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後,清朝廷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不可呢?

baluxul

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袁世凱得以出山除了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有就是袁世凱的為出山充分準備著。上天總是眷顧時刻準備著的人,在清政府和袁世凱之間可謂是經過了很多鬥爭的。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死了,年幼的溥儀做皇帝,他的父親載灃當攝政王,可以說載灃是清朝的實際權力的第一人了。年輕氣盛的載灃就想殺了當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當時清政府是不相信那些漢族的權臣,想把兵權抓在皇族的手裡。載灃就想出了一個計策,以召袁世凱進宮見駕,讓袁世凱坐上早已經做了手腳的椅子上,讓袁世凱出醜,然後以君前失禮的藉口誅殺袁世凱。當他這個幼稚的想法在皇族人員內閣會議提出的時候,所有人都反對,殺一個大臣,會導致兵變,誰能保證不出事啊!無奈的載灃只好放棄這個想法,隨後他以袁世凱有足疾的理由,把袁世凱革職趕回老家河南養老去,其實袁世凱腿腳是有點痛風病,也沒有做不了官的地步,說白了載灃就是找個藉口讓袁世凱淨身出戶,趕出權力的中心。

袁世凱之所以讓載灃忌憚又不敢直接殺他,就是因為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洋新軍。清政府中日甲午海戰過後,開始建立新式的陸軍。袁世凱從1895年到1905年這十年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為清政府培養了六個鎮的北洋新軍,而袁世凱用各種的手段讓新軍的將領都變成了袁世凱的心腹,新軍只聽袁世凱的命令不聽清政府的命令,剛好在1905年的漳德操演的過程中,扮演北洋軍隊對手的剛好是武昌起義的那支湖北新軍,北洋新軍在演習中大勝,被譽為中國最強軍隊。

回到河南養病的袁世凱並沒有淡出政治活動,他用老家設計的電臺和自己的親信電報來往,很多朝廷的人包括革命黨人去探望過袁世凱呢,其中就有宋教仁。袁世凱在他們離開的時候都會送錢或者金條給他們。在這三年的養病中,袁世凱可以說並沒有離開權利中心。

1911年十月十號武昌革命起義,各地紛紛爆發革命起義,各個省份相繼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既然革命爆發,清政府就派兵鎮壓啊,載灃當然想到了這個事情,他找來找去,才在皇族的人員中找到唯一一個懂軍事的人就是陸軍大臣蔭昌。找的軍隊只能是北洋新軍了,因為整個清政府,能打仗的只有北洋新軍了,什麼八旗軍隊如同廢物,根本靠不住。蔭昌堅決不去,因為北洋新軍自己指揮不動,只有袁世凱才能指揮啊。再者這個時候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也全力勸說要啟用袁世凱,因為奕劻早已經被袁世凱用十萬兩白銀收買了。到了這個時候,載灃沒有辦法,只好給袁世凱發去一封任命電報,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立刻上任去剿匪,不得推辭。袁世凱一看,就一個湖廣總督,什麼權利也沒有,這是求人的態度嗎?袁世凱以養病的理由堅決不去。載灃很無奈,只好請袁世凱的好友徐世昌去勸說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和徐世昌密談三天,合計算計了載灃,徐世昌拿著袁世凱開出的六個條件回到北京,載灃看了條件氣瘋了,他本想不答應,但有什麼辦法呢,大勢所趨,情勢所逼,載灃已經沒有了談判的籌碼了,清政府不被袁世凱所滅就是被革命黨人所滅,只好啟用袁世凱了,希望袁世凱的人品能好一點吧!終於載灃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權統領所有前線的軍隊和政務。袁世凱在1911年十月三十號正式出山,去到前線的袁世凱並沒有用心用力去打革命軍,而是個革命軍聯繫了起來,最後和南方的革命政府來個南北議和,最終把清朝埋葬在歷史的塵埃中。

其實清政府任用袁世凱,那是必然的結果,除了袁世凱的能力和手段之外,清政府自己不爭氣,遍觀那些滿清皇族人員有哪個是有出息的,不是溜鷹逗狗,就是好吃懶做,腐敗無能,這樣的人能幹出事情啊,自己無能就不要怪別人啊!歷史的風雲變幻總是留給那些有能力和時刻準備的人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回答這個問題,把袁世凱和曾國藩對比起來看,也許就更清楚了。

