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沙河镇,在历史上曾是胶东半岛的门户,兵家必争

就人口规模而言,在地级市烟台范围内的乡镇当中,莱州市沙河镇数一数二。除了体量大之外,沙河镇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即位置关键。这个位置,主要是就历史而言。明清以降,及至民国,沙河在地理上,相当于胶东半岛的门户,属兵家必争之地。

莱州市沙河镇,在历史上曾是胶东半岛的门户,兵家必争

(沙河公园)

众所众知,胶东半岛以胶莱河为地理界线。如果严格分析位置的话,沙河镇距离胶莱河尚有一段距离,且此河有北、中、南三路,沙河镇仅属于北路,为何有资格称之为胶东半岛的门户呢?

原因在于“驿道”。在明清两代,胶东半岛县级以上的城池,集中分布在北路(即半岛北部),自西向东,有掖县、招远、黄县、蓬莱、福山、宁海直至荣成(当时驻地在成山);剩下的县城也主要分布在中路,如莱阳、栖霞、文登等;而位于胶东半岛南路的县城,在清末之前,仅有海阳一县。且海阳建县时间颇晚,清雍正年间才设立。

莱州市沙河镇,在历史上曾是胶东半岛的门户,兵家必争

(沙河镇附近的路牌)

正因为城市和人口都集中在北路,明清两代在胶东半岛的驿道(最高标准的官道)也在北路,其走向大致就是现在的国道206(老烟潍公路)。就现在的区划来说,土山镇比沙河镇更靠西。但沙河地平人多,向东可抵掖县,继至蓬、黄;向南可通平度,次进莱、即,很早就是周边的物流中转地。在兵家眼中,重要性高于土山,因此视之为胶东门户。在明清到民国之间的历史上,曾在沙河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事,足以体现出其战略地位。

第一次“沙河之战”,发生在明末。明崇祯四年,孔有德在北上援辽途中,于吴桥兵变,沿渤海回师。次年,占据登州府城。随即向西进军,攻下黄县、招远,兵临莱州城下。

一开始抚剿不定的明廷,终于下定决心平叛,调集包括关宁铁骑在内的众多大军前往胶东,据《登州府志》记载,当时吴三桂尚是偏裨小将,也在军中。平叛大军自昌邑过胶莱河,与孔有德军大战于沙河,后者大败。沙河胜,则莱州解围,进取登州也只待时日。倘若孔有德获胜的话,进可越过胶莱河而北犯京畿;退可画河自守,割据登莱两州。明朝的麻烦就会更大了。

第二次“沙河之战”,发生在1930年代,性质属新军阀混战,交战双方为韩复榘与刘珍年。当时,韩复榘为省主席,而刘珍年占据胶东诸县,不听前者号令。于是,1932年9月,双方开战。据社科院编写的《中华民国史》记载,“当年9月中旬,韩复榘在潍县、高密一带聚集约五万人,准备进攻;刘珍年部在沙河、平度、昌邑一带布防,严阵以待。”

严格的讲,此次双方在沙河战斗规模并不大。但沙河之得失,的确有风向标的意味。刘珍年部丢失沙河之后,困守掖县,而韩军则兵临城下。至此,外界舆论多认为韩将胜而刘将败。后刘珍年部终被调出胶东半岛。

在战争年代,沙河的门户地位体现在兵家必争上;而和平时期,其作用主要展现在物流集散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直到后来蓝烟铁路开通之后,沙河的地位才逐渐有所弱化。但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胶东重镇。

莱州市沙河镇,在历史上曾是胶东半岛的门户,兵家必争

(沙河镇街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