴一人外,都是革命黨!””鐵忠大怒,施以毒刑,他仍談笑自若。直被打的體無完膚,他終未供出一人。
這三人都是在武昌起義前一天就義於武昌湖廣總督署東轅門外,武昌起義於第二天晚打響了第一槍。正因為有同他們一樣的革命烈士的英勇獻身,才有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才在全國燃起了革命的燎原烈火,最終推翻了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清封建王朝。

今天武漢的這段“彭劉楊”路就是為了紀念這三位革命烈士,每當想到這我就提醒自己要好好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


(讀史以明志,“以古觀今”與你一起深入淺出瞭解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