當年,清廷對曾國藩是既用又限,掣肘比較多,好幾次把老曾惹得很生氣,差點甩手不幹。清廷之所以這樣用曾國藩,原因之一是除了曾國藩,還有其他人可用,而且湘軍也不是清政府唯一依靠的軍隊。到了武昌起義的時候就不同了,清政府幾乎只有北洋軍隊可用,而且也只有袁世凱一人可用。

當年,彭玉麟等曾勸曾國藩做皇帝,說出了“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之類的話,但曾國藩拒絕了,還把湘軍裁撤了不少,以示對朝廷沒有二心。老曾之所以“自廢武功”,與他讀書太多有很大關係,已經被洗腦了,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但袁世凱不同,不喜歡讀書,被強迫讀書也讀得不好,腦子裡更多是實用主義。所以,同樣是對清廷,袁世凱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出賣了譚嗣同,在武昌起義後卻殺死了清廷,就是因為自己實力膨脹了,而清政府則衰微了。

儘管當年袁世凱站在了慈禧那邊,但也看出清廷已經步入暮年,所以在小站練兵的時候,非常注重培養個人勢力。在教育官兵時,經常灌輸這樣的思想:是他袁世凱給了大家飯吃,以後大家都要為自己賣命。在這一點上,袁世凱比曾國藩和李鴻章走得更遠。對袁世凱的野心,清廷不是沒有覺察,比如攝政王載灃就發現了,並且把袁世凱貶出朝廷,企圖隔斷其與軍權的聯繫。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對軍隊的私有化教育開始發揮作用。馮國璋率兵南下,專門去河南拜會了袁世凱,得到6個字的指示:“慢慢走,等等看。”結果統帥蔭昌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迫使清政府起用袁世凱擔任副統帥。袁世凱知道清廷在讓步,但不滿足於做副手,於是與徐世昌合作了一場雙簧戲,讓老徐傳話給清廷:還是叫蔭督師趕快赴前線吧,沒有袁世凱不見得就不能打仗。

這簡直是赤裸裸的要挾,但清廷忍了,沒辦法,得解決燃眉之急,把湖北的革命火焰撲滅再說。可以想見,如果袁世凱一鼓作氣把湖北革命軍滅了,下一個被滅的就輪到他自己。所以,他利用革命黨為籌碼一步步把清廷逼到牆角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否則不是清廷死,就是他袁世凱死。


腦洞大開的歷史

  我們先來看看晚清的軍事力量構成,在鴉片戰爭時期大清軍隊仍然是老套路,綠營+八旗,綠營大概有六十多萬,滿蒙漢八旗總數約二十萬,其中八旗約一半兵力駐紮在京師附近,另四分之一駐紮關外。

等到天平天國時期,綠營在南方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太平天國短期內就奪得江南大片領土,於是這時候曾國藩團練起家的湘軍就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清軍主力,人數將近三十萬,湘軍攻破天京,滅亡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了免受猜忌,隨即解散了湘軍。而八旗軍最後的精銳-僧哥李沁的滿蒙八旗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八里橋被英法聯軍團滅。

但是帝國還需要軍隊來維持怎麼辦呢?從湘軍脫胎出的淮軍在李鴻章的控制下成了1860到九十年代的大清主力軍,李鴻章將洋務運動的成果重金花費打造這隻軍隊上面,讓其裝備近代武器。沒想到到了1894-95年,淮軍在甲午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是糟糕透頂,中看不中用,被日軍吊打。

淮軍的失敗讓清廷意識到,軍隊不是僅僅換條槍就能提升戰鬥力的,必須對軍制進行改革,於是開始探索新軍之路,起初只是小規模的試驗。

  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建議,在天津小站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後由袁世凱接管定武軍,並加募步兵2000人,騎兵250人,將其擴充到7000人,改名為“新建陸軍”,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

 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後因武昌起義爆發,只成立了二十六鎮,總共兵力十六萬,

這二十六鎮裡面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建制完整,兵力約12萬,除此以外湖北新軍約有兩萬人。其他都是有名無實。

