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青岛华严寺,位于青岛崂山区王哥庄镇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上,属于佛教临济宗。为崂山中现存唯一佛寺。在明崇祯时(1628--1644)即墨人明代御史黄宗昌捐造,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寺的西边山上,后毁于兵火。清初黄坦助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后,整体建筑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原为四进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间,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

寺庙共四进。第一进原有僧舍12间。第工进为藏经阁,阁中藏有清顺治九年(1652年)刊本《大藏经》一部,明人手抄《册府元龟》一部和明版经典142册,计1000卷。该经等藏品经郭沫若鉴定,认为是国内珍宝,嘱于保护。第三进为正殿。第四进为后殿即大悲殿。华严寺极盛时共有殿宇僧寮130余间,僧侣80余人。其寺庵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清雅。华严寺前路西设有塔院一座,乃寺中历代主持藏骨之处。塔顶两株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寺前涧底西侧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圆洞,深不可测,用手拍之如鱼鼓声之,故名"鱼鼓矿、旁有清人所镌"云穴"两个篆字。寺后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顶一平石,名"望海楼",立于石上,东望大海,明旷无阻。

藏经阁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门之上,呈方形;阁高8.2米,阔13.8米,深8米。阁中央大应立四棱形石柱,木构架为抬梁式屋顶,是重檐歇山式。登阁远看,浩浩汤汤的大海直入眼底。西南群峰林立,阁下松竹青翠。从山门到海滨,通有石砌盘道,名为华严路,路旁林木茂盛,怪石嶙峋,可坐可依,游人多在石上题刻。山门外有塔院一处,内有九级砖塔,为该寺第一代住持僧慈沾墓塔。二苍松幡屈环抱塔身,名曰"松抱塔"。

四周游廊贯通,环以雕栏,外檐木柱20撑顶,檐角饰"嘲风",两端饰"螭吻"。前为幕式墙,门窗结合在一起,穿堂门,无后窗,顶披黄绿琉璃瓦,雕甍高约40公分,镂空云龙。

抗清英雄于七遗骨埋藏于寺前路西之塔院,正北为大殿,系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内尊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廊为禅堂。由大殿侧门再拾级而上,又一院落,是为后殿,内尊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师。东北角有西式小楼五间;小院内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市政府设在这里。

华严寺前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华严寺门前有一条直通海滨的公路,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仁栋鸠工破石条筑成。沿路苍松夹道,翠竹成林;有时,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烟岚高旷"、"东瀛晓色"、"无风海涛"、"莲池会海"等。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个景区的,好像只有崂山,这是严华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