由於袁世凱一直以來擔任新軍督辦。主要軍官都是袁世凱一手帶上來的,而且多為袁世凱親友、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都是其心腹,唯袁世凱馬首是瞻。

所以造成了湖北新軍發動武昌起義的時候,北洋新軍作為清朝主力一家獨大,新軍還不聽中央調遣,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

 


腦洞局長

在清末,清朝軍隊主要為綠營和八旗,而駐防八旗和綠營在太平天國起義中基本被打光,京營八旗腐敗,毫無戰力可言。湘軍和淮軍滅了太平天國後被慈禧解散。到武昌起義時只剩下袁世凱的新軍了。

袁世凱利用新政時期急劇擴張的軍事政治實力,徹底滲透了整個大清政權,爪牙遍佈。

袁世凱是北洋新軍的創始人,曾奉清廷的命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袁世凱仿照西方國家的軍隊訓練北洋新軍,採用新進的軍事武器、制度和嚴格的准入門檻。在他的訓練下這支新建的軍隊後來居上,成為清廷的大殺器。

另一方面袁世凱在新軍中大力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把忠於自己的老部下安插在新軍中;大搞裙帶關係,籠絡新軍中的高級將領。袁世凱把自己的乾女兒嫁給了段祺瑞,把自己的親女兒嫁給了曹錕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娶了黎元洪的女兒。北洋新軍中的高級將領大部分都跟袁世凱存在親戚關係。

對新軍士兵,袁世凱雙管齊下。在物質上給與士兵豐厚的待遇,新軍士兵普遍比其他清朝部隊的工資要高几倍,而且工資是袁世凱這邊直接發而不是軍級長官。在精神上袁世凱對他們灌輸絕對服從自己的思想,“士兵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

通過如此手段,袁世凱從上而下的把北洋新軍訓練成了“袁家軍”,以至於辛亥革命時,清廷根本無法調動這支軍隊去攻打革命軍!

武昌起義時,清廷派宗室蔭昌統領新軍,但新軍軍根本不聽指揮,拒不出發,可笑這蔭昌竟然還是陸軍大臣,最後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當時新軍威名在外,清廷內又沒有能抗衡袁世凱的大臣,加上初期南方革命軍群龍無首,趁著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竊取革命果實。


歷史觀

關於袁世凱,陳詞濫調已經太多,這裡用幾個故事來說明辛亥年為何非袁世凱不可。

據說,在武昌起義爆發後,陸軍部尚書蔭昌領旨率軍前往湖北鎮壓時,其身穿長袍馬褂,腳上卻蹬著軍用長靴,簡直就是個“三不像”。

這時,旁邊有人向他恭賀大任,蔭昌眉頭一皺,說:“嗐,我手下一個兵都沒有,朝廷讓我去湖北督師作戰——您說說,我這是用拳打啊,還是用腳去踢呀?”

蔭昌還算有先見之明,北洋軍大都是袁世凱的舊部:統領馮國璋就不用說了,下轄第六鎮的統制李純、第二鎮的第三協協統王佔元、第四鎮第八協協統陳光遠,一個個都不肯用命。

據說,馮國璋南下路過彰德時,袁世凱曾對他面授機宜:“慢慢走,等等看”,而之後北洋軍也確實是按此執行的,蔭昌這光桿司令哪裡指揮得動!?

而據當時在京為官的曹汝霖回憶,“當兵諫電到之日,親貴大員眷屬,紛紛逃往天津,京津火車擁擠到無立足之地,人心之亂,於此可見”。

同樣在京為官的顏惠慶也在回憶錄中稱,“清廷大臣,不是宿命論者,就是失敗主義者,早已是外強中乾,色厲而內荏。烽火未起,官員們已準備投降了,更何況既不瞭解各省實情,又未經歷戰事,因此,他們惶惶然不知何去何從”。

京師一片恐慌,官員們如同驚弓之鳥,神經質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

顏惠慶舉了個例子,某次外務部高級官員在討論嚴峻的局勢,部內主管電報的司員面如土色的衝進來報告,說無法收到天津總署衙門的回電(當時盛傳革命黨要攻打天津),與會官員驚恐萬狀,紛紛喝令套車回家。幾分鐘後,那位司員又來報告,說與天津的電報聯絡已恢復,剛才無人作答,是因那邊的電報員如廁去了。

而袁世凱出山後就不同了。11月13日,在前線督師的袁世凱回到闊別三年之久的北京。 據顏惠慶回憶:

“袁世凱抵達北京後,滿朝文武,人心頓行安定,彷彿又恢復了元氣。這充分顯示出主政有方,處事決斷的袁世凱在朝中所享有的不一般的威望”。

三天後,新一屆內閣成立,袁世凱的親信趙秉鈞、王士珍、嚴修等分掌民政部、陸軍部、度支部等重要部門,清廷的朝中局勢稍稍安定。

由此可見,袁世凱最後成為辛亥年局面的收拾者,並非偶然。


坑爹史冊

因為當時唯一能夠鎮壓起義軍的,就是北洋軍。而北洋軍的將領都是袁世凱的鐵桿心腹,除了袁世凱,無人能夠指揮得動。

真有這麼玄乎嗎?就是這麼玄乎。這一切,全依賴於袁世凱獨特的練兵技法。當初在小站練兵時,袁世凱左手拿著刀,右手拿著官印,聽話的就有官做,不聽話的就砍腦袋,從而把“袁世凱”三個字深深地刻入了每個士兵和將領的腦子裡,讓他們只知袁宮保,而不知清廷。所以,除了他袁世凱,無人能夠真正指揮得動北洋軍。

事實上,武昌起義爆發時,袁世凱正被罷官在家,蟄伏安陽,靜待時機。在罷官的三年中,袁世凱表面上不問世事。實際上,他和北洋軍的將領們一直暗中聯絡著。朝廷下令北洋軍南下時,北洋軍得到袁世凱的授意,竟然裝模作樣,徐徐而行,根本沒有立即開赴湖北前線的意思。

即便出山後,袁世凱也沒有令北洋軍全力作戰。只是展示了一下實力後,便不再進攻,為的是留住起義軍,要挾清廷。馮國璋不明白袁世凱的用意,打算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結果被袁世凱調回了京城,由段祺瑞代替其職。

這時候,袁世凱已經對清廷毫無忠心可言了。他暗地裡派人與起義軍談判,最終談得了合適的價碼:只要他能夠讓清帝退位,他就是未來的大總統。

但是,這並不能怪袁世凱。事實上,是清廷先對袁世凱不仁不義,才有了他後來的不忠不誠。

慈禧活著時,袁世凱的北洋系權勢熏天。慈禧和光緒先後死去,溥儀即位,25歲的攝政王載灃總領朝政。

載灃很能幹,一上任就先把袁世凱給罷免了。甚至還想殺了他,幸虧張之洞等人曉以利害,才沒有動手,最終以“腳疾”為理由,讓袁世凱回鄉養病。

等到武昌起義後,能幹的載灃終於發現自己並不那麼能幹,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再把袁世凱請了回來。

經過這番折騰,袁世凱憑什麼還對清廷忠誠呢?不忠誠就對了。

載灃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趣談秘史

武昌起義後,雖然諸多省份獨立,但起義軍不足以讓能力讓清朝滅亡。南方軍也不是孫先生自己訓練出來的,沒法做到他完全指揮,打下去軍餉馬上就會有問題。如何短時間結束清王朝?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瓦解清王朝,讓王朝內部的權貴反對王朝,贊成共和;代價就是總統之位虛位以待!但孫先生放棄了總統之位後想強化國會的力量,約束總統。王朝裡抽大煙,遛鳥的皇族早已沒有任何能力反抗,只能委託袁世凱帶兵討伐南方軍。危難之際,袁世凱腦洞大開,兩邊要價,不做清王朝走狗和良弓,與南方軍議合,不但要把握自己的命運,還要登峰造極。這是南方軍困難和清王朝內的非皇族實力派共同在那個時間段達成的不要繼續流血,對雙方都有利的結果。如果是王朝的皇族當權,就不是議和了,只能打的你死我活見分曉。


花生米174209361

主要是因為,袁世凱在李鴻章死後,是大清朝的唯一的權臣,可以這樣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1901年11月,李鴻章死去,袁世凱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李鴻章臨終前曾有“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的遺言。

在甲午戰爭結束後,舉國上下掀起了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浪潮,袁世凱亦是其中一員。1895年12月8日(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奕訢、榮祿等王大臣聯名奏請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同日光緒帝予以批准,袁世凱正式入主天津小站,開始用西法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從入京覲見到小站練兵這段期間,袁世凱積極為維新變法奔走。在小站練兵期間,大膽採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北洋新軍亦逐漸成為袁世凱個人的政治資本,使其成為北洋軍閥的始祖。在這個清朝八旗士兵都腐敗透頂的時代,有槍就是草頭王,這是他在政壇上叱吒風雲的資本。能打仗只有袁世凱。


管窺歷史

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各種社會矛盾交織,革命黨人於1911年10月10日乘湖北清軍空虛之際發動武昌起義。起義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全國震動,清庭更是熱鍋上的螞蟻惶恐不安。派出八旗和綠營的官兵征討,不堪抵擋,清朝危若累卵。在此節骨眼上,新軍也不斷有人加入到革命軍中去。當年的新軍是由袁世凱一手操練的,袁世凱為了個人目的,把新軍培養教育成忠於自已的軍隊,清廷其他官員根本指揮不動。為了鎮壓人民起義,維護清朝的統治,清廷明知道袁世凱有野心,是自已的敵人,但只有袁世凱能統一和指揮新軍,唯有袁世凱領導新軍才能抵擋革命黨人的猛烈進攻。因此,被逼無奈,不得不違心啟用袁世凱。


日月明5948292471

問題1: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

在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庚子之亂之後,晚清已經滿目瘡痍了,就剩曾左李張等漢臣 幫吊著一口氣續命, 對外敢怒不敢言,欠一屁股外債;對內竭澤而漁,血都快抽乾了,但還是扛不住各路滿清貴胄們的奢靡消耗,想想晚清慈禧建造的頤和園就知道了,就連舉全國之力訓練的北洋水師,甲午之前兵員都欠響,炮彈都不夠,在損害到以慈禧為首的滿清貴胄,奢靡享受前提下,全部一邊去;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各省軍隊充足 如果是真的,那也只可能是兵部戶部各路老爺們,做假賬喝兵血的一條發財路而已。


那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了?

很現實的問題是,無兵可用 無能打仗的兵能用;晚清自甲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後,就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新式陸軍上,也就是李鴻章淮軍底子下的北洋軍,讓軍機榮祿看著,袁世凱小站練兵;幾乎晚清能用的資源都放在這北洋六鎮上,但沒想到袁世凱不像曾國藩那樣忠君愛民,而是非常現實,所謂的北洋軍幾乎就是他的袁家軍,除了他,晚清的載灃排誰去都不鳥。

這種情況下,只能也必須得是袁世凱,袁世凱就算漫天要價,晚清也必須接受。


問題2:袁世凱那支新軍,清朝廷沒權利調動嗎

如問題1回答的那樣,還真沒辦法調動,因為從小站練兵開始,後來的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舊部就是袁世凱一手提拔的親信,但如果只是親信之類的,大可以誘叛;但袁世凱請的德國教練,訓練軍隊“天天喊著吃袁達人的飯,吃袁大人的衣”,幾乎機器一般忠誠於袁世凱一人(這套路數 也被後來土匪和山賊學去了,民國時期鬧邊川陝的王三春就是其中典型)。

而且 晚清的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比慈禧的政治手段 ,直接差到姥姥家去了,他們想駕馭袁世凱?想分化北洋軍?那完全是扯淡。


清朝廷退位的時候,全國兵權在誰的手裡?

從晚清一直到民國,全國兵權實際上,還是在全國各省各路軍閥手裡;

比如湖北的黎元洪、山西的閻錫山、雲南的蔡鍔 等等,孫文的共和只是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各省各路軍閥手裡,所以袁世凱一死,群龍無首,誰也不服誰,誰也罩不住,直系、奉系、淮系等等 打的不亦樂乎,孫文孫中山也沒轍,最後還是靠他的秘書 蔣介石一步步從廣州黃埔北伐打回去,重整河山;

而且看似全國的兵權好像落在在蔣介石手裡,但桂系的白崇禧、東北的張氏父子、四川的二劉、山西的閻錫山等等,聽調不聽宣,我認你蔣介石是老大,但軍政還是牢牢控制在他們自己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